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札记】王璞:惠回堡——历经千年的圣地和军堡

摘要: 一处千年的宗教圣地,一座数百年的军事古堡,一处潺潺流水的玫瑰乐园。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一个宗教、军事、田园相融合的小村庄,给古往今来过路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出嘉峪关向西40公里处,在从东往西的古丝绸之路与由南向北的一条小河流的交汇处,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古堡,它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重要的军事古堡,今日甘、新两省区穆斯林的一处瞻仰圣 ...

王璞 考古中国

一处千年的宗教圣地,一座数百年的军事古堡,一处潺潺流水的玫瑰乐园。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一个宗教、军事、田园相融合的小村庄,给古往今来过路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出嘉峪关向西40公里处,在从东往西的古丝绸之路与由南向北的一条小河流的交汇处,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古堡,它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重要的军事古堡,今日甘、新两省区穆斯林的一处瞻仰圣地,它就是惠回堡。今日没有了军事功能,但宗教文化的功能却依然很兴盛。


这里唐代有了吾艾斯墓、宋代有了回回墓地名、明代有了墩台、清代修了惠回堡、民国修筑了碉堡,这些就是一个小村庄的全部历史,1300多年的宗教印记,400年的军墩历史。村庄人不多,却极具人气,每年都能吸引八方来客瞻仰拱北,体验宗教情怀、想象风烟历史,纵情田园风光。


村庄很出名,就出在有久远的历史,历史给这个村庄蒙上了浓浓的文化意味。这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哲理。惠回堡的这个“仙”,就是唐代穆斯林传教士吾艾斯,他来中国传教,长眠于此,给这方土地传来了灵气。


▲ 312国道边的新民堡村


惠回墓:宗教圣地,东西方文明交流前沿

“惠回堡”这个名称的由来,据史载与惠回墓(即吾艾斯墓)名称有一定的联系,明朝出版的宋代地图上把此地标为“回回墓”。


在3700年前,西去惠回墓15公里的火烧沟出土的权杖头印证了玉门是我国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在它之后2300年的唐代出现的吾艾斯,又一次印证了这个结论。

在河西走廊上,像惠回堡这样的古堡很多,一般也看不出它和其他古堡有什么不同。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古堡东边一座气势巍然的仿古回族拱北,以及旁边颇具现代建筑特色的清真寺。



拱北


唐代,丝绸之路繁盛时,络绎不绝的西方驼队穿过这里,走向内地。吾艾斯墓跟3700年前这里出土的权杖头一样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在玉门的重要见证。


吾艾斯拱北亦称“回回坟”、“回回墓”、“惠回堡”等。系7世纪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吾艾斯之陵墓。


吾艾斯拱北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一组(旧名惠回堡),东到嘉峪关市约40公里,西到玉门市清泉乡约20公里。南临312国道,北靠黑山山脉。吾艾斯拱北重建于民国时期,由拱北(金顶)、礼拜堂构成,占地面积14124.6平方米,其中拱北金顶内葬有吾艾斯遗骸。整个建筑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都为尖顶。有三进院落。2007年穆斯林教众募集资金对拱北进行了扩建,新建了照壁,翻新了拱北金顶和礼拜堂。


据史料记载,早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循穆圣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倾沙漠,沿着古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带到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成为殉教者。吾艾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唐朝贞观年间,吾艾斯、盖斯、万噶斯受沙特阿拉伯第三代国王哈里发的重托,从新疆沿丝绸之路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遵。在传教途中,因水土不服,盖斯病故在新疆哈密的猩猩峡;吾艾斯病故在甘肃玉门的惠回堡;唯万噶斯一人到达中原,完成了使命,后病逝于广东。为纪念吾艾斯这位伊斯兰先贤,后辈穆斯林在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修建了此拱北。每年圣纪期间,周边省区及河西走廊大量的信徒前来进行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


