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中的唐代勾栏与佛阁栈道

摘要: 图 1 炳灵寺石窟位置图 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以西50公里的群山中,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三大石窟之一(图1-3)。一年前曾写过一篇名为《炳灵寺石窟的唐代勾栏与北宋石塔》的文章,从建筑角度探讨了炳灵寺石窟的诸多古代遗存,获得许多关注。因为当时素材有限,没能将勾栏这一构件以及它与炳灵寺石窟之间 ...

图 1 炳灵寺石窟位置图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以西50公里的群山中,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三大石窟之一(图1-3)。一年前曾写过一篇名为《炳灵寺石窟的唐代勾栏与北宋石塔》的文章,从建筑角度探讨了炳灵寺石窟的诸多古代遗存,获得许多关注。因为当时素材有限,没能将勾栏这一构件以及它与炳灵寺石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讲清楚。本文即是对一年前同一话题的重新叙述,增加了一些引证,修正了一些错误,减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图 2 炳灵寺石窟核心区域远眺

图 3 从更远的位置遥望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处于“丝绸之路”多条路线的交叉点,开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整个石窟现存窟龛184个,造像780余尊,壁画900余平方米。石窟气势恢宏,位于171龛大佛头部两侧各有一天然洞穴,分别为169窟和172窟。其中169窟最为古老。1962年在窟中的第6龛发现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墨书题记(图-4)。


图 4 炳灵寺石窟169、171、172窟位置图



珍贵的唐代勾栏遗存


炳灵寺172窟靠近171龛大佛的一侧至今保留着一部分唐代勾栏。从169窟沿栈道步行至172窟,在栈道尽头右手边便能看到(图5-6)。此处由于无法靠近只能远远地拍上一张。类似这种形态的勾栏,在莫高窟唐代经变画中其实随处可见。如今只剩下短短的一段悬挂在绝壁上,经历千年风雨,摇摇欲坠,看了让人十分担心(图7)。勾栏为古栈道的一部分,为了解这段珍贵的勾栏,我们先尝试把炳灵寺栈道的兴毁情况大概捋一下。

图 5 炳灵寺石窟唐代勾栏

图 6 唐代勾栏近景
图 7 唐代勾栏远眺

石窟栈道兴毁史

「北周-隋」

169窟与172窟之间的崖面上有北周、隋、唐造像留存,故此时两窟间有栈道相连的论断无疑。目前关于这一时期栈道的更多信息较少。

「唐」

169窟11龛中保留着一段题记,内容是“清信弟子邢□感一心供养 / 仪凤四年□□五月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为高宗李治年号。由此可知,初唐时期栈道畅通,可供人登临169窟。此时171龛大佛和佛阁仍然不存在。50多年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大佛终于动工,在大佛完成之后又兴建大佛阁。这是炳灵寺石窟大规模兴建的时期。

「宋」

北宋李远所著《青唐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河洲渡黄河至炳灵寺,即唐灵岩寺也。”,“寺有大阁,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为之,百余尺。” 此处所说的七重大阁与像就是唐开元时建造的那个。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九月,西夏李乾顺命统军仁多保忠率军10万助吐蕃攻湟州,先断炳灵寺桥,再烧大佛阁。至此,大阁栈道被毁。

「明」

炳灵寺所藏的一块名为《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的石碑告诉了我们,在明代佛阁栈道经历了一次大规模重建。此碑立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碑文中记载“都纲三竹坚粲,弘治庚戌修建救度佛洞,接盖窟殿,蔽护大佛。” 文中所提弘治庚戌为公元1490年,而大佛只可能是171窟大佛。这段碑文成为佛阁栈道明代重建的例证。此次新建的佛阁为九重,已与唐时的七重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169窟中,自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至明嘉靖十六年(1537)之间的题记一条都没有。可见自安史之乱后,炳灵寺一度萧条、荒废,明嘉靖时才慢慢复兴起来。佛阁的修建在古代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自明弘治始建,直到嘉靖后题记才逐渐增多,也能感到其中的艰难。

「清」

明代修建的栈道,一直使用至清晚期,后不幸毁于同治回乱。这是炳灵寺佛阁栈道经历的至少两次严重毁坏中的第二次。今天崖体上所能看到千疮百孔的景象,无不折射出炳灵寺石窟千年里的兴衰起伏。



基于栈道展开探讨


下面我们再结合实物资料,对栈道进行一番梳理,进而引申至勾栏的话题。从石窟对面遥望大佛,可见连接169窟与172窟的栈道。栈道长约30米,去地约40米(图8),建于1972年-1973年间,借用了古时的栿孔。登临这两窟需要从大佛脚下开始攀爬,楼梯很陡峭(图9)。从石窟对面远观,栈道孔共分为上下四层,排列有序。我们今天走的栈道即是用了最下层的一排孔(图10)。


图 8 栈道尺度说明


图 9 登临169窟所需攀爬的栈道

图 10 四层栈道孔


视线沿今天的栈道向左至169窟(为了尽可能方便阅读,文中出现的“左右”方向皆为“手机屏幕前观看者视角”的左右),今天仍可看到残留的构件。其中最明显的是一根圆形立柱,柱上置大斗,中间无普拍方,一根大梁穿过斗口向外伸出(图11-12)。在大梁上不远,还有一根梁也同样向外伸出。1994年,宿白先生考察炳灵寺石窟时,从形制上判断其为唐代构件。这两根大梁分别位于第二层栿孔和第三层栿孔(图13)。

