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 密檐式结构屹立不倒

摘要: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小雁塔  建筑结构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 ...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

undefined

小雁塔

  建筑结构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26。

undefined

小雁塔风光

  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券门下为青石踏步。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递减,逐层内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圆和收顶,故整体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

undefined

小雁塔底部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中空,塔壁不设柱额,空筒式的内部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每层南北各辟券门,以起到采光透气的作用。

  地宫

  民国时期,一个位于小雁塔台基中部的地宫被发现,但地宫中并没有史籍所记载的舍利及珍贵经卷。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除了这个位于地平面之上、较为明显的“明宫”外,小雁塔下还应该藏有其他“暗宫”。

undefined

金代铁钟

  金代铁钟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undefined

小雁塔青砖结构

  建筑修缮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

  “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undefined

雁塔晨钟

  小雁塔始建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并完好保存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小雁塔的造型与结构,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响了中国其后很多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造。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