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方志新疆】​汉至明代新疆军队组织体制

摘要: 【方志新疆】​汉至明代新疆军队组织体制 2016-03-02 方志新疆 方志新疆 方志新疆 微信号 Fzhi-xj 功能介绍 介绍新疆地情 汉代至明代,西域军队因多寡、任务不同,体制编制也有很大差别。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西域诸国军事组织汉代,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内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有大小几十个政权。这些政权都设有军事机构,有些官吏由汉王朝晋封和委派,有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 ...

【方志新疆】​汉至明代新疆军队组织体制

2016-03-02 方志新疆 方志新疆

汉代至明代,西域军队因多寡、任务不同,体制编制也有很大差别。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西域诸国军事组织


汉代,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内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有大小几十个政权。这些政权都设有军事机构,有些官吏由汉王朝晋封和委派,有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侯、王等,西汉时有376人佩汉印绶(有的不是军事人员)。各城国在西域都护府帮助下,建立防御性武装组织,其官员,有鄯善、焉耆的却胡侯,疏勒、龟兹的击胡侯,尉犁的击胡君等。西域设都护前,西汉王朝曾委派西域诸国的人管理某些事务,如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任命扜弥王太子赖丹为校尉,代表汉朝廷管理轮台(今轮台县)、渠犁(今库尔勒西南)屯田。东汉时大将军窦融用汉朝名义封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委其统辖西域;光武帝封莎车王贤为汉大将军。


西域诸国,兵少者数十人,多者十数万人。如东汉时龟兹、焉耆国各有兵2万余人,疏勒国有兵3万余人,于阗国也有兵数万,至南北朝时期各剩下几千人。诸国的军事组织,特别是一些游牧民族,其部落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军队多骑兵。如乌孙国,昆弥(即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为大禄(即相),再下有左、右大将2人,这是最重要的军职,大将以下有侯等。乌孙军事制度是兵民合一,在12万户63万人口中有兵18万多人。


高昌国时期(442~640),高昌王下设令尹和八部长史,其中有兵部,管军事,副职称司马,军队由5个将军统率。


二、匈奴在西域的军事组织


匈奴先于汉朝进入西域,管辖西域的是匈奴右贤王,其下是右谷蠡王,掌管军事和行政。再下是大将、大都尉、大当户、骨都侯等。匈奴直接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是日逐王,其办事机构称“僮仆都尉”,设于汉征和元年(前92),管辖西域军政事务,常居焉耆、危须(今和硕县东)、尉犁等地。姑师(今吐鲁番盆地和吉木萨尔、奇台地区)是匈奴在西域的驻军基地。匈奴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部落也是军事组织。分布各地的部落,大者万骑,小者数千骑。部落首领称酋长,下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邦、都尉、当户、且渠等。奴隶主把所有及龄壮丁都编为骑兵,史称“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以战攻为事”。


三、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军事指挥机构


西汉于太初四年(前101),设立“使者校尉”,率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以供给和保护使者往来。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又命侍郎(官名)郑吉为“护鄯善(今若羌一带)以西的使者”,护南道。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政府又命郑吉兼护北道,称都护。此后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域设置的军事机构,主要有:


(一)西域都护府


西汉神爵二年(前60)置,是中央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权力机关,代表朝廷行使统辖权。西汉时治所在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其任务是管辖西域诸国,统领诸国联合抗击匈奴,在南北道要隘处设防、屯田,保护丝绸之路畅通,还帮助各城郭国家组织防御性武装组织。


西域都护由中央政府委派骑都尉(武官)或谏大夫(文官)充任,并委派副校尉为副都护。都护府的属官有司马、长史及侯、千人等武官,有丞等文官,并节制戊己校尉。都护的职权为:任免都护府的属官,代表中央王朝给地方政权的官吏颁发印绶,管辖西域屯田,对西域诸国进行督察,并及时向朝廷报告,经中央批准可征调西域驻军及诸国兵,同朝廷专使一道处理重大事件。


王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未设都护。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七年(74)重设西域都护,治所在龟兹(今库车),至安帝永初元年(107)又撤销,再未置。


东汉时西域都护府领护国




(二)戊己校尉


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一说前62年置),有时是1人,有时为2人,为2人时分驻两地。两汉时,不仅时合时分,也时置时废,东汉末年,仍有戊己校尉。魏晋以及前凉都设此职。


