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一个王朝思想的痕迹

摘要: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06期作者:刘庆柱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兀自挺立。曾经堪与罗马媲美的长安城,似乎都已灰飞烟灭。但是当我们在都城遗址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科研成 ...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刘庆柱 

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兀自挺立。曾经堪与罗马媲美的长安城,似乎都已灰飞烟灭。但是当我们在都城遗址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科研成果前,却可以从一张都城遗址考古的平面图上,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思想的痕迹。看到它如何影响了一个民族。
复原的汉长安城
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也是最早的一个都城城址。两千多年过去,汉长安城的城墙依然挺立在西安城北,而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历史文献《关中盛迹图志》和考古挖掘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都城是国家的缩影,从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可以看到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思想。而由汉长安城形成的都城形制,对中国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明清。制图/CNG影视中心

从攻为守谋发展 定都长安

公元前201年,当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庆贺自己打下天下时,一位叫娄敬的边防兵却请求晋见,细说长安之利,力劝刘邦将都城迁往关中,以占据秦的险固之地。娄敬的主张得到了张良的支持。他们认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关中又是“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刘邦一听,当天就起驾入关,由此开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的历史。

作为一个新的王朝,在取得辉煌军事成功之后,将定都作为新的统治的开始,从“攻”变为“守”,都城所在地防御功能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十分重要。将长安作为西汉王朝的都城,正是考虑到关中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地理形势。而且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西汉王朝继秦而立,从秦代开创的疆土看,东、南已经面临大海,北去是茫茫草原,西部则广阔无垠,定都关中将为开发西部奠定基础。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西汉一代的对外开发在西域和西南投入的力量最大。因此将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设置在长安是一项正确的选择。

然而此时的咸阳秦宫已被项羽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只有渭河以南的离宫尚存。天下初定,民不聊生,刘邦无力营建新皇宫,只能住进经过略微修整后更名为长乐宫的秦兴乐宫。此后他东征西战,四处平定叛乱。而丞相萧何则日夜兼程地在长安城修筑皇宫未央宫。到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的十月,刘邦才住进未央宫。

刘邦在前殿摆设酒席为父亲敬酒祝寿。他捧着玉制酒杯说道:“当初您时常认为我无能,不能经营产业,比不上老二。现在你看我的产业和成就,比起二弟来,谁的多呢?”刘邦为自己的功成名就而得意,可惜,这句话说完不到三年,他就因箭伤不愈去世了。虽然尊贵为皇帝,可当时他所拥有的都城,尚不能称为真正的都城,因为连城墙都没有。汉惠帝即位后,才完成都城城墙的营筑。汉武帝时期对长安城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兴筑了国家园林上林苑,穿漕渠,开昆明池,营建后妃宫殿,并且嫌未央宫过小,在城外新建建章宫。当初萧何兴建未央宫时,曾想极尽奢华,以使后世无以复加,孰料汉武帝建章宫豪华的程度“度比未央”。

汉长安城的建设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顶峰,这座屹立于渭河南岸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都城,后来虽也几经战火摧残,但终究存在、使用了近800年,直到隋文帝杨坚弃而不用,另选新址,才真正彻底地失去了它作为都城的生命力。1956年,当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来到西安进行都城遗址调查时,地面上所有的建筑都荡然无存了,惟有两千多年前的夯土城墙,还矗立依然,顽强地证明着一个王朝的存在。 


大朝正殿位居最高 君临天下 

汉长安城在西安市西北郊,从古城的北门出去不远就是。在大片的田野之间,如果细心找寻,可以发现汉长安城遗留下的星点痕迹:未央宫前殿的台基,建章宫的楼阙基址,残存的夯土城墙,还有就是“未央区”、“未央宫乡”、“天禄阁小学”之类还能使人联想起历史的名称。 
考古工作就是在看似一片了无踪迹的大地上发现历史。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逐渐勘察出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从长安城的选址上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之宫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别的因素。比如安全问题。 
从安全方面想,地形、地势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事中尤为重要,有了制高点几乎就有了制胜的基础。从心理因素上说,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都城、宫城、宫城中的大朝正殿,层层递增,最后是王朝的政治中心——大朝正殿达到全城的最高点,正好与统治者“君临天下”相呼相应。 

