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新疆 | 世界第一缕煤火——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用煤遗迹发掘记(上)

摘要:   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这里最早是指战国至秦汉之际,而考古最新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余年。那么煤最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呢?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确认的呢?   ...


  众所周知,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这里最早是指战国至秦汉之际,而考古最新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余年。那么煤最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呢?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确认的呢?

  

  201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以明确的考古证据回答了这些问题。作为这个项目的领队,我很高兴将这一重大发现的经过和我们对遗存的探索,分享给读者。

  

  燃煤遗迹的发现

  2015年6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对伊犁州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的考古发掘。墓地位于该县恰勒格尔村东约1公里的山谷中,喀什河从这里流出山谷,河岸北侧台地上零零散散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若干古墓葬。

吉仁台沟口遗址远眺

  

  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一座座墓葬依照发掘程序被清理完毕。2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古队共计发掘墓葬70余座,既有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的屈肢葬,也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早期铁器时代的偏室墓,秦汉时期的中型土墩墓,还有隋唐时期的殉马墓等,墓葬类型多样,年代跨越近三千年,出土遗物一百余件。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喀什河沟口处的吉仁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承载着伊犁河谷古代文明发展的印记。

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三维扫描

  

  时至8月的一天,考古队员在清理编号M49的一座墓葬时,突然有了惊喜的发现。首先,此墓葬为一座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侧身屈肢(蜷曲状)。随葬品有1件陶器和1面铜镜。从葬式葬俗和随葬品判断,墓葬时代特征明显,是一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墓葬。对于考古人员来说,年代越早,未知领域越多,越有吸引力。

  左图: 打破房址(F1)的墓葬(M49) 右图:房址F1出现的煤

  

  紧接着,又有一个意外的惊喜,M49这座墓 “打破”了一座小型房址的地面,也就是说营建墓室下挖时把早期房子的地面破坏了。墓葬打破了房子居住地面,说明墓葬的年代晚于房址的年代,这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判断遗迹现象早晚关系的常识。对新疆地区汉代以前的遗存,以往我们发掘较多的主要是墓葬,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相对较少,而遗址信息在研究古代社会方面价值巨大,可以填补众多研究空白。显然,我们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年以前的早期遗址,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其后的发掘也充分显示这是一处规模宏大且延续时间较长的聚落遗存。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座面积不大的房址内,竟然到处可见煤块、煤灰的堆积,说明煤炭的使用与房址同时期。这是什么情况?燃煤的利用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原大地战国时期吗?这一发现无疑推翻了原有的认知,因为房址的年代初步判断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回忆当时的发现,发掘负责人王永强说道:“发现得很突然,清理房址内堆积,时不时出现黑色炭灰,是煤还是木炭,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一开始认为是木炭残留,未引起重视,但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大,出现了明确可以判断的煤块、煤渣,这时才意识到一项重大的发现与我们不期而遇。”

  

大型房址灶及附近煤堆

房屋F23中发现的煤堆

  

  远古时期,古人将煤炭看做是“天火劫烧之灰”,流传着天火把石头引着的传说。文献中煤被称为石涅、石炭、石墨、石薪、铁炭、乌金石、焦石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屈茨北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这里明确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用煤冶铁的盛大场景,但此时与吉仁台沟口的煤火相去已千余年。

  

公众考古日,王永强介绍吉仁台的重要发现。

  

  鉴于发现的重要意义,王永强出于职业敏感,立即将情况向考古所领导做了详细汇报。第二天,所长于志勇带队迅速赶赴工地,在确认发现的同时做了遗址后续发掘工作的计划和安排。随后,自治区文物局及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全面发掘,就此拉开了“第一缕煤火”考古发现的序幕。

  

  燃煤遗迹的确认

  在肯定了房址年代在3000年以前这一关键点之后,也就确定了这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使用燃煤的地点。那么,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世界第一缕煤火在吉仁台沟口燃起?燃煤又是如何被吉仁台沟口人发现并利用的?早期的古人具体使用燃煤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使用规模有多大?他们对煤的开发及用途,到底是取暖、烧陶、抑或是冶炼铜、铁?使用燃煤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利用手段是否扩散和传播?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精细的发掘。至2018年10月,对考古勘探显示有遗迹遗物的区域做了大面积清理,共计发掘房址37座,发现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余座,采集遗物标本1千余件。在这里我们发现了目前伊犁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晚期(距今3000——3600年)为主体的聚落遗址。

  

吉仁台沟口遗址东部房址区

  

  燃煤遗迹作为遗址的一项重要发现,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这一发现不仅吸引了考古学者的目光,同时也引起煤炭冶金等行业专家关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实验室主任李延祥教授,到工地参观考察;中国煤炭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工地提取煤炭标本;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梁汉东教授,致信询问相关情况;2018年8月,我们还邀请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观摩,各类媒体也争相报道,一时间,尼勒克这个小县城也走出天山深谷,闻名于世。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在工地

房址内燃煤遗迹及灶

高台遗存煤灰、煤渣堆积

  

  随着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我们发现,在所发掘的房址内,或多或少均存在燃煤的遗迹遗物,尤其是在灶的周围,煤灰、煤渣随处可见,甚至可以看到未燃烧或未燃尽的大块原煤。2019—2020年,在吉仁台沟口遗址发掘的高台遗存更是发现堆积厚达2米的红烧土,内含大量煤灰、煤渣。毫无疑问,煤炭的使用在吉仁台沟口人群已是相当普及,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取暖炊食的柴薪,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人群甚至已经认识到煤炭的防潮、干燥功能,因为我们发现燃烧后的煤灰、煤渣没有倒出户外,而是层层铺撒在室内的地面上,就如中原地区汉代粮仓、个别墓葬底部发现铺有煤和煤渣,明显是起到隔水防潮或干燥之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阮秋荣)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