戊己校尉是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吏,也是兼管一地军政事务的重要官吏,如发生战事,奉命可率田卒参战。但地位低于都护,直接受中央和都护双重领导,掌握兵权,受命调遣,属中央指挥;行政管理,经营屯田,属都护领导。其副职称史,属下有丞、司马各1人,侯5人。其屯驻地分5个时期:自初置至汉建昭三年(前36),在车师前王庭交河城(今吐鲁番市西亚尔乡);建始三年(前30)至河平四年(前25),己校尉屯姑墨(今阿克苏),戊校尉屯交河;阳朔四年(前21)至新莽天凤三年(16),屯驻高昌(今吐鲁番市高昌遗址);东汉永平十七年(74)至建初元年(76),戊校尉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境内),己校尉驻车师前部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乡);永元三年(91)至东晋咸和二年(327)驻高昌。


(三)西域长史府


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自此,西域长史成为东汉驻西域的最大官员(此前西域曾有长史官职,是西域都护的属官),下属有司马、校尉等官。西域长史由中央政府任命,属敦煌太守统辖。故统领西域各国、接纳使臣、维护西域安定之大权,实操于敦煌太守。


曹魏政权建立后,沿用东汉军制,继续设西域长史(亦称都督),位于楼兰(今罗布泊附近),管理西域;长史府设有司马、假司马、主簿、从椽、郎中、录事、兵曹、铠曹等官职。西晋又承魏制,仍在楼兰设长史,并监护乌孙以西的西域各地。前凉政权在楼兰保留西域长史,管理西域属国的日常工作。长史副职称司马,属下武官称督将。


另外,前秦统治天山南部地区后,在龟兹设西域校尉府作为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机关。后凉统治西域后,于太元十六年(391)在高昌设西域大都护府,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凉接管天山以南地区后,以敦煌太守、西夷校尉管理西域。北魏统治西域东南部时,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在鄯善设西戎校尉府管辖西域。


中原王朝和割据政权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职名录




四、中原王朝驻西域军队


两汉与匈奴,多次在西域交兵,有时用兵达数万人。中原王朝平时也有军队在西域屯戍,一面生产储粮,一面保护属国和交通线。每一屯区(点)人数不等,少者数十人,多者数千人。障、塞也有兵防守。


汉在西域用兵,凡大的作战部队均由将军率领。按西汉军制,将军有不同等级,最高为大将军,以下依次为骠骑、车骑、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等。有时因征战需要,以战略目标定将军称号,如李广利伐大宛,取贰师城的名马,汉武帝即名其为“贰师将军”;与乌孙共击匈奴右谷蠡王庭(在蒲类,今巴里坤),汉宣帝即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等。比将军地位略低的称将或别将。将军皆领有部、曲,大将军统率五部。部级军官为校尉、司马;曲级军官为军侯、千人。一校尉所统之兵为一部(有时也称一校)。每部分左、右曲,有的还有后曲。曲一级兵力约千人,曲设丞、令史等属官。曲下有屯、队、什、伍等建制,什、伍为最基层单位。将军出征皆设幕府,属官由将军推荐,职务高的由朝廷任命。决定征战和军队征调,权在皇帝,发兵以虎符为凭。


屯戍部队的体制基本同作战部队。西汉在西域驻军开始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使者校尉领士卒在轮台屯田,以后发展成一支有健全组织和相当规模的屯戍部队。其指挥系统是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曲、屯等,最高长官是都护,其次是校尉,再下是各地曲、侯、屯长等。各朝代及各个时期,屯戍西域的部队人数、驻地均不同。自西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屯田始至北朝终,680多年间,以西汉时最为强大。西汉驻西域屯戍部队约2万余人,分布在东起楼兰、高昌,西至莎车、赤谷(今苏联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南到伊循(今若羌县东北之米兰附近),北达眩雷(今伊犁河谷中)的8个属国中,控制东西长3200里、南北宽2800多里的广大地区。轮台、楼兰、高昌城是西域的三大重镇和军事基地,是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驻军最多。


各朝代在西域的屯戍部队,编制体制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都主要是步兵、骑兵,而骑兵占重要地位。兴办屯田,建立军垦基地,形成新的部队后方供应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西域的西北割据政权,承袭中央王朝的一套官僚机构和统治方式。军事方面设有“冠军将军”、“宁朔将军”等主将。其正规军队的组织系统是:将下有幢,其长官称“幢帅”;幢下有校,其长官称“校主”。属于地方行政组织中的军事机构,郡有郡的兵曹,其官属有长史、司马、参军、典军主簿、典军、功曹史等;县有县的兵曹,官属有兵曹、铠曹等。正规军有亲兵的“箱直”,屯田戍守的“部聩”。兵种有短兵“卡矟”,长兵“细射”,特种部队骑兵。