吾艾斯墓在历史上几经沧桑,曾屡建屡毁。明代有好几个关于吾艾斯拱北的记载。第一个是《明史·列传》中的记载:“出嘉峪关西行二十里,曰大草滩,又三十里,曰黑山儿,又七十里,曰回回墓。”第二个是明成祖时吏部员外郎陈诚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出使西域,历经新疆和中亚地区17国,回来后写了《西域行程记》等书,在《西域行程记》中这样记述:


“(明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晴。早起向西行,南北皆山,约行七十里,地名回回墓,有水草处安营。”第三个则是《嘉峪关市志》中记载的“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添筑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5座墩台,都分布于西北,为当时的必经之路的沿线。”


而且,那时的回回墓主人不是吾艾斯一个人,而是3个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陈高华编的《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一书中选录的《西域土地人物略》一文中记载:“嘉峪关西八十里为大草滩,其北广而多草。滩西四十里为回回墓,以地有回回三大冢故名。”虽然有关史料记载在地理方面有点出入,但却表明,明代时期,这里的地名是回回墓、回回三大冢,而非惠回堡。而清代《甘肃通志》才有“玉门县,惠回堡,县东二百里”的记载。


清朝末年,惠回堡及其以西的地方,还散居着不少穆斯林。清嘉庆十年(1805年),一位叫祁韵的文人从北京去新疆,离开惠回堡后,看到的是“自此而西,回民比屋皆是”的景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禁烟获罪被发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行抵达惠回堡,出嘉峪关后尽是戈壁荒漠,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惠回堡,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驻千总一名,兵一百名。此处有林木、水泉,颇为关外所罕。”如今,这里依然是林木茂盛,拱北内的水泉依然清流汩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诗人方希孟行至这里,依然看见“堡内皆回民,行台在西坡上,宽敞整洁。”到1911年时,惠回堡内有20多家住户。


一些途经此地的中外穆斯林及游客,亦来此瞻仰拱北。自明清以来,慕名前来的达官显贵留下的墨迹,有些至今尚保存完整。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李公谨将军,曾赠碑执言:“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军政部长白崇禧、骑五军军长马呈祥、三十六师师长马仲英等在此也都留有足迹。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政协委员马国泰教主、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龙二师傅,以及邻近省市的阿匐、教长、教主、毛拉等宗教界知名人士,也曾先后来此瞻仰,参加纪念活动,并题词留念。


▲ 惠回堡残迹


惠回堡:辉煌军堡,明清河西走廊防御前沿


“地启边关第一程,敦煌从此赋西征。荒原犹指番回冢,化宇令屯甲骑营。山拥晓烟村店集,风吹沙径野泉清。升平万里游踪远,车马辚辚过堡城。”------清代诗人汪隆(?---1789年)的《惠回堡》描绘了当年惠回堡的盛况。


惠回堡南临古代丝绸古道,今日的312国道、嘉(峪关)安(瓜州)高速公路,西北背靠黑山,白杨河的一条支流(下沟)流过,由南而北紧靠黑山脚下流向花海。惠回堡地处黑山脚下,南面是祁连山,地处两山相夹的狭窄走廊要冲,河流与古道相交汇,扼守要道和河道,是嘉峪关外进出嘉峪关的必经之地,是嘉峪关的最后一道防线,背靠一山,扼守一路一河,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据称是凉州到敦煌的十八马站之一。


明代政府以嘉峪关为界,居关自守,遂使嘉峪关成为防备蒙元势力最西边防,玉门成为关外明与蒙元势力拉锯之地。明初,嘉峪关外设立赤斤蒙古卫等七卫,屏蔽西疆,玉门境内则是赤斤蒙古卫驻牧。


明朝加固先朝防御设施,新增墩台大都集中在嘉靖、万历年间。惠回墓的军事设施是从明代1529年开始建设的,嘉峪关是国门,惠回堡地处国门之外,地处水头要路之旁,军事地位日显重要,明代为防御外族入侵,延伸嘉峪关的防线,在嘉峪关外玉门境内又增设了部分墩台。


