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遗址

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专家手记|问道玉门关(2):蓬火·蓬灰

摘要: 作者: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作家  玉门博物馆中展出花海汉简,从文句看,可能当时战事来临,敦促戍卒要重视“蓬火”。当地现在还有同名的植物,就是水蓬,广泛生存于西北。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即此。蒿草也较常见。诗人如此作喻,可见蓬之普遍、平常。汉朝将士用蓬草作为报警点火之物,这是首次看到。颇感意外!前天晚上与朋友聊起“常识”问题,用蓬草作燃料在当 ...
作者: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作家

  玉门博物馆中展出花海汉简,从文句看,可能当时战事来临,敦促戍卒要重视“蓬火”。当地现在还有同名的植物,就是水蓬,广泛生存于西北。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即此。蒿草也较常见。诗人如此作喻,可见蓬之普遍、平常。汉朝将士用蓬草作为报警点火之物,这是首次看到。颇感意外!前天晚上与朋友聊起“常识”问题,用蓬草作燃料在当时也是常识,但若不是这古人随意一笔,谁也不敢贸然推测烽火台上还燃烧过这东东!

  蓬草干了后易燃,燃烧后可结成“蓬灰”,和面用。兰州牛肉面最初都用这种生物碱,现在仍以“蓬灰牛肉面”为珍贵。早年民间需求量大,便有人烧灰。我幼时见过正在风干、待烧的蓬草堆,但没亲历过烧灰过程。前些年,想起童年时代厨房案板下的灰盆,心血来潮,想约几位文友实践一次这种“游戏”。请教父亲,他说要在顺风处挖特別的“灶”,把握好火候才能烧出碱汁并结成蓬灰疙瘩。有难度,不好玩,便作罢。

  不知道汉朝士兵是否烧过蓬灰?蓬灰是不是他们的发明?小麦传入中国后,很长时期煮着吃,后来才碎成面粉,也才有可能用到碱。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撰《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中说:“小麦虽然在4000年前已传入中国,但起初种植并不广泛。当时人们像吃稻米一样食用小麦,称‘麦饭’,因颗粒坚硬,口味较差,也不便消化。传说在鲁班发明石磨后,麦由粒食变为‘面食’,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日渐扩大,进而推广到南方地区。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其标志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中国主粮仍为粟、麦、稻,但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根据这个说法,至迟应该在汉代以前就发明了蓬灰。

  想到这种早年常见的民间行为艺术现在已成稀罕,进入记忆,最终消失,不免惆怅!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玉门关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