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中国佛教艺术极简史,一文读懂“万神殿”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摘要: 印度佛塔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是古婆罗门教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新的沙门思潮澎渤涌现时产生的。其时间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之交,多国争雄,先秦诸子百家纷现,思想活跃,圣人孔子(公元前551-479)出现。印度恒河、朱木那河流域也有十六国争强,终由摩揭陀国统一。在古印度,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即原始、部派或小乘、大乘、密教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递进并演化,从而形成了出自一个基本立场的宠大体系,

 张总 梵华一念

印度佛塔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是古婆罗门教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新的沙门思潮澎渤涌现时产生的。其时间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之交,多国争雄,先秦诸子百家纷现,思想活跃,圣人孔子(公元前551-479)出现。印度恒河、朱木那河流域也有十六国争强,终由摩揭陀国统一。在古印度,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即原始、部派或小乘、大乘、密教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递进并演化,从而形成了出自一个基本立场的宠大体系,理论分枝、学说庞杂、包罗万象、经籍浩繁。因而与同属一神教体系、皆以一部神圣经籍为根本圣典的犹太、基督、伊斯兰教具有很大区别。凡宗教都有终极关怀,集参究注生死大事。然而所构建理论的体系极不相同,于此艺术形态可见一斑。


佛教自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由南北方向传至周边国家,南传使用巴利语经典,为原始与部派时期佛典。北传以梵本(Sanskrit)或经中亚译为胡语、到中国译为汉语,汉文大藏经是存世最全的佛教典籍,其影响地域也最广,及于海东韩、日等国。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之佛典译成藏语,渐成藏语系佛典,形成藏传佛教。所以佛教最基本的情况为,四大发展阶段与三大语系传承。

  

乐山大佛

  

  中国佛教在上述四阶段及三语系传承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起点。中国佛教及艺术实际上于三大语系传承都有对应,于四大阶段中除了原始佛教外的三大阶段也都有体现。小乘部派佛教艺术分别散见新疆古龟兹等地与云南傣族等地区,于中国佛教艺术中所占份量不多。大乘佛教自两汉之间输入,迄今不息,分布广大。藏传佛教产生较晚,但从藏地渐至蒙古等各地,影响亦扩及中国大部地区。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形态丰富,分类繁多,若要清楚简要之了解,可以佛教传承语系与发展阶段相结合,将其内涵纳入小乘、大乘与密宗艺术之内。如此分类虽较少见,但确简明,份量均当。

云南傣族寺塔


云南傣族地区寺塔古雅,具有基本完备的巴利文三藏,且以老傣文写成,其佛教属南传上座部。而新疆地区曾流行小乘部派中根本说一切有部等部派的经典与信仰,古龟兹克孜尔等石窟丹青斑驳,壁画精采,属小乘大众部;虽然两者传入时代有不同,依据佛典语系也不同,但合并可代表中国佛教艺术内小乘佛教之阶段。大乘佛教在汉地延续之久,分布之阔非常明显,其汉语大藏经具有经律论三藏等佛典,汉唐(公元前2-907)之间译成,北宋(960-1127)起印成并颁行各地及域外。其中包括原始四阿含及小乘部分论典,但小乘内容自义学修行至艺术表现均影响很少。其实密教内容也在大乘佛教之中,特别是唐代(618-907)密宗,为隋唐(581-907)八大宗派之一,与华严、天合宗以及净土、禅、律等宗分庭抗礼。所以大乘佛教艺术大部体现为显宗艺术。藏传佛教内涵括于显密两宗,但仍以密法为主干,其艺术形态密教特色亦极浓,且体现了许多唐密之后的后续内容。

新疆克孜尔石窟


在世界艺术史中,西方造型艺术史一般分为建筑、雕塑、绘画三条线索,或加上实用性的工艺美术,这与西方宗教艺术发展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佛教艺术有所不同,虽然也包含上述三元素,但其载体形态不出塔、寺、像、器的大范畴。塔为各式佛塔,寺包括石窟寺与木构寺庙,像中有泥塑石雕与绘画,器为法器。这些载体与建筑、雕塑、绘画构成元素相交叠,才能传达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全貌。这些形态既承受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也接绪中国艺术的传统。