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赤斤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设立后,与明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关系,对明代的西北边疆形势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西七卫与甘肃镇互为表里,成为关外拱卫体系,成为甘肃镇尤其是肃州卫的外部屏障。


明代的孤悬国门外及明清的匪患,玉门处于边防和匪防双重侵扰的地带,赤斤卫屡受吐鲁番鞑靼侵扰,不得不内迁,加之明清匪患增多,玉门境内关隘的防御设施空前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也成为玉门自汉代以来另一个防御设施频密建设的时期。


《嘉峪关志》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处防务。八月,杨一清建议修筑陕甘各边边墙。时,适值兵备李端澄驻节肃州,命承信校尉王镇督工修建嘉峪关城东西二楼各三层,高三丈九尺(13米),又添筑城关角墩共六座,敌台二座等建筑,于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完工。


《嘉峪关市志》墩台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1529年)添筑的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五座墩台,都分布于关西北方,为当时必经之路的沿线。”惠回墓沿路、沿河10里线路内保存下来的烽火台有以下几处。


三里墩(惠回墓)烽火台及障城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一组(惠回堡)东1.5公里的一处台地上。遗址由一座障城和一座烽火台构成,烽火台建在方形台基上,台基边长23米。烽火台平面为正方形,底边长8.1米,高6米。


障城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400平方米,西边为弧形,北墙外有半圆形瓮城。东北、东南角筑有角墩。障城内有房屋建筑痕迹,城外挖有深约2米、宽1.2-1.5米的环城壕沟。据1990年版《玉门市志》记载,嘉靖十八年年(公元1529年),在嘉峪关外玉门境内添筑骟马城、回回墓(三里墩)等墩台。



七里墩烽火台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一组(惠回堡)西3.5公里的一处台地上。七里墩烽火台遗址由1座烽火台和5个土墩构成,大墩位于312国道南50米的沙石梁上,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4米,高6米。烽火台南部正中有底下通往顶部的台阶,烽火台为黄土夯筑。


5个小土墩位于烽火台北面80米处,土墩横截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9米,东西宽2米,高2.3米,5个墩相距8米至9米不等,均为夯土建造,五个小土墩为插旗杆用的。七里墩烽火台遗址建于明代,曾作为护佑惠回堡城的军事设施,是研究明清西北边塞历史的重要资料。



下沟头墩烽火台及障城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四组下沟北口东沙石梁。该遗址由烽火台带一座障城构成,其中,烽火台长宽各10米,高6.5米,夯土层厚0.2米。障城长24米、宽21米,面积504平方米。烽火台在障城的西北角外侧,障城的西边和南边现是残墙断壁。南墙中间开一门。


障城东南角有一东西长6米、南北宽5.4米、高4.5米的土墩,估计是门墩,墩的东北角缺2×1.5米的一块。障城的东边和西边有濠沟,壕沟宽约1米,深0.5-0.8米。该遗址对于研究清代玉门的历史有参考作用。1995被玉门市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沟二墩烽火台及障城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四组下沟北山口两公里的戈壁滩上。下沟二墩烽火台及障城遗址有一个烽火台和一个障组成,烽火台的东面紧接障,烽火台基座为正方形,边长各10.8米,高10米,砂、土、石夯筑,烽火台东墙有人攀爬的痕迹。


障为长方形,东、西墙长约11.5米,南、北墙长约9.5米,面积229.69平方米。墙高5米,墙厚1.15米。东墙中间有底宽0.9米、高1.65米的门洞。烽火台西有一座1.5米高的土台。


烽火台及障城周围地面有解放军训练时用石头摆出的道路和停车场,东、南面有挖掘的坑道的群落。下沟二墩烽火台遗址始建于清代,保存至今。是研究清代西北边塞军事历史的重要资料。



