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艺术魅力

摘要: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东汉医药简,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较完整的医学著作。武威汉代医药学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以及一些其他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们 ...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东汉医药简,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较完整的医学著作。武威汉代医药学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以及一些其他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们不断对其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感知,本文就它的书体艺术形式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现已知道甘肃汉简的发现状况,主要有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出土的“敦煌木简”;分别在1930年、1972年-1976年和1986年多次发掘的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简”;分别于1959年、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武威汉简”;1971年12月在甘肃甘谷县出土的“甘谷汉简”;2008年8月-10月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出土的“水泉子汉简”等。就历史医药简牍来说,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武威汉简”中的武威汉代医药简,无论其数量、内容和书体艺术形式均独树一帜。

武威汉墓出土92枚医药简,其中78枚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据《武威汉代医药简的发现与清理》报告,依特征、类别排比,并将这批简牍划分为二类:

第一类简。宽1厘米,简侧有契口,现共存41枚(包括残简在内)。简的表面颜色多呈黑褐色,腐朽残损较甚,泐蚀不清的较多。简文内容,有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病的医方,特别是其中有数简为有关针灸方面的灸治记录,在医药简中还是首次发现。简中有2枚空白简,应是简册“扉页”或亦称为“赘简”。

第二类简。宽0.5厘米,简侧无锲口,计有37枚(包括残简在内)。简为浅黄色,完整如新,字迹较清楚。简文内容,也是医治各科病的医方,其中有些是属于疑难之症。简中有一枚仅书“右治百病方”五字,当是简册最后的“尾题”……

木牍现存14枚,略有残损,字迹部分模糊不清。木牍的质地,多为松木,长度22.7-23.9厘米,厚度为0.2-0.6厘米,长亦合汉尺一尺左右,应属尺牍、尺木之类。牍文也是墨书,正反两面书写,每面行数不等,一般为两行,但也有多至六行的。其中仅有二牍为单面书写,另有一牍为单行书写。

众所周知,汉代是我国书体艺术集中变革的重要时段。隶书的实践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对篆书的草写(日常书写),成形于西汉早期,兴盛于东汉。隶书又称“佐书”“隶草”“八分”等。“佐书”从时间前后关系判断是对秦篆隶变后对隶书的称谓。而“八分”名称大约始于东汉之后的魏晋之际,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隶书的书写在成熟规范的基础上更趋快捷、简省,作为隶书符号化特征的波磔又开始收敛,或只保留基本的笔意动作,在此过程中孕育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初级形态。加之已有的篆隶等书体,此时期对历史上各种书体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所以武威汉代医药简以其特有的形式出现是合乎情理的。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们经观察分析,把隶书的形态又分为两种类别,即自然书写和非自然书写。自然书写是书写者平平常常的执笔行为,具有原发、野性、萌动的特征。正因如此,造就了汉简书体的自然流动,生机活泼,书体多姿多彩,风格不一,武威医药简牍便是此类形式的典型代表。而非自然书写是指基本已形成格式体裁,主要是指以撰刻在碑榜刻器上的书体形式。

武威医药简牍书体,以一种特有的体态出现,汉隶兼有章草。“率草、质朴、粗犷、雄健”的书写风格,洒脱流畅,字里行间闪耀着动态美,使人过目不忘。它的形质特征又有别于在同一地域出土的武威〔仪礼〕简等。主要区别在:

一因书写药方的需要,布局上直行横列,或直行分段横列,或纵列药方标题,字体尤大,在上方中央左右占二分之一,下方以近似小楷体大小,同样以纵列或三行、或四行排写药剂名称。其形式画面,有着强烈的主次对比、大小对比和繁简对比感,顿时将书法形式之美展现在了方寸间。而这种画面的布局形式应该是现代某些艺术作品构思、构图的最早雏形。试想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有如此超前的创作意识,这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更宽泛的领域。

二因医药简牍书体的特殊性。作为医药处方,自古以来就有其独一性和专利性。历史上各地名医也有隐秘药方的习惯和做法,为此开具处方时,所有医师均在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处方文字写得让旁人尽量难以辨识,以求达到保密的目的。还有甚者同时为了施展才华,以情叙怀,笔毫挥洒自如,隶、草相互兼容,合为一体,便有了武威医药简牍书风的特殊形式。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医药简牍书体整体弱化了竖笔的作用,仅有的“刀”锋装饰性已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强化了横笔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书体大变革的后期,隶书逐渐受这一蜕变的影响,形成了扁平的统一模式。同时又优化了撇、捺在布局中调节结构关系的作用。点画作为附属成分,反由作者任意发挥利用,因此它的形式在医药简牍中极其丰富。或“撇”、或“捺”、或“横”、或“竖”几乎到了以书写者兴致而为之随意替代的地步,却又不失书体的完整性,综合便造就了武威医药简牍辉煌灿烂的一面。所以在医药简牍中竖弯钩、横折等复合性笔画近乎是以半藏半露的形式出现,多的时候由竖笔繁多的笔式所替换。透过简牍的整体格调又能隐约窥探到书气渐变的特征。

尤其是武威医药简是至今已知汉简中,用汉隶书写的如此大规模的医书,具有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有几种可能,一则有可能是该时代最早的汉隶医书。二则以其规模也可能是独一的。而这种可能说明了,武威医药简是率先以这种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那么便具有示范或坐标的效应,更加证明了其在整个汉隶体系中,与众不同,光彩夺目的一面。

来源:甘肃日报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蔡银花 审核:王璞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玉门市博物馆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