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

丝路驿道走北庭

摘要: 两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入我国版图,从此以后西域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西去东来的使者商人伴随驼铃奔忙于西域各古道。198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8版《丝路今昔》绘制的一张丝路图,只绘制了南北两条大道,而对丝绸之路北道的分支,我们称“新北道”未加绘制。东汉后,丝绸之路分成三道,原汉代的北道改称为中道,在天山北麓新辟一道,就是新北道。新北道从敦煌出发,经哈密、巴里坤、北庭(现吉木萨尔),沿伊犁 ...

两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入我国版图,从此以后西域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西去东来的使者商人伴随驼铃奔忙于西域各古道。

198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8版《丝路今昔》绘制的一张丝路图,只绘制了南北两条大道,而对丝绸之路北道的分支,我们称“新北道”未加绘制。东汉后,丝绸之路分成三道,原汉代的北道改称为中道,在天山北麓新辟一道,就是新北道。新北道从敦煌出发,经哈密、巴里坤、北庭(现吉木萨尔),沿伊犁河谷、楚河流域西行,到达东罗马帝国等地。到了唐代,在原先三道的基础上又出现的许多支线。如唐朝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刘敬同北讨“铁勒”走沙漠经居延海到达西域的古道,此道还在新北道以北。

在“商胡客贩,日奔塞下”的大道上,往来的有商队、朝圣者、僧侣、使节、工匠、奴隶、学者、流浪汉、冒险家,他们行程、运送各种货物所经过的这几条大道,在19世纪末被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首次命名为“丝绸之路”。骆驼便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一、丝路驼道的地理位置

北庭是丝路驼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是货物云集处,又是客商歇脚站。特别是在唐代,经济繁荣,盛况空前,后虽多有战争,但贸易往来始终不断。从北庭向东经七角井过星星峡入甘肃玉门关至武威,全程3570华里,星星峡以西为沙漠盆地,以东荒漠地势缓慢降低。进入河西走廊。南北均为大山,海拔1500米左右,驼道穿地槽而过。这段路程除有五段无水戈壁外,均生长荒漠植物达十五种之多。驼运歇脚站都有井和泉,多数有开窝铺的住户。水含有不同的矿化物,喝起来咸苦但可供人畜饮用。驼道大段处为新蒙甘干旱沙漠性气候。

二、骆驼为什么走此道

骆驼古称囊驼。《史记.匈奴列传》:“其奇畜则囊驼”,亦称“囊驼”。《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多囊驼”。西汉设张掖郡前,政府已将骆驼用于中原交通这条大道上。

在我国北方内地,骆驼的驯化使役要比马晚。《逸周书》记载:大夏,莎车等地以骆驼、(野马)、(骡)输向内地。随着沧海桑田,绿洲沙漠的变化,骆驼越来越适应北方荒漠环境的生活,逐渐繁殖下来。唐朝以前往来内地的骆驼主要是西域各地的。《唐书.黠戛斯使》记:“阿热牙至回鹘牙所,囊驼四十日行”,说明在唐代不仅用骆驼大量运输,而且还有固定的站口,并以驼行站衡量道里。



骆驼生性耐粗。由于它的口腔结构和消化机能的特殊,对食物不苛求,远胜其他家畜。骆驼耐饥饿的能力也很强,虽几天缺草缺料,仍可照常使役。即使五日喝不到水,也不致有生命危险,在夏季中午的高温下(47℃~48℃)还是照常生活。骆驼的耐寒性也很好。即使在酷寒的冬季,气温下降到零下45℃~50℃,它也能适应。骆驼又喜干厌湿,性嗜盐,喜食盐碱植物,适于沙漠环境。骆驼安静,代谢水平较低,在沙漠中驮重100公斤,所耗热能只等于马的三分之一。它是一种团体动物,适合在沙漠行走。它的嗅觉特别灵敏,对一、二十里外的盐池和碱滩,只要顺风它也能嗅到气味,长途奔跑就食。因此,骆驼往往把迷路的客人带到有人烟的地方。此外,骆驼在运输道路上因小病或乏弱,仍可坚持到站,很少把垛子放在半道上。故骆驼有“忠实的沙漠之舟”的美称。

从长安到北庭8千余里的古道上,大部分是沙漠或浅滩。尤其是星星峡以东的河西走廊,干旱少水,道路难行。要完成运输和行程,只有借助骆驼走此道。

三、丝绸古道驼运类型和歇脚站

驼运分为三种类型:

(一)全运输。骆驼运送商品,客人要求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就必须是骆驼体壮、料多、及时赶站。一旦到达,要给骆驼一个很长时间的饲养恢复阶段才能再次使役。

(二)半运输。只驮运部分货物,不带客商,不带料,哪里乏哪里歇,哪里草好,就在哪里放牧。这样运价低廉,消耗较轻,适合那些无钱的穷苦人。

(三)游牧待役。骆驼在完成一次繁重使役后,选择时机,游牧回家,不驮运,赶草场,等到家时,骆驼膘肥体壮,再行运输。

从北庭到甘肃武威,骆驼以平均每天60华里的速度,须经54站,加中途劳站(休息准备),需60天到达。若中途行走,歇站70次,需80天,如果慢行,则三个月才能到武威。



骆驼的行走不固定在一条道上。为了选择水草,可分队行走,但一般到站是一致的。全程除五处无水戈壁,随歇于半滩外,离开了固定站就无水可饮。客商饮水主要靠骆驼驮的皮囊里的水。驼道多数站住有人家开窝铺(店)。他们有客接客,无客放牧,捞盐搞副业。店钱以付给一定的口粮为主,省得他们去远地购买粮食。有些驮运重要商品和危险品的商队,为避关卡和贼盗。摘除驼铃,绕道偷行。古驼道行走的驼户、客商没有指南针,白天看路标,夜间看星星,以免迷失方向。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在半道上因疾病、缺水、缺粮或迷朱方向将白骨抛在路野。

丝路新北道兴旺于清康熙、同治年间,南道因沙漠和城镇人口迁徙等原因,一时变得萧条。北道沿途水草丰美,便于骆驼的饲养。内地与新疆的物资交流往往走新北道。与此同时,内地的人口大量自动迁移新疆,都依赖于骆驼运输,有钱的骑驼,无钱的跟随,长途跋涉,艰难困苦。驼道之艰辛,清代有名的史学家张澍曾写过《囊驼曲》:“西香异畜说囊驼,不读班书费揣摹。怪状奇形君莫笑,麒麟哪肯把人驮”。丝路驼道从古至今历史悠久,骆驼载运延续到民国三十年代,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汽车、火车取代了驼运,北庭到嘉峪关的这条驼道,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北庭故城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