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函谷关:千年雄关风云际会(下)

摘要: 记者(右)在函关古道采访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赵奔宇/图 E 罕见的战国时期遗址 “此关楼虽为后建,但目前仍保留有两处战国时期的遗址,这座箭库遗址是当时守城兵士的武器库,距今已2000多年。”下来关楼,在一处建筑 ...

记者(右)在函关古道采访

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赵奔宇/图

E

罕见的战国时期遗址

“此关楼虽为后建,但目前仍保留有两处战国时期的遗址,这座箭库遗址是当时守城兵士的武器库,距今已2000多年。”下来关楼,在一处建筑前,函谷关文化中心主任王赞芳告诉记者,“1986年发现,后经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并加以保护。该建筑为竖井式,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三十枚为一束,共十万枚,现均已铁透斑斑。”

不远处是古城墙遗址。“这是1987年发现并加以保护下来的。城墙用糯米汁混合后夯成,高两丈。城墙分别由平、圆、竖三种夯筑而成。据勘测,东城墙长1500多米,南城墙长200多米,西城墙长1300米,北面的500米面临深沟,巍巍城墙形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屏障。”函谷关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李冰柯说。

关于函谷关城的诗词有不少,唐太宗李世民《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洛阳、长安)。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唐朝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唐朝岑参《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行军在函谷,两度闻莺啼……夜眠驿楼月,晓发关城鸡”;唐朝刘禹锡《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唐朝皮日休《函谷关》:“破落古关城,犹能扼帝京”;清朝杨浩《函谷紫气》:“雄关便是芙蓉城……函谷尤深尹喜情……”

F

茫茫桃林扬天下

历代《灵宝县志》和《阌乡县志》记载:《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围三百里。桃林牧竖自潼关以东直至县西二十里之稠桑镇均为古桃林塞。周武王放牛于此,故桃林牧竖亦列八景之一。《左传》载:“春秋时,晋文公十三年使詹嘉处瑕(地名今阳平镇阌乡村东北),守桃林塞,控秦不得出。”《重修函谷关记》记载:“古称函谷关,尚已自周召分陕,关属之陕以西,惟秦据之,号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四塞独斯关,有建瓶之势,所谓天下河山,秦得百二者也。”

“灵宝殷称桃林,周为桃林塞,设关置令以守。秦属三川郡,在函谷关置桃林县,为灵宝有县名之始。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迁函谷关于新安,在故关地置弘农郡(以弘农涧河取名)。统辖卢氏、宜、洛等十一县。”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焕良说。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桃林县,迁治北14里至弘农涧河入黄河口之东侧,此即灵宝老县城建城之始。自此之后,该处逐渐成为东西交通枢纽,近水陆码头亦为商贾云集之地。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玄宗李隆基在函谷关尹喜故宅获“灵符”,遂将桃林县改名灵宝县。

《辞海》载:桃林,古地区名。又名桃林塞,桃原。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多处史料记载证明了桃林与函谷的关系,也记述了函谷关的历代分属:函谷即为桃林之地间东西之山间深谷,西周武王伐商之后在函谷东入口设关,名为函谷关,并制令防守,也因处桃林之地,故而武王伐商之前函谷曾被称桃林塞。”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程丽说,“函谷关设关初期属虢国,在晋国假虞灭虢以后,晋国的詹嘉曾奉命守在此地以防秦国。后三家分晋,函谷关曾先后被魏、韩占领。之后秦战败韩国夺取函谷关,自此形成秦据函谷关以防关东六国的历史局面。”

G

崤函之固吞八荒

“从函谷关到潼关,依据天险黄河使其战略地位显赫。黄河从西而来,碰到华山和秦陵的壁立千仞,经过反复冲刷,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通路——函关古道。这条通道从河南灵宝到陕西潼关140里,蜿蜒在山间,深险如函,因此也称为函谷。这条函谷的东头,叫作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程丽掏出随身携带的地图,向记者解说,“先秦时期,从长安和咸阳以东,八百里秦川守无险,攻无据。函谷东头的函谷关向东防守,因此堡垒坚固如铁,西头的潼关,当时还只是进攻出发时的一个据点,两关都是为军事据守而筑,因此如今加强函谷关与潼关的区域资源整合,可以向旅游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军事要塞。”

贾谊《过秦论》中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之说。对此,程丽解释说:“‘崤函之固’比喻地势十分险要,同时也是古时定语后置结构的词语,意为孝公固守崤函之险固地势。崤是崤山,函是函谷关。《辞海》载:‘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这里的‘崤函’是崤山与函谷关的并称。这说明当时函谷关已经很重要了。”

《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程丽进一步解释说,关中秦地有山河险要和与中原远隔千里的优势地形,诸侯有持戟的武士百万,而秦占地利优势便等于拥有百万持戟武士的二倍。同时古代通指函谷关以西至潼关120里的秦国领地,称为“百二山河”,又叫“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秦国就是凭借此天险而立国,因此“百二雄关”常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地区的地势险要。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有天险可凭借的“百二山河”(秦国领地),兴起许多劳民伤财的战争祸事。于是,元曲家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里有“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的词句。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载:“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隗嚣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七月,隗嚣建立割据势力,后归顺光武帝,任西州大将军。之后击败赤眉军于乌氏、泾阳间而有功于东汉,所以光武帝多次派使臣,劝隗嚣入朝为官,许诺他显贵爵位。隗嚣以为天下成败还是未知数,不想一心一意归顺光武帝,多次表达辞让之意。隗嚣的将领王元就劝说隗嚣:“现在南方有公孙述,北面有刘文伯,长江、五湖、沿海和泰山等地,称王称公的还有十几个,假如放弃侯王的基业,寄身于危国,不是好计策。现在天水完整富裕,兵马最为强盛,向北攻取西河、上郡,向东攻取三辅,按照过去秦国的疆界,外有华山之险,内有黄河天堑。王元请求用少数兵力为您到东边扼守险要函谷关,占据关隘自守,以等待四方的事态变化,即使帝业的计划不能实现,退一步也足以称霸一方。”

H

搭上申遗快车

2008年5月14日,国际古迹理事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巡视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郭旃等在洛阳召开的评议会上,认为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关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列入推荐名单。

“三门峡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程丽说,“一是组织三门峡市文物专业人员沿着灵宝境内的丝绸之路展开调查,历时15天,拍摄制作了申遗电视专题片《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函谷关》。二是邀请省市文物专家学者对函谷关及函关古道进行拉网式调查,并通过钻探发掘,发现了大量历史遗迹遗物,撰写了《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文物钻探调查报告》。”

“国有史,邑有志”,历史典故和地方史志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前人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保护和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是后人的责任和义务。函谷关城扼守长安、洛阳两京咽喉,历来是逐鹿中原或进取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它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战争与和平交替演变的中国历史,让这座雄关同时涵盖了哲学与战争的双重主题。不仅函谷关城在军事上十分重要,而且老子将他的杰作《道德经》留在这里,这里便永远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密不可分,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文物。历史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各个阶段活动的标本和缩影,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一种文化定位。”程丽说,“因此,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时,只有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保持其‘原汁原味’,防止低级庸俗化的开发,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文化生态平衡才不至于被破坏,旅游地才能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函谷关历经千余年作为中国军事建筑的典范留存至今,其建筑形式有其自身的物质属性和直观形象。函谷关建筑在保护性修葺中一方面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形象的完整,防止其原貌被破坏;另一方面搞好周围环境和事物与景观相互协调,以烘托、陪衬建筑文化景观。”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