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景帝的长眠之地

摘要: 这是公元前152年春正月的一天,从长安城向咸阳原上,一路人马喧嚣,音尘不绝。骑着高头大马的徒府官吏狠戾地驱赶着一群形容恹秧的人,他们看上去疲惫不堪,面色黄瘦地如秋风原上的黄土,远程赶路的艰辛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些人被称为徒或者刑徒,他们被暴怒的声音咒吓着,被鞭子利刃驱赶着,即将赶往弋阳县内为当时的帝王——汉景帝刘启修建陵寝。空气中弥漫得都是绝望的味道,在他们中,有人木然地抬起了头

这是公元前152年春正月的一天,从长安城向咸阳原上,一路人马喧嚣,音尘不绝。骑着高头大马的徒府官吏狠戾地驱赶着一群形容恹秧的人,他们看上去疲惫不堪,面色黄瘦地如秋风原上的黄土,远程赶路的艰辛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些人被称为徒或者刑徒,他们被暴怒的声音咒吓着,被鞭子利刃驱赶着,即将赶往弋阳县内为当时的帝王——汉景帝刘启修建陵寝。

空气中弥漫得都是绝望的味道,在他们中,有人木然地抬起了头,看见公元前152年的西风残照,光打在脸上,似乎是命运之手最后的温柔。

从都城长安出发,计划涉过渭水,不过数天路程,便可到达终点。这是经过帝王精心选择后的处所,生前坐掌江山君临天下,死后自然也要如复生时,绵享不绝。所以长眠之所位居何地,那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对于这处选址,汉景帝刘启有着精心的考量。一是临近生前久居的长安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限,首要考虑交通便利、运输快捷的地方。此地离都城不远,便于营建陵墓、管理及其死后庞大而复杂的祭祀活动。二是地势高敞,水深土厚。这是前人修陵的传统,选址开阔高敞,便于其后宗族及陪葬墓地的营建。同时亦可避免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在这所选址的西侧,庄严坐落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景帝刘启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他同后人一样也是从当时众人的口舌附会中、从史册传说中了解开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在景帝即位之前,西汉已经久不闻刀戈,在文景两帝的盛世接力棒中,国家陷落在一片理所当然的安详之中,这样的汉景帝自然对马背上打江山的祖父有无比地敬仰和崇拜之情,因此把陵墓修在长陵旁边,或许百年之后能亲自聆听祖父训导。站在长安城远眺的微风中,目力所及处搜索着正在营建的工程,景帝对于自己做得这个决定尤为欣慰。

汉景帝刘启在准备修建陵墓的这一年,已经三十六岁了,距离他登顶权力宝座已经过去四年。帝国刚刚结束了一次重大的叛乱,那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王发起的重大叛乱,险些威胁到皇权稳定。匆忙之中,景帝不得不诛杀自己的老师晁错来平息此次祸端,可七国祸心包藏,权欲之火纷燃正旺,哪是一臣子一滩凉血就可轻易浇熄的?晁错死后,七国奸乱败露,再也没有正当理由向朝廷开火,正所谓乱臣贼子,天下得而诛之,得道多助,在大将周亚夫率领的正道大军保家国江山安宁的铁骑长戈下,七国溃如蚁穴,很快败散。这次战乱过去之后,再也没有威胁景帝治世的武装力量,而西汉,也正朝着景帝所掌控地那样,平稳向前运行。

宫廷阙丽,庭宇巍峨,站在未央宫前殿上望去,刚换了主人的汉帝国展现出新生豪迈的气象。年轻天子记得从父亲手中接过统治权时,耳边响起的万民敬仰恭贺的声音,他带着这些声音一步步走上那万人之上的宝座,登顶帝国权力的巅峰。他立志要继文之则,让前朝的盛世局面在自己的手中长流不息。这江山绮丽如画,如今霸掌自己一人之手,假以时日,它必定在手中绽放更瞩目的光彩,而自己有足够的雄心和激情去完成这一伟业,这便是身为帝王的霸气和自信。

三十二岁的景帝刘启即位后,对汉文帝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他继续推行黄老之术,坚定不移地实行“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政策,深刻认识到农业为天下之本的重要性,在全国内积极发展农业。他还发挥一国之君的示范作用,躬耕于田野,以自身行动带领百姓,堪为天下之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经济,他轻田租、薄赋敛,轻徭役,省苛事,让社会生产能在这种仁君政策中大力发展起来。同时推行约法省禁,轻刑慎罚,最终达到以德化民的效果。对于强大的匈奴势力,他实行抚柔政策,以和亲交好维持边疆稳定,与武帝朝的痛快反击相比,景帝正在用一种蛰伏的智慧与敌人周旋,犯我强汉者,怎可不诛,只是时局不利,何以当诛,他所有的作为都在为后代积蓄着力量。在景帝长眠阳陵地下半个世纪以后,武帝刘彻终于不负父亲的苦心积累,大汉的旌旗战马出了长安,数十年的忍辱负重一朝勃发,给匈奴以痛击,致使其远遁而走,幕南再无王庭。