下沟新墩烽火台及障城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四组河道东岸山头(原下沟三组)。遗址由一个烽火台和一个城障构成,障城呈长方形,损毁严重,现仅存西南部和东南部部分残墙,分别长5米、4米,墙高2米,厚0.3米,夯土制成,夯土层厚约0.1米。


烽火台损毁严重,仅存基座,基座为正方形,东西长5.6米,南北宽4.6米。玉门市政府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沟新墩烽火台及障城遗址建于清代,对研究清代西北边塞的军事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明代,嘉峪关防线幅员二、三百里,《嘉峪关市志》记载,关内外三百里,古战场有三处,关西玉门境内就是其中之一。关西20里是大草滩,再西20里为双井子,再30里为惠回堡,又40里骟马城,又西40里赤金堡,又西90里赤斤站(玉门镇一带),这一带是古战场之一。

清代,沿袭明代防御体系,而且在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版籍的嘉峪关以西地区修建了许多堡寨。康熙中后期和雍正初,为征讨准噶尔叛乱,经略西域,先后于嘉峪关西设置了赤金、靖逆、柳沟、安西、沙洲五卫,并建安西镇,又在黑山湖、西双井子、惠回堡建军台、粮台。


1716年设赤金营,设营游击衙署,游击一员。1742年,为防吐鲁番内侵骚扰,在赤金卫增设千总一员。惠回堡驻防千总衙门,有马兵30名,步兵70名,汛隶赤金营。


▲ 惠回堡内的温棚


清时。驻军营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营以下有哨、司两级,其编制是与城守营、分防营的汛地相结合,一般来说一哨或一司的长官都领一汛,因此绿营兵只分营、汛两级,有的汛由于汛地宽广,在其下又设若干墩塘小汛或堆汛。


分汛防兵则更多的担负警察或地方官府差役的职责。在玉门,清代设靖逆大路军台共12处,即红山墩、惠回堡墩、七里墩、火烧沟墩、八楞墩、青山墩、赤金峡墩、高见滩墩、三十里井子墩、沙岗墩、头道沟墩、二道沟墩。


另设靖逆南汛,自青头山起,至那木克渡止,共有卡墩17处。靖赤北汛,自后柳湾(即柳湾)起,至水龙止,共有卡墩13处。

军台是清代设置传递军报的机构。清制,除全国腹地设有相当数量的驿所外,通向沿边地区专司军报的是站、塘、台。每站设笔帖式或蒙古章京,统于将军或理藩院;甘肃嘉峪关口外设“塘”,每塘派千总、把总管理,而由特设的都司或守备督率之;西北设“军台”,每台派章京或笔帖式管理,统于各当地的都统或将军、大臣。


例如喜峰口章京所属蒙古站十六,古北口章京所属蒙古站十等;阿尔泰军台都统所属军台四十四,库伦大臣所属军台二十五等。从《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可以看到军台遍布在西北广大地区。

惠回堡址平面长方形,南城墙已消失,现存三面城墙,北城墙长约177米,东城墙长123米,西城墙长130米,面积23010平方米。墙高5米,宽4.3米,夯土板筑,夯层厚0.1米。城址东墙有门,门宽5.8米,高5米,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


城墙外中间有马面,城四角有墩。该城在历史上曾经是一处驿站,据《肃州志》载“惠回堡,在所(赤金所)东九十里,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系靖逆通判黄汝镜建东门城楼一座,驻防千总公署在堡内。演武厅在堡城东,防兵营房二百间。千总一员,马光,陕西人”由此可见惠回堡当时的规模和驻兵程度。


