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讲座纪要

摘要: 01  《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讲座纪要  2020年8月19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带来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十场,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一、 弘扬丝路精神--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考古1987至1990年,王 ...
01

  《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讲座纪要


  2020年8月19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带来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十场,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一、 弘扬丝路精神--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考古

1987至1990年,王巍老师赴日本留学,深为日本考古学家具有国际视野,到世界各地开展工作的做法所折服,萌生了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想法。2000年,他提出了中国考古学 “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自2006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以后,就着手实施“走出去”的想法。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时,王老师专门拜访了该国考古所所长,达成了合作意向;次年他又率团正式访问乌兹别克斯坦,确定中乌合作发掘明铁佩(Mingtepa)遗址的计划,并于2012年正式开展考古工作。后来几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Honduras)、埃及(Egypt)和罗马尼亚(Romania)也实施了合作考古项目(图一)。

图一 社科院考古所国外考古工作地

明铁佩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Andizhan)马哈马特(Mahamate),东距贰师城约40公里,西距库瓦(Kuwa)城约40公里,扼守盆地内主要交通路线。在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其为残存三面城墙的长方形城圈,东西约500米,南北约800米。城墙外侧附设马面、水渠,城内有台基、农田。早在1946年,苏联考古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就调查挖掘了城内一处大型台基,依出土的遗物判断,该城址年代约在公元前3至前1世纪,由此推测可能就是中国文献记载的大宛(Ta-Yuan)国都贰师城。《史记·大宛列国》记载,大宛国位于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Basin)南缘,拥有许多城市。因为费尔干纳盆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主要依赖汉文文献,所以中国学者具有先天的优势(图二)。

图二 明铁佩古城地理位置

由前人的发掘工作可知,该城址有十字形道路、四座城门、城内外有高台。2012至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围绕明铁佩古城展开了一系列新工作:1.对城址进行测绘,测绘面积达5平方千米;2、利用多旋翼高空飞行器拍照和三维建模;3.利用我国传统工具探铲,在城址实施大范围钻探,勘探面积约15万平方米;4.选点发掘,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

  

  辛苦的工作让中乌联合考古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第一,发现城址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500×800平方米,外城2100×1300平方米。城内主干道由距地表1.5米、宽10至15米不等的东西、南北两条道路组成。乌方学者一直认为,西城墙马面W08-W09之间的现代道路缺口处是遗址“西门”所在,但缺乏考古证据。2015年,考古队在乌方学者认为的“西门”东南方向发现了一个类似门道的缺口,可能是西门遗迹。第二,发现内城和外城有众多的台基。一号台基近长方形,东西103米,南北约31米,在发掘其西南、东南、东北角时发现至少6块不同堆积、不同深度的夯土。厚近5米的台基夯土残存有2-3层,土质杂、质量差、用时长,夯筑技术明显次于我国中原。第三,在内城南侧揭露了土坯房址6间。房内有烧灶、陶瓮,积石堆,磨石以及兽骨残骸等,初步推测该房址原为一座手工业作坊。第四,在解剖外城的东墙时新发现了一些墓葬,其中一座墓葬打破了城墙,说明墓葬晚于城墙使用的年代。墓葬中人骨保存完整,出土陶器4件、铜戒指1枚及玻璃珠等随葬品。2017年又发掘了8座(M3至M10)人骨保存较好的墓葬。2018年扩大挖掘,又发现了12座(M11至M22)保存较差的墓葬。不过,这些墓葬都在东墙外的堆积上(图三)。

图三 墓葬区的发现和出土遗物

  根据上述工作,可以看出这些墓葬是在东墙堆积上开挖而成的,晚于东墙。陶器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之间;2016年测得的4个人骨样品的年代在距今1800-1600,2017年测得的10个人骨样品的年代在距今2120-1950。最终确定该城址的年代为距今2300-1600。因此明铁佩古城是公元1世纪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可能就是以盛产汗血宝马闻名于世的大宛国都!

  

  二、探索玛雅文明--洪都拉斯玛雅科潘遗址考古

  

  谈到科潘 (Copan)考古的缘起,王巍老师也很兴奋。那是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墨西哥,洪都拉斯非常重视,派人邀请代表团前往访问。虽然洪都拉斯与我国没有建交,但是该国希望与我国合作。双方很快谈好了合作协议,时任总统作为见证人出席了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并在协议书上签字,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过的中外合作协议中是唯一一次。2015年夏,该所与洪都拉斯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开始调查与发掘科潘遗址,持续至今。玛雅(Maya)文明与我国文明并无直接联系,科潘项目标志着中国考古工作者把视野扩展到了其他原生文明,掀开了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新篇章!

