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华文明始于殷商?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破除了这个国际偏见

摘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之间的联系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人们却可曾知晓,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就是文明高地,孕育出华夏版图上光彩夺目的区域型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掷地有声的实证。并且,随着考古的持续推进,良渚文化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之间的联系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人们却可曾知晓,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就是文明高地,孕育出华夏版图上光彩夺目的区域型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掷地有声的实证。并且,随着考古的持续推进,良渚文化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今5300年至4300年。大多数人对于它的印象,或许停留在亮相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的良渚玉琮。玉琮上作为神人、信仰象征的神人兽面纹,以及一毫米刻四五根线的细密阴纹线刻技艺,无不折射出良渚文化的璀璨。事实上,对于良渚玉器的认识,绕不开它所身处的场域——良渚古城。这正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

  1936年,一位名为施昕更的学者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的偶然发现,掀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当时,大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玉器于此出土。略显尴尬的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良渚文化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被当成东方文明的曙光一缕,鲜少有学者强调它已经明确跨过“文明”的门槛。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的一连串考古重大突破,令良渚文化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1986年、1987年,反山、瑶山两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被相继发现;1992年,超巨型建筑基址——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浮出水面;2007年,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最终得到确认;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震惊世人……

建设中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视觉中国)

  良渚古城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这一切,一方面令人不禁好奇,五千年前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方国,另一方面却悄然拉直了一个问号,当时国家已出现,文明已形成。

  今天,让我们走近良渚文化,走近长三角城市群这一绵长深远的文化基因。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献,我们一般将夏作为王朝的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开始的年代被暂定为公元前2070年。但由于处于晚商阶段的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以致国际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良渚玉钺

  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存在着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忽视了中华文明形成之前还存在着多个区域文明。第二个误区是将中原文明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唯一代表,而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第三个误区是以青铜器、文字作为判断文明的绝对标准,而将未发现青铜器、未破译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良渚文明的确认将有助于破除上述偏见。

  我们知道,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分别处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文化面貌较为统一,且均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而中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大的文明体,实际上是多个区域文明逐步融合的产物。

  辽阔的中华大地包含多个相互独立的地理单元,距今9000年开始,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孕育出多个具有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系,如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海岱地区、甘青地区,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以及北方地区和珠江流域等,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若干文化区为主体,再联系周围许多个区域性文化的一种重瓣花朵式的格局。

  从距今6000年开始,各区系进入文明化、城市化、复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距今5500年到4000年间,形成了许多强势的文化,如较早的庙底沟文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稍晚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更晚的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等。这些文化中不少已进入文明阶段,但这一时期,面貌统一的中华文明尚未形成,我们不妨称之为区域文明时代。良渚文明就是中国区域文明时期的重要代表。

良渚玉琮

  北纬30°是一个神奇的地带,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所处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大致位于该纬度带附近。良渚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也大致处于这个纬度。环太湖流域西依茅山和天目山山地,北、南分别以长江和钱塘江为界,东濒东海,总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区,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5000-4000BC)、崧泽文化(4000-3300BC)、良渚文化(3300-2300BC)、钱山漾文化(2300-2100BC)和广富林文化(2100-1800BC)等发展阶段。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马家浜晚期末段,东山村遗址便已出现编号为M101的早期权贵墓葬,墓中随葬品共33件(套),其中玉器21件,玉器种类有玉璜、玉玦、玉管等,该遗址还发掘出一批公元前3800年前后的崧泽文化早期的随葬较多陶器、玉器、石器等的贵族大墓,这些大墓集中于一个墓区,与小墓分开埋葬,显示出当时已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300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经历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固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地区,处于一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2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自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七八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我们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之时视野之广阔。

  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以8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直到距今3500年前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作者均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图文转自:《文汇报》2019年2月11日第6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刘斌

更多信息...

作者:王宁远

更多信息...

作者:陈明辉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