大殿在上宗庙在下 国家性质起变化

有人问,挖掘一个都城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发现当时城市的规划布局吗?确实如此,我想得到的就是这么一张城市平面图。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看到它与之前的王朝有何不同,看到对它之后的王朝又有何影响。
一座都城的核心是什么?皇宫。皇宫的核心应该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前殿即大朝正殿。前殿遗址就在今天西安的未央宫乡,远远望去,视野里能看到就是一片比四周田野高出许多的黄土台地。春天踏青,秋日登高时节,当地人都爱来这里放风筝、休闲。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真实面目?

现存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地势南低北高,最北端比现在的地面竟高出15米。经勘探还发现,前殿就建筑在原生土的丘陵上,只在四周和表面进行了加工夯筑,然后再在上面构筑殿堂。这正印证了《水经注·渭水》的记载:萧何修建前殿“斩龙首山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刘邦的丞相萧何选择龙首山丘陵作为前殿台基,一方面是为了使前殿建筑显得更为高大、宏伟,从而体现皇帝的“重威”,另一方面,如此施工法,也是为了节省财力和人力,这在西汉初年刚刚结束多年战争的情况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从前殿到南宫门甚至南城门,都没有任何建筑。可见未央宫里其他的宫殿建筑都在它的两侧或后部。这种布局对后代宫城正殿位置的安排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汉到明清,宫城中的正殿一般都在东西居中的位置,其南也与宫城正门相对,从宫门到正殿之间或者没有建筑,或者只设置了几重门而已。从未央宫前殿基址的调查更证实了这样的理论:所有皇帝的大朝正殿都要居高、居中、居前。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体现了一种思想。前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居中和居高,还体现在它坐北朝南。而它的南面除了在长安城外的宗庙礼制建筑,别无他物。于是宗庙位置的设置就显得格外奇特。先秦时期,大殿和宗庙是处于并列关系的,而且都置于王宫里。到汉朝,二者却已有主次之分了。大殿在上(北),宗庙在下,而且呈现以大朝正殿为中心的“左祖右社”分布。宗庙的地位从与大殿并列到呈上下之分,意味深长。
宗庙代表着血缘统治、血缘政治;宫殿代表王权政治、地缘政治。血缘政治和地缘政治由原来的并列摆放,转变到以地缘政治——宫殿为主,血缘政治——宗庙为辅,说明了国家政治统治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国家属于王国制。夏商周时期,宫殿与宗庙礼制建筑并列的摆法,说明血缘政治占了很大的比重。王国要封王建邦,王号、国郡不是封给异姓或亲戚,而是封给兄弟。这就是血缘政治的表现。当然此时的血缘与原始社会的血缘不完全一致,是利用多个集团进行统治,这就是地缘和血缘的结合。而到汉朝以后,很显然,地缘政治在加强,血缘政治被削弱了。表现在建筑布局上就是大朝正殿为主,宗庙为辅的平面形制,这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封建帝国特点。从先秦到西汉,国家政治制度有了重大变化。
未央宫长乐宫 一城多宫为外戚
前殿的后面经过勘探发现也是一个宫殿,根据史书记载,应该是椒房殿,也就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古代文献中,往往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椒房是用花椒和泥涂壁,以使屋内呈现暖色调,并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来。椒房殿是皇宫中必须配置的宫殿。西汉初年,曾经作为皇宫使用的长乐宫也设置有椒房殿。
有意思的是,长安城还设置了许多皇后、妃子的宫城:长乐宫是皇太后居住的,而北宫、桂宫、明光宫是安置妃子的。这种一城多宫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宫城和亚宫城。隋唐长安城只有一个宫城,清朝也只有一个宫城。而西汉为什么要单独为后妃立宫城呢?
这种布局与政治斗争有关,与汉朝实行二元政治有关。何谓二元政治?就是皇帝政府集团代表一元,外戚势力代表一元。二元政治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汉王朝。