其名称的由来与回回墓(即吾艾斯墓)有关,明朝的地图上把此地标为“回回冢”。清代建城后,才正式有了惠回堡的名称。玉门境内曾设有惠回堡、赤金堡、干店子、赤金峡、靖逆卫等几处主要的驿站,而惠回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因这处城堡是出肃州过嘉峪关西行的第一个关口,行人多在此驻足休息,朝廷派驿使传送公文也在此换马,所以朝廷对此城极为重视,以重兵把守。惠回堡据史载为武威到敦煌的十八马站之一。为防卫此城堡安全在之东设三里墩,之西建有七里墩。1987年玉门市政府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明清的军事建设,惠回堡的防御形成犄角形式,惠回堡有千总公署驻兵,惠回堡东三里、西七里各建有惠回堡、七里墩墩台,防御大路西面来敌侵犯。同时,又沿下沟(白杨河支流)修建有三座烽火台,防御北面来敌沿河侵犯。这些墩台都带有城障,有驻兵把守。


一堡五墩,防御纵深10余公里,可谓嘉峪关外一处非常重要的防御重地。其中三里墩的城障达到2400平方米,非常之大。地处嘉峪关外,尤其在清,这里既有城堡、又有众多的烽火墩拱卫。是嘉峪关外的第一道战略防线,第一个军事战略重地。


回回堡成为嘉峪关的防御前沿,与嘉峪关的防御活动紧密相联,在嘉峪关的诸多修建和军事防御中,惠回堡的军民也多有奉献。《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管理惠回堡军台 本关经制外委王泰助银一两二钱。”


《嘉峪关遵示劝捐钱粮顾持营伍开销碑记》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收惠回堡军台外委殷建明、商民何吉贯共捐铁玖拾柒斤。”《嘉峪关募建同善堂碑记》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立,署惠回堡千总王裕林助钱壹仟文。”


清朝中后期,随着来自新疆的叛乱压力减弱,古堡驻兵撤退。由于古堡地处肃州(今甘肃酒泉)到沙州(今甘肃敦煌)的要道上,渐渐地,来往的穆斯林选择在这里休整、住宿,使古堡重新焕发出活力。


清同治时期,惠回堡回兵起义,(1865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惠回堡哨口防守之回民猎勇200余人,骑马前来肃州镇台府,索取前任肃州镇总兵德祥扣发之口粮和盐茶银饷未果,邀起猎勇不满,立即西奔,攻占嘉峪关,杀死关上巡检张开禧及居民无数,夺得关城,遂密通南山各路客回,于次日分头向肃州集结,暗自准备起事。二月二十四日,得悉嘉峪关失守,镇台成桂始觉问题严重,方增兵守城,封闭城门,并在东城门楼架设将军炮一门,炮口向着东关。


东关回民一再请求州府保护,州主陈墉为探虚实,于当天中午,私自乘轿赴东关礼拜寺,被回绅款留。天晚,东关回民将东、南、北三个哨门的铁锁砸掉,为城外潜伏的猎勇和各路客回开门。至夜深,马文禄等与本城回民标兵兰积祯、马天才等人,利用州官轿子,装扮知州回城,回军旗、鼓喝道:“快开门!陈大人要回府了。”


城楼士兵下城开门。城门刚开,潜藏于东关两侧廊庑下的回众一拥而入,喊声连天,四面暗哨放火接应。道台桓龄闻变,率数十人迎击,回军像潮水般涌来,恒龄率兵力敌,不料,肃州镇标军中的回弁忽然反戈,致使官军溃散。恒龄中枪倒地,随从人员均战死。城内各街员弁及众武生出来与回军搏斗,势弱不支,大都战死。镇台成桂大惊,缒城逃遁张掖。天明后,城遂为回军占领.


如今,古堡东、西、北三面残存的墙体,最高的只有两米多。东面还有一处城门,城门上的城楼已毁。漫步于堡内,还能发现当初设在堡内的千总公署的残迹。


到了民国时期,马步芳统治时期,惠回堡的军事地位又上升。在惠回堡又修了碉堡等一些军事设施,这就是新民堡碉堡群。位于清泉乡新民堡村一组西面3公里。该碉堡群有四座碉堡组成,分布在新民堡周边的山地中,由东向西依次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


