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的现状与保护

摘要: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应其自身的绿洲农业,发达的冶铁业,以及位于丝绸之路北到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其繁荣的商业,从而使龟兹成为历史上西域重要的绿洲城郭国之一,也使龟兹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有印度传入西域,在此地昌盛数个世纪,因而在今库车、拜城新河等地遗留有大量的石窟寺及壁画。自14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应为宗教的原因遭到了破坏于废弃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应其自身的绿洲农业,发达的冶铁业,以及位于丝绸之路北到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其繁荣的商业,从而使龟兹成为历史上西域重要的绿洲城郭国之一,也使龟兹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有印度传入西域,在此地昌盛数个世纪,因而在今库车、拜城新河等地遗留有大量的石窟寺及壁画。自14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应为宗教的原因遭到了破坏于废弃。

  一、石窟现状

  龟兹地区目前现存石窟军开早在确勒塔格山河流和冲沟切割的徒壁岩体上,主要有: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渭干河河谷北岸的道德崖壁上,洞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废弃于公元10世纪。他是中国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洞窟总数多达300余个,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北20公里大的渭干河龙口东岸崖壁上,现有洞窟112个,壁画风格多样,龟兹风、汉风回鹘风在此处表现明显。尤以汉风特征的壁画最为突出,同时保留有大量的龟兹文及汉文题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确勒格塔山麓。现有编号洞窟46个,壁画具有典型的龟兹风格特征,洞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废弃于11世纪。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森木赛姆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牙哈乡克日希村北的确勒塔格山山口,距库车县城约40公里,是龟兹境内最东的石窟群,尚存洞窟52个。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壁画风格及其分期与克孜尔石窟大致相同。时代为4-9世纪,现存的11号和43号大像窟以高大著称,而壁画中则以描绘众多动物而闻名。并且在石窟群中区有佛寺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温巴什石窟、台台尔石窟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巴什佛寺遗址、玛扎伯哈石窟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木塞姆千佛洞、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兹地区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地区,石窟岩体为第三纪的砂砾岩,岩体主要有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砂岩约占70﹪,泥岩约占30﹪.砂岩中约有36.5﹪的碳酸盐组成和一些易容盐,属于钙质弱胶结性,胶结性差,遇水极易崩解。泥岩多为粉沙质泥岩,黏土矿物为锰脱石,伊利石和少量高岭石,属若膨胀非水性泥质岩石,易出现风化剥落现象。因此龟兹石窟岩体大面积坍塌与其岩体的岩体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耐崩解性能低,对水的作用反应敏感有直接关系。

  由于石窟地处相对稳定的塔里木地台和相对活动的天山皱褶带的过渡带上,地震活动强烈及频繁是该地区的特性,从库车县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出,本地区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弱震发生也较频繁,地震频度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地震延续时间也较长。近年烈度较大的地震又1998年7月30日拜城东部5,6级地震;1999年3月15日库车-拜城地区5.8级地震;2003年2月24日伽师-巴楚6.8级地震。1999年克孜尔千佛洞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第126、第127、第128三个石窟大部分窟体倒塌。2006年10月,库车发生3.8级地震,使得龟兹石窟部分岩体坍塌,壁画脱落。


  龟兹地区石窟大多地处戈壁山地,该地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荒漠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多年平均气温7,4度,1月份平均气温-8.5℃ ,7月份平均气温30,8℃,极限温度差39.3℃,年平均降水量82.6㎜;主要风向为SE,多年平均风速1.0M/S,最大风速22.0M/S,年平均20天大风日;蒸发量1月份28㎜,7月份447㎜,多年平均蒸发量1839.1㎜;年平均降水量178㎜.

  龟兹石窟壁画地仗大部分为3层,分别为粗泥层、细泥层和白粉层,粗泥层一般厚度为0.5-3㎝,主要有沙土和麦草构成;细泥层一般厚度为0.2-0.5㎝,由沙土和嘛构成;粉层由石灰或石膏涂刷在细泥层上,厚度为0,01-0.02㎝(在部分洞窟内地仗没有细泥层, 直接在粗泥层上涂刷白色的底色);少数洞窟内没有地仗层,如克孜尔新1窟,它是将窟内岩体凿平后,涂抹底色,而后绘制壁画。龟兹石窟壁画的颜料相对与内地石窟种类较少,主要有白色(石膏)、绿色(氯铜矿)、红色(朱砂和签丹)、蓝色颜料(青金石),这些颜料中以红色的铅丹最为稳定,大部分因为氧化而现已变色为二氧化铅,而蓝色颜料青金石随较为稳定,但由于其内部由于有大量的石膏和盐分结晶所形成的白色颗粒,及易造成蓝色颜料的脱落。龟兹石窟现存的主要病害有:

  1、岩体裂隙由于岩体的载体大多为沙砾岩,自身强度低,加上洞窟的开凿改变了原有岩体的结构,所以洞窟出现了大量的裂隙,这也是洞窟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仅在库木吐喇石窟,对洞窟的安全影响非常严重,影响崖壁岩体稳定的主要裂隙39条,其中4条为构造裂隙,其余为卸荷裂隙。虽然这些裂隙做过加固保护工作,但某些区域的裂隙乃处于活动状态,克孜尔171洞窟的裂隙2006年的地震后扩大,而且47窟窟顶的裂隙处于非常活跃状态,常有大块岩体脱落。而其他石窟由于很多都没有做过岩体加固,裂隙的破坏作用就会更大。

  2、雨水冲刷影响龟兹石窟安全的另一个问题是雨水冲刷,因为此地的石窟所依附的山体含盐量极高,这样的岩体遇水极易崩解,其次龟兹石窟所在的山体大多植被无几,地表涵养水能力差,一旦发生暴雨及会出现洪流冲刷,切割岩体,从而形成沟低狭窄,厢壁陡峭的冲沟,冲沟形成后它会随着暴雨的出现而不断的发育、扩大,在龟兹石窟的大小石窟中,这样的冲沟比比皆是,仅在克孜尔石窟群之中较大的冲沟就有30条,这些冲沟不仅严重影响到整个岩洞窟所依附的岩体的安全,而且在雨季来临时,地表径流除对窟顶岩体造成冲刷侵蚀破坏外,最终汇聚到沟谷中形成季节性洪水。洪水发生时,水体中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沿沟谷向外涌出,对沟谷两侧洞窟的根基具极强 的侵蚀破坏作用。因为受风蚀、雨蚀和岩体裂隙,冲沟的切割作用,使得石窟岩体出现多出危崖体,这些危崖体具有垮塌、滑动、倾覆危险,危及石窟建筑以及游客的安全。

  3、壁画酥碱因为岩体于壁画地仗中含有可溶的盐在温度的变化下不断潮解结晶,破坏了壁画的原始结构,造成壁画松散、脱落,此类病害在壁画中现存的非常多,而且是壁画保护中不易根治的弊害之一。酥减的产生与岩体内水分的原因有很大关系。一般石窟群中,洞窟内的壁画出现此类病害比较普遍,尤其是底部壁画大部脱落,与地下毛细水上什有较大关系,在库木吐喇石窟中的新2窟内,曾测定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为65㎝.

  4、壁画空鼓是由于壁画地仗层因为某种原因脱离支撑体,但周围壁画乃与岩体想粘接。空鼓极易造成壁画出现裂隙、脱落。库木吐喇石窟沟口21窟(新二窟)窟顶壁画堪称龟兹石窟的珍品,2001年新二窟顶岩体产生崩塌,脱落岩块直接砸在新二窟甬道顶前部及砖房屋顶,产生震动致使窟内――顶部分空鼓壁画脱落。但壁画出现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占现存壁画面积的35﹪.新二窟----顶已经发生脱落,脱落部位长74㎝,最宽处25㎝,周围壁画脱离岩层3-8㎜.

  二、保护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视。龟兹石窟结束了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由当地政府负责管理,并开始了一些保护工作。

  195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组长向达率队考察克孜尔石窟遗址。1954年对克孜尔部分壁画相对完整的洞窟安装了木门和窗户。1961年阎文儒率敦煌文物研究所,新疆博物馆等有关人员调查克孜尔石窟,并对全部洞窟进行编号。1974年春,管理人员按石窟原编号顺序编制新的窟号。计235个,同年,县文管所对石窟进行加固工作,维修加固第14、15、16、27、79、80、101、169、170、172、173、175等窟。1975年1月,加固后山区第220、224、229窟;1976年2月加固后山区第205、206、207、210、215、216窟。1984年,在敦煌研究院段修业等人的帮助下,清洗161窟烟熏壁画。1953年,西北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管理小组联合普查了库车县的文物,首次对库木吐喇千佛洞进行了调查、编号,库木吐喇石窟1976年开始,给窟形相对完整、保存有壁画的洞窟安装木门,渋及大沟36、37、38、42、43、45、46、53、54、55、56、58、64、65、窟等;1978年对新二窟顶部作支撑保护措施,并修建了新1、新2窟的门道;因为库木吐喇水电站的修建,洞窟内日益潮湿,1981年开始把部分已装的木门更换为铁栅门,并对其余部分洞窟安装门窗涉及洞窟有大沟10、11、12、13、14、15、16、27、29、31、33、34、36、37、38、42、43、45、53、54、55、56、58、63、64、65、等窟。1983年,库车县文管所人员对大沟区第34、38、68窟内烟熏壁画做清洗处理,并对沟口新1窟窟顶作支撑保护。