云冈石窟


石窟寺即石造寺庙来自天竺,木构寺院源于汉地,当然其中也有交叉。佛塔源自印度,最能体现建筑的形态,但中国化的痕迹更重,体量不太大的高僧墓塔为数也很多。无论石造木构,寺院是僧团居住与修行所在,当是其中主体。而石窟寺保存着更多古远形貌信息,居于主体形态中最胜之地位。石窟寺本身就融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而且石窟寺在中国遗迹巨多,不仅超过印度,东南亚东亚也罕有其匹,是存世最多的一份艺术遗产。寺院僧人宗教生活要求礼拜塔像,诵经坐禅,其布局构成经历了汉魏以来以塔为中心、隋唐殿堂式与多重廊院,南宋时代禅宗立五山十刹,最后形成伽蓝七堂,数院多进殿堂的成式。雕塑在石窟雕刻、寺庙彩塑、铜石漆木各种材质单体造像都有表现;绘画达于石窟寺庙壁画,唐卡与曼荼罗,手卷挂轴,渐至以佛教为题材的文人画等。法器乃至服饰等亦可专成一项,不过所占份量最少。佛经实为佛法载体,赖敦煌保存了魏晋至唐宋的写本佛经。由宣传弘扬佛法而促成了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创出版画佛经插图,北宋时已集印了大藏经,至清代形成多种大藏经。同时佛经还以石刻形态、书法形式流布。中国佛教艺术中作品留存繁多,形态式样丰富,其源出皆系自佛教内容,然而流变万千,必须以形态载体与表达元素来把握了解,才能掌握其中奥秘。


敦煌莫高窟千手千眼观音


任何艺术形态都具形式与内容两端,中国佛教艺术最主要方面是题材内容——图像志佛神体系。小乘佛教“唯礼释迦,无十方佛”,弟子均求阿罗汉果位,重在自我解脱,所以其母题聚于释迦牟尼尊像与生平传记、前世本生、因缘譬喻故事,以及弟子、罗汉像;大乘佛教观念上升至入世济人,有十方三世佛,诸大菩萨与天部护法。密教再加出呈现愤怒相的佛菩萨,还有明王明妃,度母空行母,而且以曼荼罗的形式组织神佛系统,形成极为丰富而繁杂的特有体系。


佛教艺术的“万神殿”,是一步步扩大的,先由未被神化的佛陀、至于神化超越佛陀;再至空间上处处都有的十方佛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乃至抽象绝对的法身佛毗卢那大日如来,象征智愿悲行的大菩萨以及护法天龙八部;终至结界坛城的诸佛菩萨护法,多头多臂菩萨、繁密的天王以及女神。这与西方基于希腊、罗马神话谱系的“万神殿”与基督教《圣经》系统的宗教艺术,具有颇多差池,虽然其中也略有一些共通之处。


佛教原始阶段教义,是由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原则组成,指明人生之苦与解决方法,可概括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佛教创始于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他原是一小国的王子,名悉达多。在古印度诸国战乱的大背景上,舍弃王位,思虑人生终极意义,出家苦行修道,终得觉悟,成为佛陀——BUDDHA本意就是觉者。释迦得道觉悟后,开始传教说法,信从者组成了僧团。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最基本的构成内涵——佛、法、僧三宝,也标志着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被尊为佛陀,佛所宣说的教义学说被尊为法,其中包括如何修行实践之方法、僧团应遵守的戒律等。僧人为传承佛教的主干,僧团生活于寺庙之中。三宝在历史中接续不断,使佛教传承发展。释迦成佛宣教后45年涅槃,其弟子们将其尸身毗荼(火化),骨灰舍利为八位国王所分,起塔供养。佛教徒们追思佛陀、建造并且崇敬礼拜佛塔,这就是佛教艺术的起源。

明永乐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其实,佛教艺术的一切形态——诸类经典、佛塔僧塔、石窟与寺庙、造像雕塑、绘画馈饰、道场兰若、法器服饰等等,也都是从佛、法、僧这三宝中流出的。


释迦牟尼示寂百年以后,教徒由对戒律及教义理解出现不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根本派别,继而又分裂成十八或二十部。部派即小乘教说总体上有“我空法有”的特色,其中上座部裂出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大众部则特别强调心性本净与一心相续说,神化佛陀并崇敬之。从大众部再发展出大乘,教说主张“人法俱空”。


自阿育王皈依并立为国教、主持佛典第三次结集,取八国所葬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喻多非实数),派遣九个传佛团出国播教。随着传教师所携佛典舍利,南北各国诸地起塔立寺,佛教艺术的种子随教义一同传出。约从15世纪到17世纪,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获得较大发展,在傣族中奉行至今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寺庙与佛塔建构方面有独到的特色,区别于汉地大乘佛教的规制,于中国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地区佛教传入很早,汉代之时已有,但其寺塔毁破严重。塔里木盆地周旁疏勒、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一带),发现过2至4世纪犍陀罗语的佛经残片,古于阗曾发现《法句经》残片,其中还有对应巴利文古老《集经》诗颂的残片;以后在鄯善发现有《譬喻经》、《解脱戒本》及《法集要颂经》,这些佛经残件原为佛教经堂所用,证明着公元2世纪于阗流行小乘法藏部、3世纪以后丝路北道流行说一切有部,5至7世纪时法藏部又流动至鄯善地区了。总之,部派佛教在新疆地区曾经十分地流行,无论在早期佛典还是石窟壁画之中,都富于证据。古丝绸之路龟兹地区克孜尔石窟群,是佛教艺术之明珠,壁画绚丽灿烂,其中多有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故事,还有佛传如帝释窟说法、涅图画塑等等。这些母题有不少是据说一切有部之经典绘出的。


