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几张被误读的敦煌旧照片

摘要: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一张张老照片留给人们的是极为直观的历史印象。翻阅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打开了通向过去时光的大门,记忆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照片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误读了,有一部分还是在权威著作中。由于错误的标注,使得读者往往也产生错误的理解,并让许多研究者误入歧途,进一步产生了错误的研究成果。谬种流传,其肇端往往难于发现,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使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徒费精力。  笔者仅就阅读中发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一张张老照片留给人们的是极为直观的历史印象。翻阅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打开了通向过去时光的大门,记忆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照片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误读了,有一部分还是在权威著作中。由于错误的标注,使得读者往往也产生错误的理解,并让许多研究者误入歧途,进一步产生了错误的研究成果。谬种流传,其肇端往往难于发现,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使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徒费精力。

  笔者仅就阅读中发现的几张较为常见且经常被误读的敦煌旧照片提出校读意见,敬请方家指正。

  1.《敦煌学大辞典》(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P633“大佛寺”条以为伯希和《敦煌图录》卷六第372~376图即为该寺塑像照片,但与今存陕西彬县大佛寺照片对照,实为此寺照片(图一)。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该图录图片标注为大佛寺,且收录于该书之末。

  敦煌大佛寺,原名天竺寺,在敦煌旧县城护城南关西南隅的一座坐北向南的斜坡上(今敦煌市体委广场)。据传原寺庙修建于魏晋时期,旧有大佛、菩萨及小千佛塑像等,南北长250余米,东西宽50余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至清同治年间民众集资,以此寺和旧城碉楼为基台建玉皇阁。后在道光和民国时期均有续修。此寺缘坡修建,形成梯形式三层建筑群,为旧敦煌城内最高建筑。大佛寺山门前建有戏台,每逢正月初九,举办“上九会”,纪念玉皇大帝诞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

  陕西彬县大佛寺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主干线上的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细。窟壁凿小佛龛各种造像400个。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将伯希和《敦煌图录》卷六第372~376图与陕西彬县大佛寺现照片作以细致对比,以第一张大佛照片为例,照片右上角岩石断层形状及大佛造型完全相同,故该照片所记录的不可能是处于敦煌县城内的寺庙遗迹,而是由伯希和考察团经过陕西彬县大佛寺时所拍摄,可能将标注均写作“千佛洞”或“大佛寺”,导致后人误将该照片混同于敦煌大佛寺。

  2.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图史》(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P76图141标注为“斯坦因的行李车停在敦煌县城一寺庙前”,后《敦煌志》(2007年,中华书局)P883引用该图,标注为“二十世纪初敦煌城内寺庙”,多本敦煌历史相关著作亦应用该图并标注为“敦煌寺庙”,但对比今瓜州县桥子乡政府院内之清代建筑“道德楼”,显然二者是一致的(图二)。该图片所记录建筑实为1907年斯坦因劫掠敦煌文物所经过的地方。

  瓜州原桥子乡政府院内之“道德楼”是1985年11月30日安西县政府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今瓜州县境内现有的惟一木质结构古建筑。楼体为全木质结构;一楼和二楼有回廊,一楼回廊的左右侧面及后面砌有砖石,形成三间小房子;屋檐下悬挂匾额,上书“道德楼”三字。据相关文献记载,道德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另说建于道光三十年),该楼长宽均为7.2米,高8.76米。东侧原有火神庙、仙姑庙、龙王庙和老君庙等建筑,楼内原有壁画塑像。由楼名及旁侧建筑推断,楼内所供奉的当为老子。1966年匾额被涂改为“四清楼”,楼体幸运地得以保存。

  桥子乡为包括二十世纪初在内的较长时期内,自敦煌、过瓜州、到嘉峪关的必经之路(锁阳城亦在其境内),在斯坦因考察报告中,明确记载有他在锁阳城附近停留的文字。在这张常被人们引用的照片上,斯坦因的随从正从三辆车上卸取行李,应该是要在此打尖休整。车辆停放处,满地粪便,显然是一派路途必经之地小乡镇的景象,故不可能是敦煌县城内寺庙。对比现状,除地基有所抬升之外,其他均变化不大。因此,《敦煌图史》《敦煌志》等书籍之图片标注显然是错误的。

  3.高德祥先生著《图说敦煌——百年记忆》(201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有两张关于手工业的图片,一张图片标注为“敦煌县城内的修车造车作坊(1907年)”(图三),一张标注为“敦煌县城内捻羊毛的人(1943年)”(图四),但两张照片实际都与敦煌无关。

  李约瑟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1943年8月7日至1944年1月21日,李约瑟从重庆出发,开始了他历时五个月的西北之行,目的地是敦煌。陪同他的有中英科学合作馆的黄兴宗,兰州培黎学校的路易·艾黎和兰州培黎学校的两个学生——孙光俊和王万盛,雪弗兰卡车司机邝威和来自兰州的机械师余德新,在嘉峪关他还遇到了画家吴作人,结伴而行到敦煌。在漫长而艰难的考察旅途中,他拍摄了沿途及敦煌绿洲的许多照片,还有莫高窟洞窟内外的一些照片。这些照片后来都公布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网站上。

  李约瑟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有明确的拍摄时间和地点,其中大木轮的手工作坊照片明确标注为“A wheelwright at work in Lanchow(Lanzhou),Kansu(Gansu)”,拍摄日期为1943年9月6日,地点为兰州;捻羊毛手工业者照片则明确标注为“Making rope and cord from goat hair,Shantan(Shandan),Kansu(Gansu)”,拍摄日期为1943年9月21日,地点为山丹。显然,两张照片都与敦煌无关,极容易被民俗学者或引用者误认为是反映二十世纪初敦煌社会手工业者生活状况的实证材料。         □夏 惠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彬县大佛寺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