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讲座纪要||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以缅甸妙乌和因瓦古城为例

摘要:   讲座纪要||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以缅甸妙乌和因瓦古城为例  2020年8月18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教授、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主任董卫分享了题为《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以缅甸妙乌和因瓦古城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九场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

  讲座纪要||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以缅甸妙乌和因瓦古城为例


  2020年8月18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教授、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主任董卫分享了题为《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以缅甸妙乌和因瓦古城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九场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董老师向听众解释了其团队做东南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的缘起。很明显,目前不管考古学、城市规划还是建筑学,都有跨学科合作的趋势。他们因为跨学科研究,所以走出了国门。2015年,董老师团队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开始去缅甸,后受到缅甸文化部的邀请,参与缅甸妙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为什么要研究亚洲历史城市?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世界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未来30年全球城市化85%以上将发生在亚洲,意味着24亿亚洲乡村人口将涌入城市,这将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浪潮。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7亿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由于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从落后状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望亚洲未来的城市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亚洲世纪即将到来!这将彻底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大格局。为此,亚洲开发银行专门公布了《亚洲2050报告》,指出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将由西方转向亚洲。正是看到这个趋势,董老师团队开展了亚洲历史城市研究。此研究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呼应了全球城市化的大趋势,可以说是提前为将要到来的世界新格局谋划。

  

  紧接着,董老师讲解了亚洲历史城市特点及成因。亚洲城市网的形成有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河流,可称之为“大河流域的历史城市集群”。文化源流及宗教因素也很重要。董老师指出,在亚洲的城市发展中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先后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因素是商业贸易。董老师特意强调,有个概念必须清晰,无论北方、南方丝绸之路都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网络,是一系列的城市集群(图一)。

图一 古代商贸—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位于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和中国之间的咽喉地带。西南临安达曼海(Andaman Sea),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老挝。国内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钦敦江(Chindwin)和湄公河(Mekong River),支流遍布全国。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缅甸西侧的那加丘陵(Naga Hills)和若开山脉(Arakan Yoma)将缅甸划分为东部的伊洛瓦底江平原和西部的若开平原,与萨尔温江及其支流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一起组成了四大经济中心,即因瓦(Innwa)(东南亚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妙乌(Mrauk-U)(孟加拉纺织业的重要中转营销地)、勃固(bago)(稻米主要产区)、毛淡棉 (Moulmein)(稻米主要产区)。(图二)

  

图二 缅甸地形图 妙乌与因瓦古城、四大经济活动中心

缅甸史籍中,蒲甘王朝阿奴律陀以前之事迹多缺乏根据。骠国(公元1-7世纪)是缅甸早期幅员辽阔的最主要国家。后来先后经历了蒲甘王朝(Pagan,1044~1299)、东吁王朝时期(1531-1752年),和雍籍牙王朝(1752-1885 年)。在1824-1885年间,英国向缅甸发动 了3次战争,1885年11月,缅甸王室灭亡,全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公元11-16世纪,在萨尔温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上缅甸蒲甘(Bagan)王朝阿奴律陀王一方面全力建设皎克西农业中心,一方面攻打下缅甸获得了出海口直通(Thaton),同时全力支持上座部佛教,蒲甘(Bagan)也成为中南半岛西部的政治文化宗教核心,被誉为“万塔之国”。而后由于在宗教建筑上过度挥霍和过量捐赠土地给寺庙,蒲甘在13世纪中期开始衰落。此后的13 世纪末—16 世纪初是长达240 年的战国时代。北部掸族以实皆(Sagaing)、彬牙(Pinya)、阿瓦(Inwa)为核心的阿瓦王朝、南部孟族以勃固(Bago)为统治核心的勃固王朝以及中部缅族以东吁(Taungoo)为统治核心的东吁王朝三足鼎立。最终东吁吞并南北两国,在15世纪初建立统一的东吁王朝。这一时期统治中心经历了从中北部(蒲甘),到中部(东吁),到南部(勃固)最后返回北部(阿瓦)的过程。这一时期缅甸的商业中心和1-10 世纪的分布类似,依然是政、商分离的状态,并且商业城市依然集中于下缅甸入海口和上缅甸西南丝绸之路门户之上(图三)。

图三 公元11-公元16世纪中南半岛疆域演变

阿拉干山脉以西孟加拉湾以东的区域在13 世纪末到 15 世纪初的四城王朝时期,出现了靠近海口的商业中心——丹兑(Thandwe)。而在15世纪中叶—16 世纪中叶,妙乌王朝取代四城王朝,在地形较为复杂的丘陵地带修建了妙乌城,同事修建了便利的水运系统和大量的上座部佛教建筑,此处也成为了阿拉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缅甸既是佛教中心,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佛教传播有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是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经孟加拉国,再经缅甸向东南亚其他国家传播。到后期斯里兰卡变成了佛教传播的中心,从海路经过缅甸向东南亚其他国家传播。自蒲甘王朝时期由阿律奴陀(Anawrahta)确定上部座佛教为国教后,缅甸就成了世界上部座佛教的中心!原先各派包括大乘佛教、婆罗门教逐渐退出缅甸的历史舞台(图四)。

