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雄关要塞今犹在 轮廓初现证史籍

摘要: 马道及排水渠石砌护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历史车轮滚滚,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曾经的雄关,今又何在?拨开2000多年历史的尘埃,我们回首望去,唯有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至今仍可见一丝风采,虽已残破凋敝,却以“全国唯一留有关楼遗址的汉 ...
马道及排水渠
石砌护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历史车轮滚滚,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曾经的雄关,今又何在?拨开2000多年历史的尘埃,我们回首望去,唯有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至今仍可见一丝风采,虽已残破凋敝,却以“全国唯一留有关楼遗址的汉代关隘”屹立犹存。
 
  古丝绸之路第一道门户
 
  对于函谷关,很多人并不陌生。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关,在此留下《道德经》。历史上所谓关东关西,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河南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也有一座函谷关,俗称汉关,也称汉函谷关,据说是汉武帝时期灵宝函谷关整体搬迁而来。函谷关东移这件事,在《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东汉人应劭对此进行了注解:“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原来,汉函谷关是楼船将军杨仆移来的。杨仆是西汉名将,老家在宜阳南湾村,今属新安县铁门镇。当时国都在陕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被称为关中或关内,以东则被称为关东或关外。杨仆只因是“关外民”,战功虽显赫,却不能获得关中的封地,于是他提出自己出资东移函谷关,获批。杨仆初建的汉函谷关是什么样子呢?南北朝时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描述: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北越丘陵,直抵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十分壮观。自此,汉函谷关作为各朝各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武帝初(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函谷关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历史见证。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曾置八关都尉,汉函谷关居首。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十月,朝廷改汉函谷关为通洛防,大将贺若敦以中州刺史镇守关防。隋炀帝时期,曾在此营造显仁宫。唐显庆五年,朝廷曾在汉关附近建合璧宫……由此可见,汉函谷关一直都是有史可载的关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控东西两京的要道,抵御异族入侵的屏障。
 
  随着历史的变迁,关塞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历史的见证。“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汉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逐渐淡去,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宋以后的800多年间,汉函谷关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乱,风雨剥蚀,屡遭破坏。今存汉函谷关遗址为1923年张钫重修后保留,残高15米,底部关坛高9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坛上有两层楼阁,一层为四面相同拱式门洞,且四面门洞均有楹联,可惜已残破不可寻。
 
  汉函谷关不仅发挥着军事要塞的作用,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驿站,也是一座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之城。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说的“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就是对此的生动描述。上世纪80年代初,汉函谷关附近出土了几十件文物,其中有独具西域特色的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证明当时的汉函谷关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关隘,东西方使者和客商络绎不绝,来往十分频繁。
 
  为保护这座古代关隘,2007年10月,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捆绑项目预备名单,2012年又被列为“丝绸之路”项目的遗产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是关隘,也是一座城
 
  虽然史籍诗作中对汉函谷关不吝辞藻,现存遗址也可粗略想像其当年的恢宏气势,但汉函谷关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形制到底如何?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为配合汉函谷关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丝路”申遗工作顺利实施,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勘探钻探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3300平方米,发掘城墙遗迹5处,夯土台2处,古道路2条,建筑遗址2处,并对凤凰山和青龙山上的夯土长墙进行了勘探。
 
  “这是一次主动性的考古挖掘,因为汉函谷关古代号称‘洛阳第一关’。只有搞清楚汉函谷关的总体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说,这一次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了汉函谷关的整体布局:它是一处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东墙与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墙相连接,关城卡在峡谷之中,关城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完全控制了峡谷的东西交通,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关城中部的古道路东西向贯穿关城,是唯一的通关道路;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
 
  严辉认为,以往对汉函谷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籍文献的考辨,“这次发掘证明了文献中的那些记载很多是符合史实的。”比如函谷关的鸡鸣、望气二台,以往只是文献、地方史志记载,或者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鸡鸣、望气二台及台基西侧夯土墙和关城东墙,都是西汉建关时修建,关城南墙为汉代增建。”严辉说。
 
  以往的考古工作对关隘的研究非常匮乏,并且集中在边关,对地位如此重要的内陆关隘系统地考古发掘更是第一次。严辉说,此次考古发现,为秦汉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汉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城内的生活足迹
 
  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还在于:在汉函谷关关城内发现了房屋基址、排水渠以及数十枚函谷关遗址的代表性遗物——“关”字瓦当等。其中,关城房屋基址位于遗址区西南侧,成组排列;房址南侧,靠近皂涧河的地方发现有石头垒砌的排水渠,房址北侧有水井。在关城东墙上,文物工作者发现用石头垒砌的南北向的水渠,从城墙穿过。根据出土遗物初步判断,应该是唐代遗迹。
 
  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铁器、铜器及铜钱等各种物品。这些物品中,以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包括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方砖、条砖及建筑构件,其中板瓦最多,筒瓦次之。瓦当包括云纹瓦当、“关”字瓦当、“安世”瓦当和“安世万岁”瓦当,其中“安世万岁”瓦当是第一次出土。此外,出土钱币总计108枚,有107枚铜钱及1枚“道光通宝”铁钱,包含汉、唐、宋、清四个时期的钱币。还发现了铜镞、铁戟等兵器。
 
  “众所周知,汉函谷关是汉代的,汉代之后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大一统王朝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这个关的功用是不一样的,它的演变究竟是怎么样的,希望下一步的考古发掘能解开这些谜团。”严辉说。
 
  (图片由河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原标题:雄关要塞今犹在 轮廓初现证史籍——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