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龟兹的耶婆瑟鸡寺

摘要:   从库车县往西南行驶50公里,穿过赤沙山,便来到了拜城县的克孜尔镇,从省道拐入山谷7公里,就到了克孜尔石窟。一般游客都将克孜尔石窟归入库车的景区,由库车去克孜尔石窟只有60多公里的路程,实际上它位于拜城县境内的克孜尔镇南约7公里的山崖中。  拜城,西汉前为匈奴属地,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姑墨、龟兹国地,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为龟兹国地,西晋为焉耆,东晋为高昌郡,唐为姑墨州,属安西都护府下龟兹都督


  从库车县往西南行驶50公里,穿过赤沙山,便来到了拜城县的克孜尔镇,从省道拐入山谷7公里,就到了克孜尔石窟。一般游客都将克孜尔石窟归入库车的景区,由库车去克孜尔石窟只有60多公里的路程,实际上它位于拜城县境内的克孜尔镇南约7公里的山崖中。

  拜城,西汉前为匈奴属地,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姑墨、龟兹国地,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为龟兹国地,西晋为焉耆,东晋为高昌郡,唐为姑墨州,属安西都护府下龟兹都督府,后被并于龟兹。由天竺传入中亚的佛窟艺术基本上围绕着雀勒塔格山而建,如森木赛姆、库木吐拉、台台尔、温巴什、克孜尔尕哈、苏巴什等以及近几年才发现的阿艾石窟等。佛教艺术在这里被发扬广大,继而沿东北方向传播到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市)等地,再传至敦煌、长安等地。

  克孜尔石窟在雀勒塔格山的半山腰处,南临渭干河,开凿于唐代。

  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克孜尔石窟以它优美的佛教壁画著称,石窟背倚雀勒塔格山,南临木扎尔特河和明屋塔格山,山环水绕,林木葱郁,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为统称龟兹石窟中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石窟内的壁画遗存丰富,具有鲜明的西域特色和西域宗教特色。

  古代西域民族将千佛洞称为“明屋”,为“有一千个佛的洞窟”,实际上,千佛洞中的佛像并非只有一千个只不过是百姓的臆想罢了。

  夏末季节,南疆常刮那种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吹来的黑风沙,风沙笼罩着天,加上一丝细风,黄土的气息弥漫在空中,吹得白杨林梢沙沙作响。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有236个,尚完整的有135个。其中有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有供僧徒居住和坐禅用的毗河罗窟。支提窟中有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像窟;有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有窟室为较规则的方形窟。毗河罗窟又称僧房,多为居室加甬道式结构小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多呈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时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这种窟室结构和布局,在我国石窟建筑中较为罕见。

  克孜尔石窟的塑像和壁画均绘于支提窟内,虽然艺术的主体--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与其他石窟相比,克孜尔石窟可说是我国修建较早、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寺。它的特殊窟形、壁画题材和艺术风格,深刻地反映了龟兹佛教的情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而那些带有现实生活色彩的画面,虽不能说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但也反映了一些侧面。克孜尔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克孜尔石窟象蜂窝鳞次栉比。走进石窟,一幅幅绘制精美的壁画,题材繁多,故事离奇,使人目不暇接。壁画内容虽然与人们熟悉的敦煌壁画相似,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除了那些被认为是北魏以前的早期洞窟壁画以外,其余洞窟里的壁画全都富有特色:线条流畅,层次清晰,立体感强,人物生动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样子。更让人着迷的是那些无名画家,把一幅幅刻板说教的宗教故事世俗化了,就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不再是毫无感情的神,而是温柔善良的女性。克孜尔石窟第17窟里有一幅故事画,原是一则荒诞的故事。但是画面上出现的却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一个脸盘白皙、深眼高鼻、戴波斯毡帽、穿元宝领衣服的波斯商人,高举化作火炬的两臂,给商队照路;两个赶驮马的商人,却是典型的龟兹人打扮。这幅画所描绘的,颇象中外商贾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在这些石窟里,还有众多的伎乐飞天和龟兹舞蹈者的形象。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而起如御风行驶,或脚尖着地如陀螺转动,舞姿优美,柔若无骨。第38窟左右两壁上,有20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这里流传着唐代著名艺术家王维的故事:一次,人们得到一幅《奏乐图》,不知图中人弹的是什么曲子,便去请教王维,王维反复鉴赏,断定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乐工们按照王维说的曲子演奏,果然如此。第38窟壁画中那幅动人的奏乐图,究竟奏的是哪一首古曲呢?古印度阿育王朝时期的《阿育王息子坏目因缘》就记有“龟兹”国名。古龟兹国即今库车、拜城两县一带,历史上,因了佛教的扎根而文化底蕴博大,丰厚。兴盛于唐代的龟兹佛教,残留有大量的佛寺、壁画,它的蛮声四起是因了这些终年屹立于沙漠戈壁中的遗址的缘故,而这些保存完好的石窟群、壁画仅次于敦煌莫高窟,这显示出克孜尔文化在世界艺术中无与伦比的价值。在这绚丽的风采的背后,是一群在寂静山谷里潜心工作的研究人员。