西安大雁塔


大乘佛教之诞生基于大众部派的发展、在南印度出现崇敬佛塔的教团。这些教团以在家信众为主,奉僧侣为导师。编出般若、维摩、法华等等经典,理论上先成般若空观、树立中观学派(大乘空宗)。强调入世、立菩萨道。发展出三世佛与十方佛,时间上与空间上都有无限之佛陀。说一切有部等学说转向大乘后成瑜伽学派(大乘有宗)。大乘强调入世渡众生,以大船载众生到彼岸为喻,因指小乘为仅度自己为罗汉的小车船。大乘佛教之菩萨,是发大愿度众生者,已成佛或可成佛却仍留在五浊娑婆恶世中解救众生,其信仰基础即上述南印度的教团(菩萨众)。所以,大乘佛教形成佛陀、菩萨、罗汉弟子、护法之神佛体系。佛陀有了过去七佛,有燃灯(过去)、释迦(现世)、弥勒(未来)三世佛,东南西北、上中下等十方佛,又渐成西方弥陀、东方药师、弥勒净土等信仰,法身卢舍那,报身应身佛。菩萨亦有观音与势至、文殊与普贤、地藏等,各具品格、表法义理。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种种皆为护法。大乘佛教产生颇赖于敬塔拜塔,信徒们更需求佛像,塔像寺殿,佛教艺术由此生发开来。


龙门石窟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大小乘即同时传入。因大乘佛教义理发挥良多,所以汉地佛教大乘居主流地位。小乘佛教之阿含经藏、《俱舍》、《成实》、《毗婆沙》等论说,虽有译典,但发挥不大。汉地佛教大致经初传、南北统、开宗立派(天台、华严与禅净诸大宗派)、融汇衰落之阶段,义理经般若空观、涅槃佛性、如来藏说,以及南宗禅与西方净土修为而演进。艺术载体最主要为石窟、寺庙、佛塔、像绘、图饰等等。由汉至唐为接受至成熟期,呈上升态势,佛教经典得到传译,筑塔建寺,开窟造像盛行。戒定慧三学即思想、修行与持戒得到接受消化与出新,六度四摄菩萨行也广受重视。五代至清为世间民俗化期,呈下降态势。佛典结成大藏经,宋代开始刊刻印刷,直至清代甚至现代。宗派融通,归于禅与净土。法事流行,艺事塑绘与仪轨程式民俗社会化。


至公元七世纪,印度本土面临受伊斯兰教国家征服之虞,其宗教观念又回归婆罗门教,大量汲收原初的坛法咒术,纳诸婆罗门神祗入佛教,形成了密教。密教本身也经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真言与瑜伽密教以及后续阶段,至纯正唐密为高度组织化的两界曼荼罗神佛体系,加入现忿怒相的明王与度母明妃等等,乃至无上瑜伽等密法。密宗在大乘基础上发展,强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旨在修行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敦煌石窟壁画


早期密教的陀罗尼咒术与持明印咒等随大乘输入,而开元年间,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传入纯密,真言乘与金刚乘,唐代密教也盛行一时。但经会昌法难颇受打击,唐末以后流传极微。现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所出的舍利容器可见珍稀的唐密金刚界图像。学者也从敦煌石窟壁画中辨识出了原未认知的纯密性质金刚、胎藏界图像。传入日本的法脉延而未断。但密宗在藏传佛教中居重要地位。藏传佛教则分前弘、后弘两期。公元七至九世纪中松赞干布始倡到朗达玛灭佛为前弘期;十世纪叶末复兴,随后形成多种宗派,13世纪后影响渐至蒙古及北印度、尼泊尔、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元朝自蒙古帝国开始接触,立国以来多奉喇嘛作国师,随之藏传佛教向汉地扩散。明代承绪很多密宗内涵,清代满族原奉萨满教,但信受藏传佛教也很早且极重视。总之,藏传佛教创立并经前弘后弘期以后,再入于蒙元、明朝、清代宫廷,三代统治者特别是满清统治者极重藏传佛教,由其关涉国政,利于治理蒙藏地区,弘扬很是尽力,使其得到相当发展。


作者:张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研究室研究员,海南南海佛学院佛教美术系教授


来源:中国宗教艺术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