隋唐时期


一、指挥机构


隋代(581~618)之西域,主要为西突厥汗国控制。西突厥和西域各国均向隋表示臣属,实际上隋只在鄯善、且末、伊吾各驻军千余人。西突厥汗国势力强大,最盛时有骑兵30万。


唐朝在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的过程中,采取列置府州和建立军府两大措施。前者是民政,为地方政府,所置府州,今有名可考者共45府、115州;后者是国防,为军事机构,始置安西都护府,后又增设北庭都护府(两都护府均曾一度升为大都护府),玄宗时又置碛西节度使,后改为安西、北庭两节度使。节度使和大都护,是唐在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一)都护府


自贞观十四年(640)唐占高昌开始,鉴于边境时有扩展,建立都护府,以重臣任都护。按唐官制,都护府分为大都护府、上都护府两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都护、副都护,他们有的兼任都护府所在地的都督或州刺史,既握兵权又管民政,统一管理边疆军政事宜。


都护府的编制及品级为:大都护府有大都护1人,从二品;副大都护2人,从三品;副都护2人,正四品上;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各1人,录事2人,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1人,参军事3人。大都护府的大都护,有时由被册封为王的宗室子弟充任,其等级为正一品;他们任大都护并不到西域,而是“遥领”,一切军政大事由副大都护处理。上都护府(一般称都护府)设都护1人,正三品;副都护2人,从四品上;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及功、仓、户、兵曹参军事各1人,参军事3人。


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府。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国(今吐鲁番、鄯善地区)后,于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其职权,一是管辖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即高昌)、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城北)和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二是管理当地驻兵,其驻兵分布于要冲地方,以镇藩部、固国防。安西都护府后移至龟兹王都伊逻卢城(今库车新、老城间的皮朗旧城),显庆三年(658),升为大都护府,辖昆陵、蒙池等都护府,成为统治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由于战乱,府治几次他迁。乾封二年(667)后,都护府的级别因形势又两次发生变化,至长安二年末(703年初)成为定制。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后,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西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南,自于阗以西至波斯以东广大地区的22个都督府、118个州和126个军府。玄宗天宝十年(751)后,大食(伊朗高原之阿拉伯帝国)侵占葱岭以西中亚地区,安西大都护府只剩天山以南四镇地区。肃宗乾元元年(758),将安西大都护府更名“镇西大都护府”,后又改回。德宗贞元六年(790),安西大都护府为吐蕃攻没。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府共存在150年。


北庭都护府、大都护府。武则天长安二年末(703年初)置北庭都护府,始隶凉州都督府,神龙二年(706)改隶安西大都护府。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712.1)后,升为大都护府,辖伊、西、庭三州,管辖天山北麓和中亚北部地区,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迄咸海,受其节制的兵力数十万。开元四年(716)降为都护府,又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建中二年(781)复为大都护府,至德宗贞元六年(790)庭州被吐蕃攻陷,唐朝在北庭的统治结束。北庭都护府、大都护府共存在近90年。


由于西域形势的变化,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曾几经分合。从玄宗先天元年(712)两大都护府第一次合并开始,至天宝十四年(755)的40余年间,合分各6次。
昆陵、濛池、金山都护府。这三个都护府曾是安西大都护府的下属机构。昆陵、濛池两个游牧都护府,是显庆三年(658)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置,以治理西突厥地,管辖十姓部落,各下置若干羁縻州兼都督府。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治所在庭州,统辖碎叶以东的楚河、伊塞克湖、伊犁河流域的五咄陆部。龙朔二年(662),阿史那弥射被冤杀后,昆陵都护府暂时被取消。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十月又重建,弥射子阿史那元庆任都护,率军平叛时战败被擒,后都护府无都护。濛池都护府由阿史那步真任都护,治所在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统辖碎叶以西的楚河、塔拉斯河的五弩失毕部,下设都督府11个。乾封二年(667)阿史那步真病亡后,实际上也被撤销,垂拱二年(686),为镇压他匐叛乱又恢复,以步真子阿史那斛瑟罗为都护,天授元年(690),斛瑟罗因战败率众迁内地,都护府再次解体。金山都护府是昆陵都护府被取消后,于龙朔三年(663)在西州设立,都护由西州都督麴智湛兼任,副都护裴行俭驻庭州管理实际事务,麟德二年(665),都护府迁庭州,垂拱元年(685)撤销。


