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路考古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彩绘木雕博戏俑

摘要: 时代:汉代 出土地点:武威市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彩绘木雕博戏俑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以其精绝的构思和卓越的雕技而享有盛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彩绘木雕博戏俑(局部)  彩绘木雕博戏俑由两个跪坐老者和一棋盘构成。松木雕刻。一俑高29.1厘米,宽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宽14.6厘米。棋盘长29.2厘米,宽19.3厘米。对弈老者手脸涂白,墨线勾勒面部五官,交领袍衣灰色为底,白色粗线勾 ...

时代:汉代

 出土地点:武威市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彩绘木雕博戏俑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以其精绝的构思和卓越的雕技而享有盛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彩绘木雕博戏俑(局部)


  彩绘木雕博戏俑由两个跪坐老者和一棋盘构成。松木雕刻。一俑高29.1厘米,宽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宽14.6厘米。棋盘长29.2厘米,宽19.3厘米。对弈老者手脸涂白,墨线勾勒面部五官,交领袍衣灰色为底,白色粗线勾勒,领口、袖口和襟口施以重墨。两位老者跪坐对局,一老者右臂置膝上,左臂前伸,目光平视前方,似在向对弈者说“请开始吧”;另一老者左臂斜向下伸,左手拇指与食指执长方形棋子,欲落棋子于棋盘之上。两者之间放置棋盘,棋盘以黑色作底,白线勾格,棋盘下衬黑色掷骰木枰。两位老者神情凝滞,蓄势待发,显然正在针锋相对的紧张对弈之中。

彩绘木雕博戏俑


  二人玩的是一种名为“六博”的游戏。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故称为六博。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后世所称的骰子)。另外还有博筹,用于记录对博者的输赢情况。玩“六博”时,二人对坐,中间为博局(棋盘),棋子六黑六白,分属两方,玩时先投箸(或投骰)后行棋,据投掷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能走到终点的成为“枭”,其余的叫“散”,以“枭”为贵。博局共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用琼(骰子的前身)掷采,“枭”可以吃“散”和“鱼”,在“散”的帮助下吃掉对方的“枭”即为胜利。

  根据史料记载,六博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商代,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楚辞《招魂》中云:“菎蔽象基,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这反映出战国前后在荆楚一带六博棋已然流行。秦、汉时期,六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西汉时期朝廷里设有博侍诏官,擅博的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到了汉代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博徒”,因“好玩博弈”而达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随着六博赌博化趋势的加强,人们的注意力及胜负判断已主要集中在掷箸(即掷采)这一步骤上,侥幸心理与求财动机如影随形,“博”与“赌”渐渐沾合结为一体。汉代以后,六博逐渐衰势,到了晋代以后便销声匿迹。

  彩绘木雕博戏俑反映和传递的信息是汉代河西走廊生活富足,文化发达的社会面貌。汉代木雕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与境界,已在这组六博俑中得以充分体现。据甘肃日报

  (甘肃省博物馆 辛欣)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