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课题追踪 | “周王朝向西北的拓展:以姚河塬商周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课题推进会纪要

摘要:   2018年“周王朝向西北的拓展:以姚河塬商周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学术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支持(18ZDA217),首席专家罗丰教授。项目立足于宁夏姚河塬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探讨周人向西北边疆的拓展。自立项以来,持续开展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揭露了高等级墓葬区、墙体、铸铜作坊等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同时在年代学、植物考古 ...

  2018年“周王朝向西北的拓展:以姚河塬商周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学术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支持(18ZDA217),首席专家罗丰教授。项目立足于宁夏姚河塬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探讨周人向西北边疆的拓展。自立项以来,持续开展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揭露了高等级墓葬区、墙体、铸铜作坊等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同时在年代学、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马车复原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考古学综合研究。撰写了铸铜作坊区、墓葬区、遗址区等考古发掘报告,向学术界及时公布姚河塬考古发掘进展,有序推进立项各子课题的研究进展。课题进展到中期阶段在研状态良好,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

  

推进会会议现场

  2020年10月24日-26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周王朝向西北的拓展:以姚河塬商周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学研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推进会在宁夏固原市华祺饭店召开,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陈建立教授、欧阳心怡博士,南京大学水涛教授、杜博瑞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罗丰教授、先怡衡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尤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王明辉研究员、李志鹏副研究员、赵欣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关晓武研究员、张万辉博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红英研究馆员及部分职工,共计来自8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姚河塬考古队全体队员等近40人参会,会议由张天恩教授、罗丰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的议题有两个部分,一是专家组对2020年度姚河塬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年度检查验收;二是专家组对姚河塬遗址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期阶段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序推进课题进展。

2020年度姚河塬考古发掘项目检查验收

  

  10月24日,专家组抵达姚河塬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检查了铸铜作坊区的考古发掘情况,后至考古队驻地,检查了文物库房及田野发掘档案资料。

  

铸铜作坊区的水渠、炉子、参合料堆积等遗迹

  10月25日上午,姚河塬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马强以PPT的形式向专家组展示汇报本年度考古发掘情况以及年度工作收获情况,对发掘情况、工作计划、简报与报告整理进度再次予以详细汇总介绍。专家组一致认为:姚河塬工地的人员配备、设备配置齐全;学术目的明确;工作工作方法、理念先进;工作方案完备,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发掘区域选择合理,发掘面积掌控得当;地层划分合理、准确,遗迹间层位关系清楚,遗迹现象把握准确,遗迹现象清理到位;发掘资料采集全面;遗迹、遗物的图文信息采集准确、全面;遗址、文物保护预案详备,现场保护及时,是优秀的考古工地。

  

  

  

  

姚河塬遗址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推进会

10月25日,与会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分别以PPT形式向大家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和目前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后专家们就项目在研阶段的相互合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铸铜作坊区航拍大景

  张天恩研究员负责姚河塬遗址聚落考古研究工作,今年工作重点为铸铜作坊区的发掘工作,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科技检测方面的工作,以确认铸铜炼渣、壁炉等遗物、遗迹的具体情况,补充铸铜手工业生产活动过程。并有计划的进行资料整理,尽快向学界及社会公布发掘成果。

  

墙体倒塌堆积

  水涛教授提出,要继续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结合周边的新石器遗址和战国以及隋唐时期遗址做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研究,这一方面只要长期坚持,很有发展空间。

  吴小红教授主要负责姚河塬遗址碳、氮同位素和年代学的研究。通过对姚河塬遗址墓葬区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姚河塬遗址人群构成复杂,存在两种不同食物结构的人群。还发现同一个个体的牙齿与肢骨同位素存在差异,说明了该个体在生前有过迁徙行为。关于测年,需要系列采样,目前采样墓葬内腰坑殉狗的骨头测年。

  苏荣誉研究员负责姚河塬遗址冶金考古的研究工作。姚河塬遗址所发掘的区域可以确定这是一处铸铜遗址,各个生产环节应均具备,水渠、取土坑和烘范窑具备,只缺制范工序遗迹。水渠是否串起各个环节,有待进一步发掘。姚河塬遗址出土陶范1000余块,可辨识的材料中,泥芯比陶范多,且陶范多为素面,多属车马器、工具与武器范,而少见容器范,且即使有容器的陶范,其造型也相对简单且多素面,不见纹饰范。如此,姚河塬遗址能否制造青铜容礼器便需要考量;从遗址的延续年代看,姚河塬遗址可能存在多个铸铜地点。

