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函谷关:千年雄关风云际会(上)

摘要: 函谷关下,李冰柯(左一)、程丽(左二)向记者介绍函谷关的前世今生□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赵奔宇/图 函谷关西靠衡岭、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始建于西周,位于 ...

函谷关下,李冰柯(左一)、程丽(左二)向记者介绍函谷关的前世今生

□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赵奔宇/图

函谷关西靠衡岭、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始建于西周,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的坡头乡王垛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通行的要冲、咽喉之地。2000多年前,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函谷关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它以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载入史册,以名关、名人、名著的“三名”风采神韵饮誉天下。

A

古今函谷有三关

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其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名扬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程丽向记者引经据典,对函谷关的建关时间进行了考证。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据清乾隆十二年《灵宝县志·沿革》载:“灵宝在夏商为豫州也,周为殷内,置函谷关……”同书《统辖》:“虞夏为豫州,为侯服,商为桃林。周克殷归,放牛于此,置关于函谷。”《左传载》:“春秋时,晋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68年)使詹嘉处暇守桃林塞,控秦不得出。”今人荆三林先生在《考古通论》中说:“关塞起源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这些记载均说明函谷关始建于西周。

“历史上的函谷关共有三处,为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古函谷关即周时所设立的关隘,也就是现在一般通称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所建。魏函谷关为三国时曹操所开辟。古函谷关和魏函谷关,都位于灵宝市北弘农涧河入黄河口处。汉函谷关设在现今新安县城东门外,此为政治声誉的特殊需要而设,在军事方面从未发挥过什么作用。”程丽说。

B

得函谷关者得天下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的北坡头乡王垛村的古函谷关前。记者在此看到周围地形极为险峻,东临弘农涧,河宽流急;南依秦岭,巍峨挺拔;西靠衡岭,延绵透逸;北濒黄河,浊浪滚滚。其道路狭窄,谷深漫长,两壁陡峭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谁得到了函谷关,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据众多史料记载,函谷关在周时,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灵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小龙向记者介绍。

为什么古函谷关又被称为秦函谷关呢?“周都城东迁洛阳,而秦国自西向东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在秦穆公时秦已据有关中之地,函谷关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秦国的所属,并成为秦之门户。到秦宪公时期,秦国的势力更加强大,老子看好秦国的发展趋势而西行,到了函谷关时老子认为就是到了秦之土地,于是停下来著写了《道德经》。进入七国的纷乱争战时期,秦国因据有函谷关天险,雄视天下,因此函谷关的地理优势为秦的统一天下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古函谷关为秦函谷关。”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焕良说。

C

桃林塞是函谷关的前身

“在历代军事、历史以及地理等史料中都以‘险固’来描述函谷关。‘险固’可做‘历代兵家争相固守的险地’来理解。”立在关前,程丽说道。关于函谷关的起源,程丽列举了众多的史料。

《考古通论》中记载关塞的险要最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形成,周时称桃林塞,武王伐殷归来,为示天下弗服,将战马放归于华山,牧牛于桃林之地。这段历史在《尚书·周书·武成》也有明确记载。

清光绪《灵宝县志》里的一段记载作为补充:“虞夏属豫州,为侯服,周克殷归,放牛于此,置关于函谷,设令以守。既而封虢仲于虢,号西虢,虢公败戎于桑田。周东迁以后,晋灭虢,尽得关东地,因而使詹嘉处暇守桃林之塞备秦;三家分晋,乃复属韩;后属秦,置吏严守。迄秦并天下,霸诸侯,地属三川郡。”编纂《长安志》的元代方志学家骆天骧记载:“虢之阌乡矣,县东南十里有桃源,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函谷间皆扼束河、山,故云塞尔。”《太平寰宇记》载:自灵宝以西至潼关,皆桃林地。

“从这几段史料所载,可依稀辨清关塞的起源。”程丽分析说,“具体可考的应该是周时,函谷关往西至潼关一带,十里桃源满地,桃林遍野。所以这方灵山秀水古称桃林。周武王伐商以后,在此地设关,因置于函谷之中,函谷关自此开始成为历代军事之重要关隘。”

《长安志》中载:“函谷间皆扼束河、山,故云塞尔。”这段描述应该可以证实桃林塞就是函谷关的前身。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描述:“自函谷关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这应该是对函谷之间桃林遍野,枝繁叶茂的描述。函谷关即设在桃林塞入口处,而这就更增加了函谷关的神秘和险要。

D

函谷关城气势壮观

如今的函谷关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冲刷,但函谷险要的地势依然可见。函谷关文化中心主任王赞芳和工作人员李冰柯带领记者一行来到函谷关关城前,只见关城高大巍峨,气势壮观。记者登上陡峭的楼梯,想象古代的将士正是通过这里到达关楼的顶端,观察敌情的。记者到达关楼的最顶端,放眼望去崇山峻岭,绵延不断,背后是深险如函的崤函古道,道路两旁是参天大树。王赞方指着在参天大树中只露半边的一处建筑说:“那就是真正的崤函古道的入口。”

王赞方介绍,函谷关因战争而建,又因战争而毁,屡建屡毁,函谷关为秦汉建筑,原关楼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因两主楼顶端各饰一只丹凤鸟,俗称丹凤楼。

《太平寰宇记》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太平寰宇记》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从这部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函谷关始建于周朝,关城位置北面濒河,南面依山。环绕关城一周为五里余四十步。《春秋·谷梁传》记载古代三百步为一里,一里为1800尺。考虑到函谷关建于周,《太平寰余记》成书于宋时,古代不同时期尺度有所变化。战国时一尺为23.1厘米,宋时一尺为30.9厘米,城高二丈,按战国时尺论,两丈约为4.62米,按宋时尺论,两丈约为6.18米。

“《读史方舆纪要》是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该记载详细描述了函谷关古时地势险要,壁高林密,易守难攻;春秋时期,晋拥崤函以扼制秦国,后秦国得到函谷关,六国相继被秦所灭。”程丽说。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