安西、北庭都护、大都护名录




(二)节度使


唐代道之长官,平时称大都督。高宗永徽年后,都督带“使持节”衔者谓之节度使。初为临时性兼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后改为固定职官。唐玄宗时在边陲要地设节度使,委以兵马财赋大权。自是,戍边大将,除执行军事任务外,还兼管屯田、支度、安抚、监察等工作,为一地区之最高军政长官。


经略西域之节度使,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置,称伊西节度使,后名称数易,有时称碛西(指莫贺延碛以西,唐时泛指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地域)节度使,统安西四镇和伊吾、瀚海二军及西州镇守使。有时分为安西、北庭或伊西、北庭两节度使,又时合时分,开元十九年(731)合为安西四镇、北庭经略节度使,二十七年(739)复称碛西节度使,二十九年(741)再分置为安西、北庭两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治所在龟兹,职责是抚宁诸国,统率安西四镇之兵及其他军镇、守捉等。安史之乱前四镇驻戍兵2.4万人、马2700匹。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庭州,职责是防制突骑施、坚昆、后突厥默啜可汗等的侵扰,天宝初时统兵2万、马5000匹。


西域置节度使后,大都护府仍存在,经常是节度使同大都护集于一身。节度使的僚属有:


副使1人,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各1人,参谋无定员,随军4人。

节度使名录



(三)都督府


唐朝对西域各国、各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所置府、州大部为羁縻府、州,由各国、各部落的首领任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这些府、州都有武装,但无定额兵员、马匹,平时从事农牧生产,战时征发一定数量的人马参加打仗,听从朝廷及都护府、大都护府的调遣,有的还到内地执行平乱、征讨任务。


都督为所督诸州之军事行政长官。都督府有都督1人,其僚属有长史1人、司马2人,还有录事参军和功、仓、户、兵、法、士等参军多人。


二、戍守军队
都护府所辖部队,有就地招募的地方军、边防军,有内地来边疆的戍兵,也有由边疆各民族组织的武装。所辖部队,可在本辖区征战调遣,也可奉命在西域境内使用,甚至赴内地参加作战。边疆有大的变乱时,或根据征伐需要,朝廷还派遣以府兵为骨干的军队入境,与当地军队协同作战,被称为“行军”。如中央政府曾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伐高昌;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征龟兹;梁建方、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伊犁道行军大总管,三伐阿史那贺鲁,平定叛乱。


戍守边疆的府兵主要来自各地,是属军府管辖的世袭兵。府置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校尉6人。府下设团,长官称校尉,有兵300名;团下有旅,设旅帅,兵100名;旅下有队,设队正,兵50名;队下有伙,设伙长,兵10名。


唐初戍边军,大者叫军,小者叫守捉、城、镇,更小的叫堡、戍,而总之者叫道。道是一个较大的军事性行政区域,军、城、镇、守捉是等级不同的军事单位,堡、戍则是戍边军队的基层单位。各级军事机构都有一定兵员,配备马匹,负有任务,兵额多少,由驻守地域的重要性而定,皆受节度使、都护节制。


军的兵员大部分是由内地征发来的丁壮、卫士和谪发流配的犯人,部分是从当地汉族及少数民族中征集服役的;守提、小军镇及戍、堡的镇兵,多由当地卫士驻守。


道,原是行军建制,临时组成,在统一西域用兵过程中,曾组织交河道、昆丘道、弓月道、葱山道、伊犁道等。任务完成后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玄宗时从边防着眼,在全国原有10道的基础上,重划为12道。新设道中有北庭、安西2道。以大将统率边防军驻守关隘要点,大将有时称大总管,有时称大总督,是辖区内之军、守捉、城、镇等各地方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军,是戍边较高级的驻军单位,一般都冠以名号(地名或代号),如瀚海军、于阗军等。其长官称军经略使,也叫军使或大使,有的由驻地之刺史兼任。按唐军制,边要之军每军有大将(即军使)1人,副使2人,判官2人,典4人,子将8人。各军人数不等,小军千人,大军逾万。万人以上的军设营田副使1人,负责屯田事务。其职责除了听从都护的提调参加大规模的征伐外,有时也接受都护的指令,在自己负责的防区内单独作战。唐在西域各地先后置军10余个,已知情况如表2-5。


