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新疆 | 世界第一缕煤火——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用煤遗迹发掘记(下)

摘要: 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这里最早是指战国至秦汉之际,而考古最新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余年。那么煤最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呢?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确认的呢?接着昨天 ...


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这里最早是指战国至秦汉之际,而考古最新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余年。那么煤最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呢?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确认的呢?

接着昨天的内容

今天继续带大家走进

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用煤遗迹发掘记(下)

燃煤使用的年代

  煤炭被房子主人所利用,因此房址的年代就代表着燃煤的使用年代,为了确定房址的使用的年代,我们采集了大量测年标本,分别送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和美国Beta放射性实验室进行测定。碳十四测定数据均显示吉仁台沟口遗址年代距今3600-3000年之间,这也刚好和我们对遗址中遗迹遗物的观察比对一致。

  

科学取样

专家冒雨考察工地

  

  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房屋形态和出土陶器特征,我们将遗址主体遗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流行中间有长方形火塘的大型半地穴式木结构房屋,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筒形罐、折肩罐;第二期房屋规模变小,形制趋于简陋,陶器则变得溜肩鼓腹;第三期很少见房屋,常在坡地上发现火塘、石堆和煤堆的遗迹组合,此时应该出现易于拆卸搬迁帐篷式房屋,平底器仍是主流,但出现了圜底及较多的带流嘴、扳耳的器物。历时约600年,各期约占200年左右。

  

遗址三期出土的不同形制的陶器

  

  三期房屋从大到小、从规整到简陋,陶器由筒形罐到圜底器,文化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反映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好反映了距今3600年到3000年前后,这一时段西天山地区人群的生业方式从较为稳定的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的转变过程,这对整个欧亚草原地带此类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欧亚草原游牧文化进程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羊、牛、马的动物遗骸,这些遗迹遗物为这个转换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全世界考古学者们都在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探讨世界各地游牧经济的起源背景和过程。因此有人指出天山“是研究北方游牧民族与绿洲农耕民族之间的差异及其重要关系的最佳研究室,而内陆亚洲具有这种双重世界历史使命的地方就是天山山脉”。

  

  吉仁台沟口的用煤遗迹地层清晰,测年数据详实、明确,遗迹遗物丰富,在遗址中早晚地层、尤其是房址内部发现了大量煤灰、煤渣、未燃尽煤块、煤坑以及煤的堆放点等,显示出使用煤炭资源作为燃料这一行为贯穿了整个遗址发展的始终,历时达600年之久,表明在3600年前,吉仁台沟口人群已经充分认识到煤的特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里是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世界第一缕煤火在这天山沟谷中悄然燃起!将人类对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燃煤带来的光和热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温暖了新疆地区漫长的寒冬。这种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

  

火塘遗迹

  

  回想3000年前某个夜晚,天山深处煤火点点,与繁星辉映,映照着围炉而憩的古人脸庞,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明代于谦的《咏煤炭》在耳边回响:“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考古发掘现场

  

燃煤来自何处

  

  围绕遗址煤炭的来源,考古队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伊犁河谷是中国七大煤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可见煤炭资源丰富的程度。据初步查明,尼勒克县煤炭储量约82.6亿吨,占伊犁河谷煤炭探明储量的20%。首先,我们在遗址周边进行了实地踏查,在河边、断崖、山坡、岩层发现可视煤炭点达7处之多,所以遗址附近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且埋藏较浅,露头较多(燃点低,易被自燃、引燃),这些无疑都使当时人们认识煤的可燃性几率提高。我们把遗址出土煤标本和周边露头煤矿采集标本分别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分析,通过煤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碳含量-氮含量等对比分析表明,遗址使用的燃煤就是恰勒格尔村附近山坡的露天煤矿。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将煤分为14类: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中粘煤、气煤、气肥煤、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遗址用煤属于长焰煤,因其燃烧时火焰长而得名。

  遗址周边煤炭资源调查,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

  

遗址采集未使用的煤炭标本

  

  吉仁台沟口遗址燃煤遗迹的发现,无疑说明煤炭已经成为聚落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重要燃料。我们也看到,虽然煤炭的使用历时达600年之久,但并未普及吉仁台周边区域人群,如离聚落不足50千米的喀拉苏遗址、新源县阿尤赛沟口遗址和哈勒哈西特遗址,还有博州的阿敦乔鲁遗址、呼斯塔遗址(与吉仁台遗址一山之隔,直线距离约200千米),它们都属于同时期遗址,文化属性接近,可是均没有发现用煤的迹象,仍是以柴草为薪,可见在当时煤炭的利用基本局限在产地周边有限的区域内。直到战国秦汉之际,煤炭资源才在中原大地重新开花散叶,独放异彩!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武器,标志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也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煤炭的利用没有在伊犁河谷延续下来的原因,我们推测可能有三:一是露天煤矿不是随处都有,开采技术有限;二是居住在河谷山地的人群规模不大,薪柴丰富,获取方便;三是公元前1000年之后,游牧经济文化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各地迅速扩散,移动的游牧经济生活方式,煤炭的体量和重量不易远距离携带和运输。

  

陶范、铜器

    

  新疆地处我国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历史上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枢纽之地,这样的区位特征决定了这里的考古发现必然具有更加深远的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碳化黍种子

  吉仁台沟口遗址虽然没有出土精美玉器,也没有厚重的青铜器和炫眼的金银器,但因为煤的发现,使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遗址还发现许多独特的学术研究亮点,如:在遗址中发现上万颗的碳化黍的种子,为中原黍粟西传路径提供新思路;遗址中出土了新疆最早的陶范,首次发现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完整的冶铜技术证据链;发现了中国较早的铁器,为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冶金研究提供材料;还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新疆史前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王陵”……这些发现无不揭示了丝绸之路史前时期东西方的交流互动,在这里燃起的第一缕煤火无疑也照亮了我们探寻史前时期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阮秋荣)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