这就是这位帝王有作为的一生。在位十七年,不过时间长河中的浮光一瞬,但于历史,于后人而言都是功德无量。

这位帝王最后的长眠之所是在阳陵。这是一座规模浩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它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宏大的汉阳陵在整个西汉帝陵发展史上拥有显著的地位,它承上启下,总结完善了从西汉初年到汉景帝时期数十年的帝陵修建经验,基本确定了西汉帝陵的布局范式,成为此后西汉七代帝陵所遵守的建造标准。

1972年,当地农民在修建水库时,在阳陵1.5公里的地方,挖出了大量带有刑具的骨架。这一重大发现,将千年尘封于地下的阳陵历史重新带到新时期的人们的眼前,为揭开帝陵的谜团拉开了序幕。

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探索发现,近三十年考古工作的努力,阳陵的规模、形制、布局已经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我们终究幸运得见今天的阳陵,可以自由踏足千年前的庄严神圣之地,一览向往中的青史汉家。

汉阳陵整体方位布局继承秦制,沿袭旧朝,建筑物大都坐西向东,因此陵园内的主体建筑都是在西边。坐落在最西侧的、最大的一座墓冢就是景帝陵,陵园中心是封土,高约三十二米,封土下面是墓室,墓室四面各有一条墓道,这是上古自秦汉以来规格最高的墓葬形制。在封土四周,则有黄土夯筑的高墙围绕,每面墙的中心建有巍峨恢弘的门阙建筑,它是一组以门庭为中心,东西两半部分相对称,从与园墙相接的副阙台到中间的主阙台,再到门塾建筑,其建筑体量越来越大,愈来愈宏伟的建筑,阳陵发现的门阙建筑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级别最高的门阙建筑实物,它代表着尊贵无匹的皇家礼仪气度。帝陵的一砖一石,尽显精心巧构,天子用度,何显至高无上的威仪!


在景帝陵封土的四周,建有近百条外藏坑,每条坑道象征着西汉政府的官署机构,坑内出土文物是汉代朝臣的象征。在景帝陵东南,分布着南区北区从葬坑,坑内有大量的武士佣,象征着当年守卫汉长安城的卫戍部队。帝陵一切仿照长安城布局,遵循旧制。生前何所有,死后一应俱全。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便是皇帝的丧葬观。灵魂不灭,精神永存,千年万年,绵享不绝。

汉阳陵是景帝刘启和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在景帝刘启葬于阳陵十五年之后,已经身为太后的王氏离开人世,在汉武帝刘彻的哀怮主持下,王氏遗体跟随先皇分葬于阳陵。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帝后两人身后之所遵循生前规制,在同一个陵区内异穴而葬,一西一东,遥遥相望,两座陵寝方位之于汉代长安城的长乐未央,宛如天地间相敬如宾的礼遇。

陵园内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连接四处墓冢,名曰神道,也称司马道。神道在陵园中起着一种象征性的作用,传说是供皇帝灵魂自由出入的,不允许任何的侵占和破坏。如今司马道神威犹在,常有行人走过或是汽车疾驰而过,我常常想,走在这条路上,可能一不小心,就跟前来散步的景帝灵魂自由相撞了。在司马道一路疾驰,出了主墓区,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的地方,在这条道路的南北两侧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臣陪葬墓,数量之众,规模之大,于世难稀,惊天罕见。陪葬墓出土众多郡太守、伯爵、公主等级别物品,象征有封地的贵族百官拱卫中央集权。天子居中上,百官列下旁,长长的司马道,彰显着四方会齐,百官朝觐的排场,显示出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卧龙跃马终黄土,千年雄汉犹可感。一座帝王秘辛在这片黄土原上沉睡。今时月已不同于汉家月,对于千年前汉景帝造出的地下宫殿,后人依然束手无策,封土如山,层层壁垒,冷酷无情地阻挡我们探寻的目光,却阻挡不了趋之若鹜前来朝圣的人流。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汉阳陵已经成为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这里四时景色皆备,终年芳花不歇,松柏之色长青,艳丽的自然光华照耀下,没有丝毫故纸堆里的腐朽气息。汉阳陵是西汉帝陵中的代表作,也堪称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佼佼者。它坐拥广阔大地,雄踞高原之上,濒临泾渭水流,向人们雄伟展示着西汉文景之治时代雄浑壮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

一切的辉煌热烈,都在历史的演进中化为过眼云烟,英雄天子已经变成了黄土,美人红颜转眼便是枯骨,曾经的汉家天下已经不可再得,或许在汉阳陵,在这片气魄雄浑的黄土地上,在这座帝王久归之所,尚能感受到一点余韵。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