  

姚河塬遗址出土陶范

王明辉研究员负责姚河塬遗址的体制人类学研究,通过对姚河塬遗址15座墓葬中的20个个体进行研究发现,部分个体体质特征上与殷墟遗址人群相似,且有本地人群因素,呈现多类型混合人种的特征。通过对人群口腔病理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吴小红教授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成果一致,即这里有两种不同饮食结构的人群。

  李志鹏副研究员认为,动物考古学要借助科技考古学的技术手段,共同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条规划:第一,加快田野动物遗存标本提取;第二,尽快进行多学科分析检测;第三,配备人手加快动物考古的鉴定和分析。

  赵欣博士主要负责姚河塬遗址人和动物DNA的研究,对姚河塬遗址保存较好的人和动物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姚河塬遗址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单倍型类群,印证了王明辉老师对于人骨的研究以及吴小红老师稳定同位素研究的结论,姚河塬遗址有很多的外来因素,人群构成复杂。在对墓地中20个个体的DNA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这个墓地可能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墓群。赵欣博士在对遗址3座马坑共计17匹马骨进行了采样分析,发现马的毛色统一或相近,推测当时在选择马匹陪葬或祭祀的时候是有选择选择标准。进一步将马的毛色与全国其他地区马的毛色进行比较发现,姚河塬遗址的马相较于中原内地的马来说,毛色较为丰富,但与更靠近北方和西方的马相比毛色又相对简单,综合同位素等其他信息来看,这里的马种来源应该是从西方引进。

  欧阳心怡博士关注的是姚河塬遗址人和马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在吴小红教授的指导下,除了对比人的氧同位素有无波动情况,还通过对马的牙齿序列采样,结合年度变化曲线,可以得知个体出生的季节。这对研究当时人们对于马匹繁殖季节的掌握以及他们对于殉葬和祭祀动物的选择或者时间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从而解决这个遗址中马匹的饲养策略问题。

  

车马坑遗迹

  张万辉博士主要关注点是姚河塬遗址出土的马车研究,介绍了目前马车研究与复原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对遗址中所有的马车的部位、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解剖,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对车马器进行了微痕、金相等检测,并对车的结构、材料到工艺都做相应的分析。最后要进行马车复原并进行有关的模拟实验、性能测试、比较研究等。从出土青铜车马器与同时期商周遗址出土车马器对比研究来看,姚河塬车马器有西周早期的特点。马车形制与安阳殷虚出土马车的形制类似,但是拆车葬为周式风格。以车的结构和尺寸可以做相关复原的基础数据,但是葬车的实用性还有待考证。

  先怡衡博士观察了姚河塬墓地出土的玉器,指出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玉器虽然器型较小且零碎,但是品种丰富,器类较多,如玉牛、玉鹿、玉鱼、玉贝、玉蚕、玉蝉、玉螳螂等动物形玉饰品,还有玉环、玉璧、玉琮、玉璜、玉戈等玉礼器,以及大量的玉柄形器残片和玉串珠。无论硬玉和软玉,其材质有很多种,有蛇纹的、透闪的还有彩色宝玉石等。出土的一件天河石饰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并对绿松石和天河石的区别进行了详细讲解,一般出土天河石的墓葬等级都比较高,侧面说明了姚河塬遗址属于级别较高的贵族墓地。

  何毓灵研究员认为,姚河塬遗址考古工作目前的合作模式非常好,集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的学者,特别是在科技团队上,技术力量强大,平台开放,能够很好的激发团队的活力与研究能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建议针对铸铜作坊的特殊性,增加现场金属物质的检测器材,如SRF等,以助于分析遗迹现象、遗物属性。

  

  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及课题负责人充分交流讨论,各子课题负责人之间也进行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一致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互相借鉴,相互配合,以各自的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姚河塬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用科技考古的成果解决遗址人群来源、动物的饲养和殉葬、马车的使用与陪葬、铜器和陶器的生产、农作物的种植和食用、玉器以及陪葬品的选用等等一系列问题,推进西周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于雁北、王垚整理

  马强校改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