检视西汉的历史会发现,统治者在依靠谁来帮助自己的问题上曾经很是困惑。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是不按亲属关系来任用文武大臣。刘邦曾经大肆分封自己同姓亲属为王,想以他们为依靠。然而景帝当政时弊端即显:各地方王权的势力越来越大,只得实行削藩政策,将一个王侯的领土再拆分为几个,以削落其势力。不料这却授人以口实,吴王刘濞和其他几个兄弟乘机造反,导致七国之乱。
兄弟不能用,怕同姓篡权。用母系亲属就得依靠太后,而太后的身后是一连串的娘家人,是外戚。
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后成了皇太后,搬回长乐宫居住。惠帝每天都要向吕后汇报朝事。《汉书·叔孙通传》记载,惠帝为了方便东去朝见居住在长乐宫的吕后,还特意在两宫之间的武库南边修了一条东西向的复道。因为原来有一条南北向的专门通往高帝庙的道路。惠帝死后,吕后正式总揽大权,亲自到朝廷代理皇帝决事,吕氏家族一时权倾朝野。这就是外戚当政二元政治的表现。吕后之后,外戚政治仍然盛行。汉武帝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仅仅因为建议皇上在决定大政方针时不要报告窦太后就获罪被投入监狱。到汉元帝的王皇后时代,从她成为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娘家共有十人封侯,五人为司马。朝廷外戚,没有比这更隆盛的了。而王皇后恰是王莽的姑姑,西汉末年王莽的篡权即与她位及君王密切相关。
汉朝政治这种利用外戚的特点就这样被考古所揭示,西汉王朝的二元政治是如此形象地体现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以及其他后妃宫城位置的关系上。
东市西市 最早的工商一体化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安城的北部建有市场,而且说长安有九市。然而钻探完后只发现两个市场,为此还引起了一场争论。在我看来,古人所说的“九市”是言其多,这里的“九”不具有实际意义。
汉代各类城址发现不少,但对其中的“市场”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的不多。汉画像砖中保留了一些有关市场的图像资料,但都不属于都城等级。因此在市场规模、布局形制上也应不同。东市与西市之间有国家管理市场的市楼,每个市中心还设有“市署”之类的建筑。两市内各有两条平行的贯通全市的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在市中形成井字状道路网。这种市场布局形制后来被唐长安城所继承,甚至连市场名称都沿袭下来,并影响到仿唐长安城的日本古代平城京。由此可见,汉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在中国乃至东亚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影响力。
东市的面积几乎比西市大一倍,出现这种情况与两市的性质有关。东市以商业活动为主,商业发达,商品种类五花八门,因此还造就了不少京师有名的大商人。如“东市贾万”、“长安宿豪”。
按理说一个市应该就可以满足当时长安城的消费需要。那么再建西市目的何在?通过挖掘,秘密揭开了:西市之内竟然有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制作陶俑和砖瓦的、铸币的、冶铁的、做铜器车马饰的,多达几十座。其中许多还直属中央管辖,而东市一个也没有,这又是何故?
从平面图上看,西市偏居于长安城西北角,环境相对封闭,便于官府对重要手工业的管理与控制。而东市东靠长安城中主要居民区,西邻西市的手工业作坊区,这些都方便于商业活动。
一个以手工业为中心,一个以商业为中心。这边生产,那边销售。所谓前市后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手工业和商业相结合的市场,这就是为什么东市和西市相邻的原因所在。工和商连在一起,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工商业模式,是封建社会初期城市市场的特点。后来的商业市场就有所不同,比如唐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是为商业活动设置的。汉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可以说是经过考古挖掘的工商业一体化的第一个遗址。
汉长安城面积36平方公里,而两市场面积仅有0.73平方公里,这么小的比例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国有城无市。这与罗马有很大区别。罗马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位居城市中心。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早期更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直到民国都不高,否则徽商为什么要买官做?在人们观念中,能荣宗耀祖的首先是书香门第,然后才是官宦之家,从没有说经商光荣。从汉长安城对市场的布局、建设,不是很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商业在中国的地位么。一个王朝是怎样影响一个民族的,从这么一张都城平面图中,我们就能明了。
复原的汉长安城
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也是最早的一个都城城址。两千多年过去,汉长安城的城墙依然挺立在西安城北,而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历史文献《关中盛迹图志》和考古挖掘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都城是国家的缩影,从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可以看到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思想。而由汉长安城形成的都城形制,对中国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明清。 制图/CNG影视中心

