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纪实

摘要:     新安汉函谷关新貌  国家文物局专家到汉函谷关指导申遗工作  新安县相关领导到汉函谷关调研  新安县相关领导陪同省文物局领导到汉函谷关调研  洛阳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北京时间6月22日,15时52 ...

    新安汉函谷关新貌

  国家文物局专家到汉函谷关指导申遗工作

  新安县相关领导到汉函谷关调研

  新安县相关领导陪同省文物局领导到汉函谷关调研

  洛阳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北京时间6月22日,15时52分,卡塔尔首都多哈。

  在此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好消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报告,获得通过!

  闻此喜讯,新安县上下欢呼雀跃——新安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此,这座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千年雄关要塞,以全新高度和崭新面貌,融入50万新安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新安全新的文化表征。

  这意味着,继2006年黛眉山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后,新安再次多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

  不知多少新安人喜极而泣。为了让这座见证沧桑历史的古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数新安人为之奔波呐喊、艰辛付出……

  秣马厉兵 抓机遇踏上申遗征程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以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国家,成为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史中的作用而彪炳史册。

  新安汉函谷关,在丝绸之路中作用独特——从东方起点洛阳向西出发,经过的第一道门户,就是新安汉函谷关。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因关建在山谷之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公元前114年冬天,楼船将军杨仆得到汉武帝批准,将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东迁三百里至他的家乡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位于今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此关城建成之后,气势雄伟。汉关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毫无疑问,汉函谷关的修建,在新安历史上成为一次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大开发。东汉王朝建都洛阳后,新安汉函谷关成为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汉后数百年,新安汉函谷关一直是统治者重要军事要塞。隋大业年间,新安县制随之东迁到汉关城。

  汉函谷关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废。唐宋之后,此关渐渐失去防御作用,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雨的侵蚀,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从没间断。

  汉函谷关修建后,关内外的新安境内不知演绎过多少征战杀伐、悲欢离合,城下的每一段爱恨交织的故事,都与新安人民的生死歌哭相关,新安人民的命运与此关融为一体。可以说,汉函谷关的历史就是新安的历史。

  考古工作者在今望气台南侧,分别发现了南北向、东西向城墙各一段,关城东墙和关城南墙连在一起;在城墙附近还发现了成组的房屋基址遗迹。据此推断,新安汉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关隘,而且是一座城。

  作为曾经繁华的商驿枢纽,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无论其作为军事设施、关卡还是驿站,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见证了丝路的繁荣与兴盛。外国使节和各方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携带奇珍异宝、各色特产,往来于此,络绎不绝。

  改革开放以后,新安县意识到,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遗址是新安独有的文化名片,应得到保护和修复,历届县委、县政府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

  1985年,汉函谷关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县政府邀集省内外专家,对汉函谷关保护修复问题进行研讨。

  2000年,省政府将之列入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4年,省政府重新公布了汉函谷关遗址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

  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开展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沿线中原地区的重要汉代关隘遗存,作为支撑丝路交通、见证汉帝国交通和防御制度的典型汉代关隘设施,有较好的真实性。关楼遗址、关墙遗址、阙台遗址、建筑基址、古道遗址、长墙遗址等汉代关隘建筑遗址,完整保存至今。

  为把握难得的申遗机遇,2007年7月,新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开展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的申遗工作。

  2007年8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和北京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赵富生组成的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考察汉函谷关遗址。

  2007年10月11日,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遗预备名单。

  至此,历经数年精心准备,这座千年古关正式踏上漫漫申遗征程。


 

  锲而不舍 破难题入选申遗名单

  新安汉函谷关作为两京故道上的一座重要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关隘遗址。

  据了解,与汉函谷关齐名的秦函谷关、魏函谷关,因遗址已被黄河水淹没,故不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

  虽然新安汉函谷关的关址千古不变,但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雄伟关城数度变成墟土一片。

