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游记 | 丝绸之路遗产中最少人去的一处——崤函古道遗址

摘要: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对这个名字都太熟悉了。尤其这几年一带一路概念的兴起,让广大的国民都知道了丝绸之路的名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到罗马的路网。然而您知道历史上那条车、马、骆驼实实在在走的“路”,到底是什么样子吗?  随着近百年来的世界大变局,科技的大革新,交通方式有了过去两千多年来从未出现的大进步。人们再也不需要骑马、驾 ...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对这个名字都太熟悉了。尤其这几年一带一路概念的兴起,让广大的国民都知道了丝绸之路的名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到罗马的路网。然而您知道历史上那条车、马、骆驼实实在在走的“路”,到底是什么样子吗?

  随着近百年来的世界大变局,科技的大革新,交通方式有了过去两千多年来从未出现的大进步。人们再也不需要骑马、驾车、赶骆驼来奔走这条丝绸之路了。早在民国期间,全国各地纷纷修建新式公路,以满足上世纪30年代汽车在中国大量出现后的行驶需求。再后来解放了,火车、高速公路的开通,进一步的更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大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状况。

  

  近年来的高铁,更是颠覆了丝绸之路运输的很多古老的概念。现如今的人们,坐在舒适的高铁上,行驶在丝绸之路,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古人行路的艰辛了。如果说,有一条最接近古代丝绸之路行经道路的高速公路,就是如今的连霍高速。即从东部江苏连云港起始,一路向西,经过洛阳、西安、兰州、河西走廊和新疆,最终抵达新疆西部霍尔果斯口岸的G30高速公路。全程4395公里。

  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在近代扩建公路时,国道往往就依据古道修建,能利用的老路,没必要另辟蹊径。因此,很多传统土路的古道,渐渐的也就消失了。在2014年世界遗产申请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多地联合申遗,在全部33个遗产点中,真正的古道,实实在在符合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狭义概念的道路遗迹。只有一处。其他32处,都是古城、古建筑、古墓葬等类型。

  那么这个遗产点,就是崤函古道石壕段。这段古道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的地方。目前它早已不在用作交通道路,是一段荒废80多年的古道,近年来又被考古发掘出来的。

  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它西端连接的是潼关,东端则是洛阳。进了潼关就是关中平原,离长安就不远了。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东起洛阳,经过三门峡,到西安,然后继续向西的话,这条崤函古道,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段路。洛阳到长安300多公里,崤函古道就占了200公里。

  实际上,无需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我们也能很好理解崤函古道的重要性。因为洛阳和长安,在我国古代史中,有3000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大家可能不觉得西周时洛阳有多重要,但其实洛邑是周公营建的西周另一座大型城市。著名的何尊上面出现的最早的“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说的就是洛邑。

  

  宅兹中国的人,就是周成王。就是周武王那个小儿子,西周第二代王。洛邑正是周幽王在丰镐被北方犬戎杀死后,他儿子周平王逃跑落脚的地方。东周开始,洛邑自然就成了名义上的国家首都。至秦的咸阳,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魏晋的洛阳,北魏的洛阳,隋文帝的长安大兴城,隋炀帝的洛阳,一直到唐朝的长安和武则天喜欢的洛阳。在两三千年里,长安和洛阳上演了中国首都的双城记。

  ——而这两个最重要城市之间的道路,天然就成了古代中国极为关键的一条经济大动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经济大动脉上的第一段路,在地理上是怎么形成的。黄河在山西和陕西之间,从北往南流。从陕西韩城出了龙门峡谷之后,再向南到了风陵渡。南边有一座长且高大的山脉,横亘在黄河南去的路上,就是秦岭。黄河也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秦陵和中条山之间滔滔东去。而在黄河北岸,都是3、4级台地,海拔500~700米,又有多条冲沟,难以行进。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上,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道路。这就是崤函古道。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写的《入潼关》一诗中称道:“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描述了这条占有两京间东西交通干线三分之二里程的道路,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这条路,为啥叫崤函古道呢。作为交通地名——崤即崤山,函指函谷, “崤函”,即为崤山与函谷的连称,崤山系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他的北边是黄河。从洛阳西边挨着的新安县一直到潼关之间的深山大谷,崎岖迤逦,被称为“函谷”,号称“天险”,崤函二者合而为一。

  

  现如今,崤函黄土古道上熙来攘往的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段古道也修建成了世界遗产公园,被游人凭吊怀古。去年夏天前往探寻之时,来到这里,毫无人烟,蒿草深可及腰,几乎淹没了古道。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出古道是借助自然地势修筑而成,这段路弯弯曲曲,在山坡的中部,由西北走向东南,全长230米,最宽的地方达8.8米,最窄处5.2米。遗址上可以看到三种车辙印痕:作为一车道的主道印痕和作为辅道的二、三车道印痕。

    遗址南段,向东北方向大约1.8公里有小村子。它静卧在谷底深处,被崤山夹成了狭长形,一弯小溪穿村而过。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因为“诗圣”的偶然投宿而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便是石壕村。12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傍晚。47岁的杜甫风尘仆仆,急匆匆走过石壕路段,暮色苍茫时,投宿在一个村民的家里。也就是在那个夜里,“有吏夜捉人”,杜甫目睹了那令人震惊的场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用“呼”、“怒”与“啼”、“苦”的对比,用老妇与差吏的对白,描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300年后,又是个春天。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从古道西来,经长安赴汴梁赶考。此时的崤山古道春寒料峭,阵阵冷风刺骨,他们手脚冻伤了,两匹瘦马也冻死在路上。这场冻害的经历,让兄弟俩从此“长途怕雪泥”。3年以后,苏轼中举,外放陕西凤翔为官,再次走过此道时,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由此“雪泥鸿爪”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诗意象征。

  古道的北段是一车道,车辙印迹宽窄不等。车道北侧有一个小水池,杂草丛生,残留着积水。这是古人利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修整而成的蓄水设施,这样的蓄水池在北坡和坡顶路两侧还有三个。石壕段地势较高,缺乏水源,加上坡陡路险,不免人困马乏,人们就存蓄雨水,供应来往行人和牲畜饮用。

  

  东侧一处两车辙印的中间,有一个深0.5厘米的小石坑,那是马、骆驼多次践踏而形成的蹄形印痕。山坡的顶部,在主车道两侧,各增加了一条辅助车道便于会车,它们修筑在深两三米的壕沟内。专家推测,壕沟是以自然形成的山坡为基础,加上人工刻凿、自然风化和长期的车辆碾压而形成。

  古道南段地势高且陡,人、畜行走时都会有不小的难度。文物部门探测到,道路的下面,还铺有整齐的垫石层,以保持道路两边与中间取平。

  

  “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两京之间,无论是皇帝百官、庶民百姓的往来,使者、僧侣的旅行,还是商贸物资的运输,崤函古道都是不二的选择。

  一段真实完整的古道,成为丝绸之路最辉煌、兴盛、繁荣时期“历史信息的宝贵记载”。遗址内出土的铁马掌、残铁钉、铁质车轴配件等遗物,见证了当年的车马频繁;遗址附近崖底乡刘家渠村的汉唐古墓中,发掘出了波斯古币、日本宽永通宝货币,讲述着东西方贸易的兴盛;陕州区和灵宝市出土的大量胡人灯俑,深目高鼻,头戴胡帽,身着右衽汉袍,体现出传统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来源:授权转自历史讲坛游学公众号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