  附文:

龟兹乐曲《耶婆瑟鸡》的由来

  

  汉唐时期,龟兹乐先后传入中原,成为隋唐王朝的宫廷乐之一,享誉中外。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载,屈支(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中有多种鼓类,如腰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羯鼓。其中盛极一时的当首推羯鼓,羯鼓亦称两仗鼓,状如漆桶,演奏时,用两个鼓杖分击鼓的两面,其声焦杀鸣烈。唐玄宗好羯鼓,并是演奏羯鼓的高手,人称他为“头如青山山峰,手如白雨点”。唐玄宗称羯鼓是“八音之领袖”。

  《羯鼓录》中记载有132首羯鼓曲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龟兹乐曲《耶婆瑟鸡》。

  宋《高僧传》卷3中唐丘慈(即龟兹)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云:“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耶婆瑟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撂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龟兹乐曲《耶婆瑟鸡》的由来。莲花寺就是当今的克孜尔石窟寺,耶婆瑟鸡山即克孜尔石窟寺谷内的千泪泉。

  千泪泉还有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龟兹国王有一位花容月貌的公主,弹一手好琵琶,国王视她为掌上明珠。一年的春天,公主去城外耶婆瑟鸡山打猎,遇到一位英俊潇洒的牧羊人,正在吹筚篥,他们一见钟情。公主深感找到了知音,倾心相爱。公主劝说牧羊人定要去王宫,向龟兹王求婚。年轻的牧羊人带着礼物走进王宫,向国王说明来意。龟兹王压根就不同意这门婚事,他考虑到假如一口回绝又怕刺伤女儿的感情,即心生一计,让牧羊人在耶婆瑟鸡山开凿一千个洞窟,石窟开成后,再来迎娶公主。牧羊人为了爱情,就毫不犹豫地进山凿洞。经过多少个春花秋月,当凿完999个洞窟时,不幸心衰力竭,累死山中,公主闻讯赶来,抱尸嚎啕大哭,悲痛地泪竭而死。这时感动得三面山崖的顽石都渗出滴水声,后来,人们称此为“千泪泉”。

  经过多少年后,龟兹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为这一对坚贞不屈爱情恋人的故事所感动,灵感油然而生,他在千泪泉旁,听着优美的滴水声,合着音响,创作出羯鼓曲《耶婆瑟鸡》。以后,曲传入中原,成为唐朝宫廷乐中煊赫一时的名曲。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有位会击羯鼓名叫李琬的音乐家,夜间听到曲调动听,韵味浓郁的羯鼓声,便找到这位击鼓的乐工问道:“你奏的是什么曲名?”答曰:“该曲是《耶婆瑟鸡》,相传是龟兹羯鼓曲。”“你演奏的《耶婆瑟鸡》虽然很好听,但怎么没有结尾呢?”乐工回答道:“这首乐曲是从我父亲那里学的,结尾还没有教我他就去世了,现已失传,无人可教我。我正日夜寻找结尾呢。”李琬说:“结尾不一定有意去寻求,你不妨用《掘柘急遍》做结尾。”乐工按此试奏,果然很和谐。

  羯鼓曲《耶婆瑟鸡》在唐朝末年逐渐失传了,但千泪泉的流水,仍在流淌。年复一年,游客们来去往返,并没有带走公主和牧羊人的痛苦,他们情愿将泪水汇成泉溪,流进人们的心田,浇灌幸福爱情的花朵。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阿艾石窟

森木赛姆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