  为恢复雄关昔日的风貌,历代多有修葺。如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曾修整过。

  据《新安县志》载,最后一次大型修复是1923年,由时任该县负责人葛邦炳主持、邑绅张钫出资,形制上尊重历史旧貌。张钫为辛亥革命元老,回乡前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新安汉函谷关重修之时,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请入铁门家中,题写下了笔力浑厚、凝重端庄的“汉函谷关”四个大字。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的《新安函谷关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对遗址本体保存现状进行了评估。国家文物局巡视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评价: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的原真性保存较好,在丝绸之路的交通体系中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汉函谷关前,人们很难相信声名远扬的千古雄关,曾经是这般尴尬模样:沿关楼东西,是城关镇北关村东关三个村民小组密密麻麻的民居;遗址两侧,公路、铁路沿线建筑密集;沿关楼向东过涧河,有电线杆厂、水泥制品厂、驾校等单位;涧河上有废弃的桥梁和加压泵房,涧河水质较差,两岸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堆积……

  申遗工作启动以来,2008年4月,新安县委、县政府成立新安县汉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5月5日,指挥部召开了由县城建局、县土地局、县文物局、城关镇等指挥部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的第一次周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汉函谷关遗址区内110户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

  面对社会公认的、最难的居民搬迁安置工作,工作人员没有退缩,吃住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历经一年半时间,搬迁居民67户,帮助搬迁居民建设了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完善了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等。

  2009年12月,新安汉函谷关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报告上报国家文物局。

  2010年2月,新安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新安函谷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和《新安函谷关遗址关楼及现存关墙抢险加固保护设计方案》。

  2011年3月,新安召开汉函谷关总体保护规划、关楼及现存关墙抢险加固保护设计方案讨论会。

  …………

  虽然新安县在申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汉函谷关环境不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申报世界遗产要求相差很大。

  2012年5月1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丝绸之路各个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在之后的研讨会上,有专家对汉函谷关申遗工作前景很担心,甚至提出重新考虑是否将汉函谷关列入丝路申遗捆绑项目名单。

  虽然申遗难度大且遭遇暂时挫折,但是新安县委、县政府申遗的决心没有丝毫变化。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张生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峰等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倾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不遗余力支持汉函谷关申遗工作。

  随后,县委、县政府委派当时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樊栋梁到国家文物局汇报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情况,表明新安县申遗的决心和全县人民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文物局最终经过重新筛选,在2012年7月24日把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大名单》。和最初的48个项目相比,最终入选的项目仅22个。

  此时此刻,汉函谷关申遗工作驶入快车道,成为参与申遗工作的人值得骄傲、备受鼓舞和铭记的时刻。

  2012年8月7日,县委、县政府宣布成立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管理委员会,以县委书记张生伟为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峰等县主要领导为副主任,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

  2012年8月27日,新安县印发了《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方案》,成立了申遗办公室、文本编制组、宣传报道组、资金保障组、督察组、接待组,再次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和完成时限。

  2012年7月,县文物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签订申遗文本编制合同,年底申遗文本要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间非常紧迫。

  县申遗指挥部组织各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由县文物局牵头提供所需资料。各申遗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不等不靠,争取在第一时间把资料完整地准备到位。县文物局局长吕克勇多次到省、市文物局,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市钻探办搜集相关资料。

  在文本编制过程中,发现遗址区地形测绘图范围不够大,县政府主抓文物工作的副县长王智朋果断决定重新补充测绘。当时正赶上三伏天,为赶时间,县文物局、县国土局工作人员和测绘人员加班加点,中午不休息,冒着酷暑,顶着烈日,用20余天时间对遗址周边3平方公里的地形进行补充测绘。各方共同努力,用半年时间完成申遗文本资料的报送工作。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22处遗址点入选首批申遗点名单,汉函谷关名列其中。

  至此,新安汉函谷关申遗通过申报关,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


 

 一鼓作气 高标准喜获世界殊荣

  时间进入2013年,离预定申遗验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汉函谷关申遗任务相当繁重:遗址区内有14户居民和5家企业没有搬迁,遗址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尚在编制中,涧河漫水桥设计方案没有最后确定……

  申遗最后的大会战大幕,随即拉开。

  2013年1月,新安县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推进指挥部成立,办公室设在汉函谷关附近的居民小院中。