  

图四 中南半岛—宗教信仰的传播

董老师主要向听众介绍了古代缅甸的两座城市:妙乌古城、因瓦古城。研究这两组都城基本能反映出缅甸历史上不同文化、经济交流导致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

  

  妙乌古城(1430至1785AD)是阿拉干王国的都城,城址东西两侧皆有河流护卫。古城有成熟的都市规划理念,即 “环境优先、居中布局、王权为上、政教合一”。董老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妙乌古城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他们历时一年,用无人机飞行了30多平方公里,采集了古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信息,制作出三维模型。妙乌古城距海近,位于低矮丘陵处,是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具备军事防御特点。受古印度教曼陀罗图的影响,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呈四方对称,宫城居中象征王权至上(图五)。有趣的是,阿拉干王国建都时,在周围的山头上不建墙而建佛寺,所以山头上有很多佛寺,其功能就像我国的瞭望塔与烽火台,所以佛寺也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山和山之间的低矮丘陵之间建有城墙。更有趣的是,这样的城墙既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防洪设施;同理,水系既是防洪设施,也是农业灌溉设施。多重因素叠加的防御体系成为董老师团队在妙乌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与古代中国不一样的是,历史上这里的老百姓住城外,渐渐地形成围合态势。后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里变成了英属殖民地,老百姓才开始进入城市(图六)。

图五 曼陀罗图

图六妙乌古城的城墙 (紫色线段为城墙)

在空间格局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条长长的东西向中轴线对着阿拉干山。这种轴线是东南亚国家的都城以及所有寺院和塔的特征,与中国南北向中轴线不同。据当地考古队的调查,妙乌的中轴线北侧是皇家寺院、宗教中心,皇宫外围发现寺院100多座,周边还有寺院300多座,再往外还有寺院和塔3000多座。从这些寺庙、塔可以确定,妙乌早先受印度教的影响,后来成为佛教国家。有意思的是,塔有防御的功能,山上的塔跟城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过去如遇洪水,这些建在山上高地的寺院与塔就成了人们的避难场所,如今这些寺院和塔绝大部分已成为废墟。由此不难看出,妙乌古城的规划将宗教、王权、居住、军事空间完全融为一体,在东南亚城市格局中非常特殊(图七)。

  

图七 妙乌古城东西向轴线

由妙乌古城向东,翻过阿拉干山脉便到了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曼德勒(Mandalay)都城区。从下往上依次有因瓦(Innwa)、实皆(Sagaing)、阿摩罗补罗(Amarapura)、曼德勒、敏贡(Min Kung)五个都城集群。这里水系非常发达,不同王朝在这里选址建都,形成了今天的古都遗址群。曼德勒区域下游的因瓦古城是董老师团队的工作重点,跟妙乌古城一样,都已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着眼于以后的申遗,董老师团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和缅甸当地的文化部和考古队、曼德勒科技大学联合开展工作。

  

  董老师团队制作了因瓦古城的三维模型。他们还到每个村里做了历史、人口、收入、产业等社会调查数据库。三维图显示,该城也有东西方向的轴线。皇宫位于图中黄色区域方形中心遗址内,周围全是寺院。它还有复杂的钟楼系统、嘹望系统、防御系统等等。除了现在的村落,古代建筑基本没有了。令人欣慰的是城墙都在。外围有佛寺和非常密集的生活区。研究显示古代还有外围城墙,墙外的穆河(Mu River)水系发达,除了防御功能外,在伊洛瓦底江的洪水期还能够蓄洪,减轻洪水对该城的破坏。但洪水很大时,都城也会被淹(图八)。

  

图八 因瓦古城及周围水系 古城三维模型

对于如何做好缅甸历史城市的保护研究,董老师提了一些中肯的看法。首先一定要详读研究文献。缅甸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大英博物馆有一些英文文献可供参考,德国、法国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妙乌古城有一块4-5世纪时期的古缅文碑文,记录了当时国王的一些事迹。缅甸历史上没有类似《史记》的官方史书。缅甸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献是《琉璃宫史》,现已有汉文翻译。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师认为日本“文化先行,经济在后”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可以为国际工程项目解决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董老师提到,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析了东南亚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指出缅甸最易遭受的灾害就是洪水和干旱。因此,环境问题也是保护历史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缅甸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遗址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更要将文化目标延伸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上。讲座结束时,董老师高屋建瓴地指出,他们做这个项目,是希望做好未来城市网络的规划,既能满足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目标,又能达到保护遗址的目的!


欢迎继续关注『世界考古』

走进世界 走出自己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


审稿 | 李泽群 陈晓红

编辑|汪亦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