图 11 169窟窟前残存的栈道梁柱

图 12 残存的栈道梁柱细节

图 13 上下两层的梁柱残构


视线沿今天的栈道向右至172窟,可见唐代勾栏悬于崖壁。略高于栈道平面。这个高度差是怎么回事?上世纪早期的黑白照片向我们揭示了答案。在这幅照片中能清晰地看到,最下层栿孔在接近172窟时并没有走水平的路线,而是走了弧线,是个小上坡。这显然和今日之路线不同,也就是说今天栈道在接近172窟的地方未使用旧栿孔,而是新开辟了一条路。通过老照片不难看出,按过去的路线,栈道和勾栏无疑是在同一平面的(图14-15)。


图 14 唐代勾栏与现代栏杆之间的高度差


图 15 原栈道路线

炳灵寺石窟在宋元之际没有大规模开凿,上述残存构件也绝非晚期做法。因此可以判断,169窟与172窟前的立柱、梁栿、勾栏必为唐代或更早时期的遗存。(图16)


图 16 站在栈道上远眺


现存描绘炳灵寺石窟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两幅。一幅是《弥勒炳灵寺圣地图》(图17-18),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所绘,据传摹写了清代时期的作品,原作目前存于何处不知。图中可看到九重佛阁巍峨耸立。自阁顶向169窟、172窟各延伸出一条栈道。这还原了明代重修后的结果嘛?


图 17 弥勒炳灵寺圣地图

图 18 弥勒炳灵寺圣地图局部放大

1999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石窟附近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幅明代唐卡,名为《冰灵胜景图》(图19),为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所绘。此时上距佛阁重修完工约百年,最有可能接近其真实样貌。


图 19 明代唐卡冰灵圣景图


画面细节不做过多介绍,重点是登临169窟、172窟的栈道在大佛左侧,只有一条路线(图20),与民国版本的两条路线截然不同,倒与后来新修栈道路线重合。从现场观察来看,大佛肩部并未发现两条斜向栿孔,故明代版本更加可信。


图 20 冰灵圣景图局部放大



细看唐代勾栏


再谈谈勾栏这个重点。这一小截勾栏保存基本完好,左右各有一柱。右柱中下部开三卯眼,可判断该柱位于转角处。本人手绘两张图(图21-22),其一以炳灵寺勾栏为参照,其二以莫高窟唐代经变画中常见的勾栏样式为参照。二者均为常见样式,通过此图可更加清晰地解释勾栏这一建筑构件。

图 21 炳灵寺唐代勾栏分解图


图 22 唐代常见单勾栏分解图

以图22为例。中部垂直的构件为“蜀柱”。位于转角处高出一截的为“望柱”。最上一层横向构件为“寻杖”(扶手),两根寻杖汇于望柱不出头,这种做法称为“寻杖合角造”。寻杖往下依次为“盆唇”和“地栿”。它们之间镂空的构件为“勾片”,这种样式称为“华板勾片造”。图21中炳灵寺勾栏与图22中的样式有很大相似性。不同点在于:1.盆唇之下没有用勾片,而使用了称为“棂条”的横向构件,这种做法称为“卧棂造”。2.位于勾栏顶端的寻杖和转角处的望柱没有了。关于这些不同点,我们可通过更多敦煌壁画进行比较。



壁画中的勾栏形象


图 23 敦煌莫高窟盛唐217窟-北壁局部


莫高窟盛唐217窟北壁的楼阁间可见有勾栏周回(图23),与炳灵寺勾栏较为相似。转角处的望柱被取消。上部两根寻杖在转角处相交并出头,此做法称为“寻杖绞角造”。炳灵寺勾栏可推定使用了寻杖绞角的做法,只不过寻杖可能在后世遭遇损毁。


图 24 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南壁局部

莫高窟中唐112窟南壁可见大型舞乐场面,池边勾栏均为“华板勾片造”(图24)。两根寻杖汇于转角处的望柱,不出头。总结下,“勾片造”、“卧棂造”、“合角造”、“绞角造”在唐代都是常见做法,亦可组合应用。

图 25 敦煌莫高窟西魏249窟-西坡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画中所展现出的勾栏做法要比上述例子更加丰富,可大量补充我们对于早期勾栏的认识。莫高窟西魏249窟中的勾栏和我们一般所认识到的样式有较大不同。勾片位于寻杖和盆唇之间,盆唇和地栿间反倒镂空,乍一看像是上下颠倒了(图25)。


图 26 敦煌莫高窟隋代303窟-西坡局部


莫高窟隋代303窟中出现了较为少见的直棂勾栏。隋代302窟上也有同样的表现。至唐之后,此种样式似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图26)。


图 27 敦煌莫高窟初唐329窟-南壁局部


  图 28 敦煌莫高窟初唐321窟-北壁局部

莫高窟初唐329窟南壁上出现大量单勾栏造型。但是盆唇与地栿之间未用勾片或卧棂,而是安装了图案艳丽的华板。321窟北壁勾栏上的华板图案则表现的更为细腻逼真(图27-28)。


图 29 敦煌莫高窟盛唐445窟-北壁局部

  图 30 敦煌莫高窟盛唐445窟-南壁局部


莫高窟盛唐445窟北壁上能够看到一座楼橹,伎乐立于楼橹之上,四周有勾栏一圈。勾栏安有素平华板,涂绿白两色,无任何装饰。445窟南壁上有平阁一座,四周勾栏间隔装有素平华板与卧棂,华板为白色。由此可见,唐代及以前勾栏在装饰上的手段和变化还是比较丰富的(图29-30)。


炳灵寺石窟唐代勾栏是存世不多的唐同时期勾栏实物之一,极其珍贵。这回先介绍到这里。关于更多古代勾栏实物遗存留到以后继续介绍。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炳灵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