唐在西域各地的军名录


镇,是边防驻军单位,分两个级别,一为大的军镇,一为小的军镇。安西四镇是贞观二十二年(648)伐龟兹国后,以龟兹、焉耆、疏勒、于阗的战略地位重要而设的大军镇。调露元年(679)以碎叶代焉耆。开元七年(719)后,唐让出碎叶,复以焉耆为四镇之一。四镇属戍边军系统。高宗永徽二年(651)罢,显庆三年(658)重设。后随着唐与吐蕃斗争的发展变化,多次废弃、设置。镇长官称镇守使。大军镇有使1人,副使1人,万人以上的镇还设司马、仓曹、兵曹参军事各1人,5000人以下的镇无司马;每500人置押管1人,1000人以上置子总管1人,5000人置总管1人。镇使、副使4年一换,副使、总管以折冲以上的官充任,子将以果毅以上的官充任。开元四年(716)在四镇设有“诸藩落大使”,该职是少数民族军队的首领。高宗、武后到玄宗时期,唐朝边防体制逐渐由府兵番上镇戍转变为节度使控制下的军镇驻防,如于阗镇城在东、南、西三方,设置2个守捉:兰城、坎城(位于阗东);7个小军镇:坎城、兰城、胡驽(以上位于阗南)、固城、吉良(以上位于阗西)、皮山(位于阗西南)、杰谢(位于阗东北)。小军镇为基层的边防驻军单位,防兵500人的为上镇,200人的为中镇,不足200人的为下镇。其长官称镇将,其下属有镇副、录事、兵曹参军各1人。上镇增仓曹参军1人。


守捉、戍堡,分散于交通沿线和边境上,负责保卫辖区安全,是独立执行军事任务的军事管理机构。其兵既经常在自己的管地巡逻,又扼守城关、要隘,遏止来犯之敌;还负责检查过往人员通行证件,捕捉逃犯,接待、护送过往的使者、官吏以及传递国家军政文书等任务。守捉筑有城堡,驻军多者数千,少者数百不等。守捉的长官称守捉使,戍堡的长官称戍堡主。


唐在西域军、镇、守捉分布情况如图。



三、突厥军队


军制属兵民一体,最高统帅是汗国大可汗,以下还有若干小可汗,分掌各地。可汗下有特勤(即亲王)、叶护(即副王、总督)、设(别部领兵官)等,他们常由可汗子弟及王室成员担任。再下有统兵马官,称阿波、达干,还有将军、司马等。官职世袭,员无定额,分工不明,但各级官吏都有统领军队、临阵战斗的职责。各部落归可汗指挥,部落大小首领被分别授以俟斤、啜、俟利发、都督等。对被征服部落,派叶护或设统领掌管。其军队以部落组织为基础,十进制为编制原则,以左、中、右相配置。军队的最高长官为设,掌管军事大权,统率汗国精锐士卒。


五代宋元明时期


一、五代、宋朝时西域主要的军队组织


当中原处于五代、宋朝时期,西域先后有高昌、于阗、喀喇汗国3个割据政权和统一西域的西辽政权。高昌、喀喇汗、西辽等国大体上依原来回鹘、辽国的政权机构和官僚制度,并保留类似军事采邑(即封地)制度,是一种军事行政联合体。


(一)高昌回鹘国军队
回鹘汗国亡后,部众有几支西迁,仆固俊所率之部,在北庭地区建立政权,后迁都至高昌,史称高昌回鹘,其制基本同回鹘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贵族有特勤,统兵的官员有将军、都督、司马、阿波、达干等。


西辽建国后,高昌回鹘国为西辽所属,13世纪初降蒙古汗国,派军从征。


(二)喀喇汗国军队


喀喇汗国是回鹘汗国余部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实行双王制,由汗族长支和幼支分别统治。长支称大可汗,是汗国最高统治者;幼支称可汗。大可汗、可汗下设两个伊利克(王)和两个特勤,再下是于伽、俟斤、啜、俟利发等。这些职务只能由贵族担任。政府职官中有宰相、将军、治安官、枢密官等。将军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国土不受侵犯。国有战事,汗往往亲自领军作战。对地方的统治,实行不同方式:对今新疆西北部和中亚七河地区游牧部落,保留原有部落制,各部落服从王朝统治,承担一定的兵役,有王朝的近卫军驻守;对今新疆西南部和中亚河中地区的农业居民,由王朝派伯克管理。在国家都城以外的重要地区,设置两个中央派出机构,即北部总督(驻巴拉沙衮)和西部总督(驻乌支根),总督由汗室主要成员担任。