四座碉堡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一号碉堡在新民堡东750米312国道北,二号碉堡位于新民堡西南312国道和嘉安高速公路南,三号、四号碉堡位于新民堡西北嘉安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北,两碉堡相距100米。一、三、四号碉堡均长4.8米,宽3.6米,高2.3米,三座碉堡结构、外形基本相同,多半建于地下,少半露出地面。


碉堡横截面前为圆形,开射击孔;后为方形,开门。四号碉堡开东门,门外带一条东西方向35米长的壕沟。二号碉堡长3米,宽2.1米,高3.2米。有三层,横截面下层前圆后方,由一空心圆柱体和一空心长方体房屋组成,圆柱体房屋前面开射击孔,长方体房屋后面开一门;上层为圆形,四周开射击孔。


四座碉堡以新民堡为中心成“品”字形结构,扼守交通要道。新民堡碉堡群建于中华民国时期,该碉堡群对于了解马步芳在西部的军事布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回堡自1529年有了明代墩台、清代1727年的回回堡、民国1936年的碉堡,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延续了400余年。眼下,军事风光已不再现。宗教文化胜地和旖旎田园风光的胜景却越来越突出。



玫瑰沟:旖旎田园风光胜似江南


赏玫瑰沟美景,品清泉羊肉--这个端午不一般!


没有户外和大自然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我们崇尚回归自然,感受生命的真谛;我们倡导绿色健康,体验原生态的点点滴滴;我们致力于推广户外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登山、徒步、野营、骑行、垂钓、自驾游……无论什么方式,来吧!我们一起放风、一起撒野! --森林体育户外俱乐部


这是酒泉森林体育户外俱乐部发起和组织的一次以“骑行健身、野炊露营”为主题的综合性户外活动。


在白杨河支流下沟的沟谷,在21世纪之前,这里长达10公里的下沟,一沟的玫瑰,姹紫嫣红,水流潺潺,胜似江南,引得众多文人赞美,回回堡所在的新民堡村成为酒嘉地区群众旅游的一处宝地。



本地的一位诗人陈思侠曾以玫瑰花开十里香作过描述:


在玉门市清泉乡下沟村,有一条长达10多公里野玫瑰沟。每到5月,玫瑰花竞相开放,十里花香沁人心脾,这里便成了人们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玫瑰沟以花闻名,以山称奇,以泉醉人。沟谷里的玫瑰花姹紫嫣红、交相辉映,一枝枝、一团团,红的似火,粉的如脂,令人赏心悦目。沿着密密匝匝的玫瑰林往深处走,满眼的花朵,把你裹进了一片又一片花海,裹进了层层叠叠的五彩云霞。“


人在画中游”,这时游人真有点儿飘飘欲仙了。玫瑰沟两岸的奇山怪石,素有“玉门魔鬼城”之称,山石有的巍峨参天,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像猛兽,有的似飞鸟。奇特的造型加上青红、灰白的色彩,让人与自然在行走中沟通,在宁静中交融。


潺潺的山泉由石缝渗出,清冽纯净,其音如丝竹如管弦,缠绵不绝,萦绕于耳畔。掬一捧入口,胜若甘露。这里还是鸟儿的天堂,它们在林间自由地啼鸣,轻盈地穿梭飞舞,给沟谷又添了几分情趣。


诗人陈思侠描述的美景确实存在过,他的将会吸引更多人目光的预言似乎成为泡影。可惜的是10余年前,玉门石油管理局在白杨河上游修了水库后,下游就没有了水源。世世代代生活在玫瑰沟的村民们已经搬迁到了别的地方,玫瑰沟的风光谁来维护,不能坐等消失,不能坐等被人们遗忘。


作者简介:


王璞(1969——)、男,甘肃定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陆河河流与历史文化关系、河西史地,著作有《玉门历史考古》,先后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社科奖三等奖和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二等奖,主编《玉门文物》、《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研究》,其中《玉门文物》获得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三等奖。


电子邮箱:189906039@qq.com


通信地址:甘肃省玉门市新市区文化三馆大楼玉门市博物馆


邮政编码:735211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