未央宫大朝正殿遗址
在今天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马家寨村与大刘寨村之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未央宫的大朝正殿(前殿),图中为其北部建筑遗址。丞相萧何修建前殿时是“斩龙首山而营之”,而龙首山在秦朝时已有章台等建筑,这次挖掘证实在前殿遗址西汉早期地层之下还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出土了与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相同的瓦当、板瓦、筒瓦等遗物。而前殿台基西南部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可见这块土地的历史渊源。
未央宫椒房殿遗址是目前惟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国古代皇后宫殿遗址。在古代文献中,往往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而皇后居住处,则以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使屋内呈暖色也有清香味。当然也取其“椒聊之实,蕃衍盈生”之意。因此椒房殿是后宫的首殿,从考古挖掘遗址上测得,其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仅330米,与前殿一样为“前朝后寝”的布局。

未央宫少府遗址
少府是汉代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帝室财政和皇帝供养,收取全国的山海池泽之税。图为少府北部宫殿西侧房屋遗址,屋子东西长11.35米,南北宽8.25米。室内铺着地板,地板早已朽毁,但是地板以下构筑的铺着素面方砖的基槽以及厚约35厘米的垫石还都存在。从这座房屋的规模以及考究的建筑上推测,这间房屋很可能是这座建筑主人的生活起居之处。

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
桂宫排水渠遗迹
长安城的给排水工程已形成系统:生活用水采取开渠引水、挖池蓄水、导渠输水,提高地下水位然后凿井滤水等方式;而排泄污水、雨水则依靠路沟即街道两边的排水沟,这种路沟有的与城内大型排水渠道相连,有的与城外的城壕相通,而城壕的水则汇流到渭河。排水渠道有明渠也有暗渠,图中就是作为后妃使用的宫城桂宫的地下暗渠。 摄影/刘振东

大殿在上(北),宗庙在下,“左祖右社”。宗庙的地位从与大殿并列到呈上下之分, 意味深长。
礼制建筑复原图
礼制建筑是汉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西汉初期有少量修建于都城内,其余多数都在南郊,有“在国之阳”的意思。图为明堂(辟雍)的复原图,明堂、辟雍二者实际上是一组建筑的两个名称,明堂强调其主体建筑部分,一个夯筑的方台,呈“亚”字形,上圆下方,有明天地之意;辟雍侧重说明建筑群外围的圜水沟(参见复原的汉长安城图),取“如璧之圆、雍之以水”的意思。明堂、辟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明堂是宣教之处,辟雍是明教化之所。二者功能其实相通。后来明堂周围种有槐树,秀才、士子们常聚于此交流卖书,久而久之便有了书市,即槐市。 制图/CNG影视中心

长乐宫的地下建筑
“人主居未央,长乐奉母后”。长乐宫从惠帝始就成为太后的居所。长乐宫在未央宫的东边,所以又有东宫之称。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长乐宫便在政治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在对长乐宫进行发掘时发现,其宫殿很多,一些建筑下还有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和通道,这些地下建筑在椒房殿、桂宫也就是后妃的宫殿中均有发现,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至今仍没有答案。图中就是工作人员走在长乐宫的半地下建筑里。

作者:刘庆柱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