  围绕汉函谷关申遗的各种重要研讨会,县委书记张生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峰等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会议讨论,全程陪同专家考察指导。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汉函谷关申遗问题。在遗址本体施工期间,张生伟多次到施工现场察看进展情况,对工程提出严格要求,决不允许带着任何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施工。王玉峰多次轻车简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不打招呼深入遗址现场,并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靳春伟多次组织召开申遗协调会研究推进申遗工作,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赵红宇等在指挥部现场办公。征迁、征地、考古勘探、档案整理、资料上报、规划方案衔接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对新安的申遗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市文物局局长刘德胜等多次带领知名文物专家到新安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对疑点、难点问题反复论证、研究。

  2013年1月底,遗址区第一项工程——涧河漫水桥地质勘探开工。当时天气寒冷,临近春节,县文物局副局长王欣天天待在工地,督促施工进度。腊月廿九,冬天第一场大雪,他一直等到下午4点钻眼结束,把工人送上回家过年的车后才回家。

  过完春节,遗址区大小22项工程陆续施工,现场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地,尘土飞扬,一脚踩下去能埋到脚脖,几分钟不到都成了灰人,可大家没有一个怕脏、喊累。有的人鞋跑坏了两双;有人五更天就到施工工地;有人白天在工地超负荷的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上施工方案……

  城关镇党委、镇政府是征迁工作的责任主体,副镇长赵瑞带队,抽调得力骨干10多名同志吃住在搬迁工地,采取“5+2”“白加黑”,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对需搬迁农户、搬迁企业、征用土地等情况进行摸排;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让搬迁工作得到群众、企业的理解支持。

  到2013年3月,遗址核心区一期110户居民和5家企业的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2008年以来,该县城关镇、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县文物局、县规划局等单位抽调专职人员组成指挥部,开展征迁和环境整治工作。县财政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遗址核心区110户居民、5.3万平方米房屋的征迁任务;完成5家企业共6.3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工作;粉刷外墙4万多平方米,种植爬藤8000多株、常绿树木80多亩,清理附属物、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12万立方米;完成遗址区内6家通信线路的迁移、10.5千伏高压线迁移改线;对遗址区内涧河、皂涧河段河道实施了清淤,处理修复地形10万平方米,使汉函谷关遗址周边环境有较大改观。

  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县文物局组织对关楼及现存关墙实施了抢险加固、本体保护,建设了遗址专题展厅。2013年4月3日,遗址关楼及现存关墙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开始施工。

  2008年至今,文物部门先后对汉函谷关遗址进行3次文物勘探调查工作,钻探面积13.9万平方米。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325平方米,基本明确了汉函谷关遗址构成,为申遗工作所强调的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有力支撑。关城东墙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在遗址监测管理方面工作,相关方面新建了遗址监测系统和安防系统,建设管理用房、停车场、漫水桥和步行参观道路,设置界桩和围栏。

  在申遗过程中,新安县把宣传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媒体开辟专栏,举行学术研究活动,在公交车、出租车上张贴申遗公益广告,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万人签名助申遗”活动和“申遗进校园”活动,普及新安汉函谷关文化遗产知识。

  2013年7月底,汉函谷关申遗相关工作基本完成。7月25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汉函谷关遗址进行模拟预演评估验收。通过现场考察,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庆柱称,新安汉函谷关申遗工作在众多点儿中变化最大、成效最好!

  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洪超,见证了大家奋战的156个日日夜夜。他说,每个日日夜夜都是一集真实的、感人泪下的纪录片。

  2013年10月13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托,日本考古专家山内和也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他说,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汉代庞大的防御体系,很震撼,对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临走时,一连说了3次“very good”!

  今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历经7年艰辛曲折,新安汉函谷关在经历了提名关、文本申报关和验收评估关后,最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安汉函谷关成功申遗,历经挫折和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申遗,凝结成了“尊重科学、敢为人先、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申遗精神”。

  申遗成功后,新安计划在遗址周边打造“汉关古城”,发展文化产业园,作为丝绸之路申遗和文化展示的延伸和补充,将新安汉函谷关融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走廊,形成丝绸之路文化观光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遥想千年,“中州锁钥”“豫陕孔道”,新安汉函谷关美名千古传颂,载入华夏文明史册。

  再看今朝,作为“丝路第一关”,她将唤醒记忆中的精神家园,呵护丝路文化遗产,开启新安率先发展新篇章!

新安函谷关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