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两赵”争锋西阳门 宣阳门内曾藏冰

摘要: 西阳门地下排水残迹汉魏洛阳城西城墙保护展示(本文图片由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王阁提供)  和今天的地名不同,古代的谷水是一条河。  这条河与洛阳城的历史密不可分。东周时“谷、洛斗”,差点儿淹毁王宫;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是它的一部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从西苑引“谷、洛水”为源头的……  历史上的谷水,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1 西阳 ...

西阳门地下排水残迹

汉魏洛阳城西城墙保护展示(本文图片由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王阁提供)

  和今天的地名不同,古代的谷水是一条河。

  这条河与洛阳城的历史密不可分。东周时“谷、洛斗”,差点儿淹毁王宫;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是它的一部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从西苑引“谷、洛水”为源头的……

  历史上的谷水,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1 西阳门外,“两赵”争锋

  在金墉城西,谷水向南依次流经阊阖门、西阳门、西明门,再折而东流,直至汉魏洛阳城的东南隅。

  西阳门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垣正中,与东阳门遥相呼应。这里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资治通鉴》等史书中记载,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腊月,前赵刘曜(yào)与后赵石勒“大战于西阳门”,完成了他们之间的终极较量。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曜和石勒都是“战神”级别的人物。西阳门下一战,醉酒的刘曜被俘,前赵很快就灭亡了。

  对前赵来说,刘曜既是开国之君,又是亡国之君,听上去这身份似乎有些尴尬。

  其实,刘曜本是匈奴汉国皇帝刘渊的养子。他自幼聪慧,文武双全,刘渊曾赞他“此吾家千里驹也”。

  刘渊去世后,其子刘聪继位,刘曜仍受重用。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和石勒等人合力攻下洛阳,屠杀百官,俘获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数年后,他攻克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不仅如此,攻下洛阳后,刘曜见晋惠帝的遗孀羊皇后姿色出众,还娶她当了自己的妻子。公元318年,刘聪病死,朝中大乱。次年,刘曜在长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因他与刘渊一脉相承,史上也称前赵为汉赵。

  再说石勒,他和刘曜一样,原来都手握重兵,为汉国效命。现在刘曜称帝,石勒不干了。公元319年,他在襄国(在今河北邢台)自称赵王,建立后赵。

  起初,前赵在关中,后赵在关东,“两赵”互不干涉,各自忙着攻城略地。后来,随着矛盾一天天加深,石勒渐渐有了吞并前赵的野心。

  公元328年,后赵军队到前赵的地盘上挑衅,刘曜怒了,出兵大破后赵军队,又从山西南渡黄河,进攻洛阳。因攻城不下,他还决开千金堨,以谷水灌城,“洛阳为之震动”。

  石勒也亲率大军,来救洛阳。当年腊月,双方在西阳门下进行决战,一向嗜酒的刘曜在出战前喝酒数斗,结果撤退时摔倒在谷水的冰面上。他被俘后不久被杀,前赵就这样灭亡了。

  2 无上将军,平乐阅兵

  谷水经西阳门继续南流,又经过白马寺东。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东汉时,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到天竺求经,并建白马寺,“金光流照,法轮东转,自此始也”。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对白马寺也有详细记载,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时以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当时,白马寺有个叫宝公的僧人。他“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能看透过去,预言未来。胡灵太后听说他有“特异功能”,也来询问世事,宝公只说:“把粟与鸡呼朱朱。”

  宝公的话像谜一样,听得人一头雾水。直到公元528年,“河阴之变”发生,胡灵太后被权臣尔朱荣沉入黄河,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宝公早有预言,胡灵太后被尔朱荣所害,就如粟要被鸡吃掉一样。

  谷水再南流,经过平乐观东。

  《水经注》中记载,公元62年,汉明帝将飞廉(一种神禽,古人以金铸其像)和铜马从长安迁到洛阳西门外,置平乐观。公元188年,汉灵帝曾在平乐观下起大坛,上面建十二重五彩华盖,高达十丈。他在华盖下阅兵,并身披甲胄,自称无上将军。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他“坏五铢钱”,将飞廉销毁用来铸小钱,铜马则被“徙于建始殿东阶下”。

  到了曹魏时期,平乐观依然风光无限。年轻的曹植鲜衣怒马,出城打猎,并在《名都篇》中留下了“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豪迈诗句。

  北魏时期,平乐观已踪迹难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又言皇女雅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

  西明门是汉魏洛阳城西垣最靠南的一座城门。谷水流经这里,又一分为二:一支东流入城,一支继续南下。

  东流入城的谷水也称南渠,流经太社、太庙,与铜驼街南下之水汇合,东出青阳门(东垣上的最南门)。另一支谷水呢?继续南流后东转,沿汉魏洛阳城的南垣直到东南隅。

  3 宣阳冰室,太学石经

  汉魏洛阳城的南垣上有四座城门,自西向东依次为津阳门、宣阳门、平昌门、开阳门。

  谷水先流经津阳门。

  津阳门南近洛水,东汉时差点儿被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此事,称当时洛水泛滥,“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要筑坝拦水,被谏议大夫陈宣制止了。陈宣说:“王尊臣也,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结果,洛水“造门而退”,真的没有涌入津阳门。

  从津阳门往东,谷水又流经宣阳门。

  宣阳门以铜驼街与宫城正门阊阖门相连,在诸城门中地位尊贵。这里有宣阳冰室,西晋陆机曾在《洛阳记》中称,冰室在宣阳门内,恒有冰,天子用以赐王公大臣。《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太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

  过了宣阳门,谷水流经灵台北。

  灵台筑于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为“望云物也”,即用它来观天文之变。后来,京兆人第五颉到洛阳任谏议大夫,因“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就寄住在灵台上,有时甚至十天不做饭。司隶校尉左雄、太史令张衡等和第五颉是故交,想资助他,他一概不接受。

  谷水继续东去,流经平昌门,又过明堂北。

  明堂和灵台一样,为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所立。它的结构是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再往东去,谷水流经开阳门,又过国子太学石经北。

  《王制》中称:“养国老于上庠(xiáng),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

  自汉魏以来,朝廷常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学者蔡邕为正定《六经》文字,曾以隶书“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称《一字石经》。曹魏正始年间,在太学门外,又立起了古、篆、隶三种字体的《三字石经》。

  西晋末年,太学在“永嘉之乱”中遭焚毁。谷水则在汉魏洛阳城的东南隅分流:一支北上,出建春门;一支东去,注入洛水。(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汉魏洛阳城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