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前世今生

摘要:  圣保禄学院(也称天主圣母学院),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594年在澳门创立的一间高等学院,也是东亚地区第一所具有现代大学意义的高等学院。  圣保禄学院遗址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制高点——炮台山西北山麓,现存遗迹主要由圣保禄教堂、教学区南翼建筑及大炮台三处遗迹构成,其中圣保禄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建成于1637年,整座教堂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

 圣保禄学院(也称天主圣母学院),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594年在澳门创立的一间高等学院,也是东亚地区第一所具有现代大学意义的高等学院。

  圣保禄学院遗址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制高点——炮台山西北山麓,现存遗迹主要由圣保禄教堂、教学区南翼建筑及大炮台三处遗迹构成,其中圣保禄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建成于1637年,整座教堂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样式相结合的特色,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目前尚存的教堂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被视为澳门标志之一,是“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节点。

  一 

  耶稣会是天主教最大的男修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活动,来华传教士中比较著名的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均为耶稣会会士。为了拓展传教事业,培养更多的传教士,在耶稣会东方视察员兼副主教范礼安神父的倡议下,圣保禄学院于1594年12月1日得到批准,从原来只有小学规格的圣保禄公学扩大和升格为大学规模的圣保禄学院,并正式注册成立。

  圣保禄学院建筑群从1594年开始兴建,早期建筑较为简单,是用竹、木和茅草搭建成的非常简陋的房子。1595年、1601年两次遭遇火灾,早期建筑基本损毁。1602年开始第三次重修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左侧还可见到当时的奠基石。据相关文献记载,教堂的复建费时良久,直至1637至1640年间才彻底完工。圣保禄学院在建造过程中,不仅建成了教堂、学院以及住宅区等附属设施,为保证学院的封闭性及防御外部威胁,在1606年前后还建造了围墙。

  从1594年创建至1762年关闭,圣保禄学院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内地等在内的远东地区培养了大批传教士,有力推动了远东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圣保禄学院是澳门第一所正式的大学,也是中国大陆乃至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教育的大学。学院招生对象主要是欧洲的耶稣会会士和一部份中日修生,并且仿照欧洲大学的考试制度授以学位,这也成了传教士入华传教的条件。从圣保禄学院毕业的耶稣会会士,他们翻译、注释中国儒家的经籍,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回欧洲各国广为传播,使欧洲国家掀起研究汉学的热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也经耶稣会会士传到中国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1762年7月,因葡萄牙王室全面驱逐耶稣会士,圣保禄学院被迫关闭,所有的不动产交给市政厅。1835年1月26日,一场大火彻底吞噬了圣保禄学院和教堂,仅剩下教堂前壁以及学校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圣保禄学院在风行百余年后迅速衰败乃至彻底废弃,其沉浮与葡萄牙人在远东贸易中地位的起伏,以及澳门作为贸易中转港的兴衰,在时间上有着惊人的巧合。

  二 

  据相关文献记载,圣保禄学院布局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设计,出于保密的缘故,营建工程主要由居住在圣保禄学院北侧茨林围内的日本教徒和劳工进行,学院建筑采取了西方石结构和东方夯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依炮台山山势建成。

  由于原建筑设计图纸及文字记录缺失,平面布局和内部结构曾经过多次改造和变动,也多处叠压了早于圣保禄学院的包括澳门城墙等在内的各种遗迹,因此给考古学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

  历史上,对圣保禄教堂遗址的考古工作仅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在“大三巴”教堂遗迹附近的发掘。葡萄牙考古学者1990—1992年间进行的发掘获知,圣保禄教堂遗迹平面形状就像一个十字架,位于北侧的主教堂遗迹是十字架的顶端,西侧的耶稣堂与东侧的万圣堂犹如十字架的横向架子。西侧耶稣堂的地面发现铺有黑白色砾石,在祭坛位置有一处女性的墓葬。西翼耶稣堂地面之下,发现了建造于1692年的圣方济各堂遗迹。圣灵祭坛和圣弥额尔堂位于十字架结构的交叉点上,十字架结构下端部分就是教堂主大厅,大厅南北纵长、建筑宏伟。教堂前壁背后的位置是唱诗班的高台。此次考古发掘基本揭露了圣保禄教堂平面的状况,并发现了大量陶瓷器碎片。

  第二次是1995-1996年,为配合澳门博物馆建设,葡萄牙国家考古队清理了大炮台及圣保禄学院的部分遗迹。圣保禄学院遗址后期破坏严重,格局和形制均已不清楚。发掘主要揭露了学院南翼建筑遗存,发现了一号与二号走廊及相连的一些遗迹。与一号走廊平行排列的6间祈祷室的房基,保存相当完整。祈祷室门朝北,通往二号走廊,可再进入中央庭院。二号走廊的地面铺有小鹅卵石。中央庭院内发现两处小池塘和排水沟等遗存。

  大炮台始建于明神宗年间(1617年),原为耶稣会圣保禄教堂的祭天台,后被澳葡政府改为军事防御设施。1623—1740为城防司令和总督住所,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造为气象台。大炮台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约100米,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顶部女儿墙成雉堞状,最多可架设32门大炮,东南墙两角还设有碉堡。

  三 

  2010—2012年,为配合澳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工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澳门联合考古队,对圣保禄教堂东侧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范围勘探调查和发掘工作。

  考古队在圣保禄教堂东侧的大型基岩坑中出土大量遗物,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两大类。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等,比较全面,基本可以窥知当时建筑用材的全貌。生活用品有陶器、釉陶器、瓷器等,其中瓷器数量最多,以青花瓷器为主,约7000件,主要有碗、盘、盏、杯、盒等,且不乏带年款的器物。有一件东南亚风格的象形壶残件较为罕见,是比较重要的发现。这些瓷器具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为科学的发掘品,是研究当时瓷器生产、贸易与消费的重要资料。

  在高园街35号发现的夯土墙颇为重要。夯土墙大致呈南北向,平面残长约15.6米,宽约1~1.26米。结合炮台山标示圣保禄学院围墙的位置、高园街35号西北角地面保存尚好的墙址,以及茨林围北侧和西侧残存的墙址来看,这几段墙址可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与澳门古地图中描绘的学院围墙位置相近,由此推测这些墙体均应属于圣保禄学院围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发掘是中国内地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第一次在澳门进行考古发掘,获得的考古发现对于澳门早期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以及明末清初陶瓷器、建筑材料的认识,乃至澳门历史研究都将大有裨益。(作者:石自社 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5日12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