  而其它石窟群也在同一时期对窟形完整及壁画相对完整的洞窟进行了支护,安装门窗,部分洞窟修建了方便进入洞窟的台阶,对易遭受洪水的区域修建防洪坝。对于壁画的加固,这一时期着重进行边缘加固工作。

  1985年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成立,标志着龟兹石窟的保护和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龟兹石窟群逐步划归石窟研究所进行统一管理,各个石窟安排专人管理、保卫。从1986年-2003年,对克孜尔石窟开始大规模的维修,对岩体做锚固加固,修建了栈道、挡雨棚,从而基本解决了岩体以及游客参观问题。1997年,对新1窟内塑像进行了修复。1989年为减少水对库木吐喇壁画的影响、破坏,对受影响的部分壁画进行了切割揭取措施,揭取大沟第10、11、12、14、15、16、22、33、38、等10个洞窟壁画,面积达106平方米,后将其搬迁至其他洞窟内保存;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的帮助下,对新1窟、新2窟壁画进行修复 、加固,对窟内岩体做PS加固处理,2000年库木吐喇石窟保护工作开始实施,至今已完成了库木吐喇石窟地形图、洞窟近景摄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洞窟档案记录、洞窟壁画危急调查、壁画防脱落实验、岩体锚固实验、壁画颜料分析、总体保护规划、五连洞加固等工作。

  三、龟兹石窟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科研体系

  龟兹石窟的保护力量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有关专家及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完成了许多保护工作,但研究工作没有开展起来,所以需要建立自身的科研体系,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石窟保护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才能完成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地质化学、物理方面的人才,但在现今的状况下,要想建立完整的体系有较大的难度,只有加强相关专业的合作,才能把龟兹石窟的科研水平提高。一方面加强与兄弟单位联系,派有关人员学习提高,了解石窟保护的方向,共同解决现存龟兹石窟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与新疆本地的专业单位及科研院校合作,提出课题,利用新疆现有的科研资源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会建立及提高龟兹石窟的科研体系,而且对整个新疆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

  石窟的保护是建立在资料及现状的分析上的。洞窟资料不仅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等有关洞窟环境的数据,还要有每个洞窟内病害的信息、各个时期壁画的影像资料、历史信息等。只有对资料的收集,才能为洞窟病害的诊断提供依据,可以了解病害发展的速度,可以鉴定病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活性机理。壁画的颜色只有通过现状与资料的对比,才能完全掌握石窟内各种病害发展的趋势,才能了解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机理。

  3、对病害严惩区域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措施

  目前石窟出现的部分病害已经严重影响洞窟的安全及造成壁画的脱落。如克孜尔谷西区47窟,它是克孜尔最高的石窟,主室顶部保存有大面积精美的壁画,但由于主室券顶部裂隙处于活动状态,现今时常有大块岩体脱落。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不加以治理,势必会出现脱落面加大,最终造成洞窟坍塌,不仅对该窟的存在有安全隐患,还会殃及旁边的洞窟,从而造成对整个洞窟壁画的病害。因此要对洞窟进行全面的现状评估,了解哪些洞窟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做出处理措施。

  4、游客承载量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升温,龟兹石窟游客接待量逐年扩大,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游客在洞窟内参观旅游的舒适度,更要考虑到游客量过大,对于单个洞窟的影响。据敦煌研究院所做的实验,在一体积为143.1立方米洞窟内,有40名游客在洞窟内停留37分钟,洞窟内空气温度上长4度,相对湿度上升10%,二氧化碳上升2000pp。二氧化碳与水汽的存在,会导致壁画病害的产生,因此洞窟的承载量要进行科学计算,合理分配游客参观;还要进一步开发展示项目,如模拟洞窟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分流游客对洞窟的压力。

  5、安全保卫工作的加强

  龟兹石窟自建立研究所后,每个石窟都配备了一个护理员,这样的模式在一定时期维护了洞窟的安全,但现今人员流动加大,不安定因素增强,因此加强对洞窟的安全保卫势在必行。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克孜尔尕哈石窟

森木赛姆石窟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