(三)西辽军队


王朝是靠武力维持的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其统治制度基本同辽朝。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兵权。皇帝有“宫卫骑军”,入则居守,出则护从,葬则守陵。各地区有贵族将领统率的部族军,国有兵事,传檄而集。王朝规定,平时将军不直接控制大量军队,战时临时调遣军兵归其指挥。在属国领地上一般不驻扎军队,只有叛乱时才派兵镇压。允许属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西辽国内凡18岁以上的男子,能够拿起武器的都要从军。军队的战斗单位是“土绵”,每个“土绵”不少于1万人。军队的核心是由重武装骑兵组成,其中既有贵族代表,又有职业军人。轻武装骑兵是军队的基本力量,执行侦察、厮杀、追击敌人等战斗任务。警卫汗的重武装近卫军,关键时刻也参加战斗。军队的步兵较少,专用于围攻要塞,熟悉石器投射技术,建有由汉族制炮匠组成的特种技术队伍。


二、蒙元帝国的军事组织


(一)军政机构


蒙古帝国统辖西域,初时通过各地旧有组织,派达鲁花赤(掌印官)监之。以后成吉思汗分封几个儿子进行统治。各代汗(帝)根据西域形势和需要,因时而异的先后设置军政机构,主要有:


行尚(中)书省。蒙古宪宗元年(1251),设别失八里(即唐时北庭)、阿姆河二处行尚书省,管辖今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和河中地区。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又设阿力麻里(今霍城西北)行中书省。行尚(中)书省是临时性措施,为军事上一时的需要而设。先是掌管征伐之事,后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官吏由中央派遣,主要官员有丞相、平章、丞及郎中、员外郎、都事等。


宣慰司。至元二卜年(1283)四月,置别失八里、和州(今吐鲁番)等处宣慰司,负责今新疆北部、东南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其职责为:掌军民之务,上有政令则布于郡县,郡县有请示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主要官员有宣慰使、同知、副使及经历、都事等。


元帅府。至元十九年(1282),置阿力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主要管辖今北疆地区的军队和屯田事务。又置和州元帅府,管辖和州、哈密力(今哈密)地区军务。曲先元帅府,驻地在今罗布泊附近,管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军务。元帅府有达鲁花赤、元帅及经历、知事等官。


都元帅府。为管辖在天山南北收复的地区,至元中,置斡端(今和田)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九月罢。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设北庭、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分别统率天山南北的军队。府有都元帅、副都元帅及经历、知事等官职。


(二)军队组织体制


蒙古帝国时,西域由分封的诸王率其部众及配属给他的当地部族军镇守,谓之镇戍军;改称元朝后,因叛乱频仍,忽必烈派军平乱,命将驻守要点。至元十五年(1278),阿老瓦丁带兵镇守斡端,十七年(1280),万户綦公直镇守别失八里,十八年(1281),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元制:镇戍军在本地区驻守屯田,一旦有事则遵命执行作战任务。另在基层单位设弓兵,担任地方治安。蒙元在西域主要是骑兵、步兵,也有部分炮兵、弩兵、工兵等。蒙古军、探马赤军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主要是步兵。军队编制:十人为一队,十队为百户,十百户为千户,十千户为万户。百户、千户设所,万户设府。万户府是最高编制单位,但实有人数多不满员。万户府分三等:7000人以上者为上万户府.5000—7000人为中万户府,3000~5000人为下万户府。千户、百户亦按此比例分为上、中、下三等。如:至元初,新疆有阿速万户府;元末畏兀儿(维吾尔)地区有柳城万户府、和州万户府等。万户府设达鲁花赤1(从三品)、正万户1(从三品)、副万户1(从四品),并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1,令史5、属官镇抚2人。


三、明朝哈密卫


哈密是西域东部重镇,明朝于永乐四年(1406)在此设立哈密卫。卫所是明军的编制单位。


卫所组织系统




哈密卫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地位重要,直属朝廷兵部领导,是明在西域特设的一个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军队由地方武装组成。其任务是战时保卫边防,平时管理行政事务;经常向明朝政府反映西域各地的情况,保护往来使者和商旅安全。哈密卫的最高首领是忠顺王,下属有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武官,还有长史、纪善等文官。

-->

分类: 中文 研究
关键词:

明铁佩古城

阿力麻里故城

下级分类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