  关于科潘遗址考古的详情,李新伟老师在南京大学“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三场做了精彩分享,王老师没有多说。他着重归纳了科潘考古的几项收获:第一、完整地发掘了一处玛雅贵族的墓地,从而了解了几代玛雅贵族的埋藏情况,获得了一批高等级随葬品,为玛雅考古增添了一笔新资料;第二、在发掘和研究中考古队全面使用了包括三维建模在内的多学科技术手段,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田野发掘水平;第三,了解了玛雅文明的面貌,为研究该文明,对比研究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深入了解世界古文明——埃及考古

  

  在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期间,因缺乏了解其他古老文明,难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特点,王巍老师意识到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机会终于来了,201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派他前往埃及访问,当年8月他再次访问埃及促成了合作意向。他于11月再赴埃及,考察了埃开罗和卢克索的20余处遗址。2017年1月,埃及文物部官员访华,双方将合作发掘的遗址确定为卢克索孟图神庙。2018年10月27日,在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之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任所长陈星灿与埃及文物部哈立德(khalid)部长签署了中埃合作和互助协议。随后,王巍老师代表中方和埃及文物部古埃及文物司司长艾曼 ·艾什玛维(Ayman Ashmawi)签署了孟图神庙(temple of Montu)发掘项目的合作协议。

图四 孟图神形象

孟图是埃及最古老、最重要的神明之一,也是底比斯(Thebes)(今卢克索Luxor)的主神。其特征为人身鹰头,头饰两根羽毛和太阳圆盘(图四)。古王国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4世纪)的墓葬出土了记载孟图的铭文;孟图崇拜在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到达顶峰,这一时期的法老均以孟图神命名;新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孟图以战神、守护神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古埃及晚期,以圣牛的形象继续接受供奉至公元4世纪。

图五 孟图神庙的位置

底比斯位于开罗(Cairo)以南约700公里,其古城和墓地在1979年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孟图神庙总面积10.6公顷,周长1.8公里,位于卡尔纳克(Karnak)神庙区北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图五)。孟图神庙始建于新王国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时期(约公元前1391年-前1355年),后由第二十五(约公元前712-前657年)、三十王朝(公元前380年-343年)的法老修复扩建。该神庙拥有独立的泥砖围墙、大门、方尖碑以及一座小型圣湖。孟图神庙正门朝北,与北大门和斯芬克斯(Sphinx)神道对应,是宗教节日庆典时的主要通道;马特(Matt)神庙以及沿着神庙区南墙修建的6座奥西里斯(Osiris)神殿的入口一致朝南。另外东墙开有东门,推测可能是日常活动的入口。该神庙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保留有多处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古代建筑,目前还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尚未系统发掘(图六)。

  

  截至目前,项目组共完成了两个季度的田野工作。第一季度从2018年11月-2019年1月和2019年4月-5月,中埃联合考古队展开了清理测绘、规划发掘区、保护地表文物、建造库房等工作。第二季度从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20年3月-4月,开展了发掘、编号建档、修复与保护、三维建模等工作。两个季度的工作简报(英文版)均可以在该所英文官网链接下载阅读。

  

图六 孟图神庙现场图

四、扩大中国考古国际影响力——举办世界考古论坛

  最让王巍老师骄傲的事情,当属他负责组织的“世界考古论坛(上海)”。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研究院承办的高端国际学术活动。从201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经举办四届。每届都有约40个国家的百余名国际著名考古学家(包括近30位海外科学院院士)和国内200余名学者参加。

  

  论坛的宗旨是:第一、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领域学者增进互相了解、开展合作创造条件,促进世界考古学的发展;第二、提升全世界范围内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水平,促进对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古时代文化和社会面貌的了解与历史进程的认识;第三、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城市化、全球化、人口迁徙和社会贫富分化;第四、促进考古学与公众的互动,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研究的关注和认同,有效保护全世界的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

  

  论坛的主要工作为评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以第一届为例,论坛咨询委员会推荐了来自23个国家/地区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共49项,推荐了来自26个国家或地区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共46项。评审委员会从中选出了入围项目各20项,最后选出了获奖项目各10项。从第二届开始论坛增设了终身成就奖,表彰在考古学领域做出具有世界意义、广泛而持久影响力的考古学家。其中第二届终身成就奖得主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斯尼考古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伦福儒(Colin Renfrew)勋爵(图七),他在爱琴海史前文化语言多样性、人类认知的起源、考古遗传学以及考古学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长期不遗余力地反对非法倒卖文物及盗掘遗址。第三届终身成就奖得主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卓越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布赖恩·费根(Brian M·Fagan)(图八),他在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公众考古学领域最卓越的学者。第四届终身成就奖得主为亚利桑那州大学董事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白简恩(Jane Buikstra )(图九)女士,她在生物考古学、古病理学、法医人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全球影响力。

图七 伦福儒

图八 布赖恩·费根

图九 白简恩

  

  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考古学从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的边缘一举进入其核心。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谢伏瞻院长在第四届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讲的,它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交流平台,也是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舞台,促进了世界考古界的交流,使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王魏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听众,中国考古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不能脱离世界考古,世界考古的未来发展,更不可能没有中国考古!

  

  讲座最后,张良仁教授代表与会听众向王巍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为他积极呼吁和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为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表示感谢!希望像世界考古论坛这样世界性的顶级学术平台能够更好的组织开展下去!


欢迎继续关注『世界考古』

走进世界 走出自己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


审稿 | 李泽群 陈晓红

编辑|汪亦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陈晓红

    更多信息...

    明铁佩古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