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遗址

汉长城和亭障、列城、烽燧

摘要: 秦始皇万里长城规模已经很大了,而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共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汉长城首先还是为了防御匈奴。正当西汉初年,刘邦灭掉胡亥,以全部兵力消灭项羽的时候,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掉其父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霸了友 ...

 秦始皇万里长城规模已经很大了,而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共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汉长城首先还是为了防御匈奴。正当西汉初年,刘邦灭掉胡亥,以全部兵力消灭
项羽的时候,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掉其父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霸了友邻部落,不断南下占领了原来秦始皇时已有的土地,势力渐大。《史记·匈奴传》上记载:
  “冒顿大破东胡王,而虏其人民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非楼烦、白羊河南王……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冒顿乘此机会南侵,大举围攻马邑,甚至“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史记·匈奴列传》)。已经入侵到汉王朝的内部地区了。
  汉高祖刘邦,对冒顿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抗击。他亲自率兵三十二万“从晋阳连战,乘胜北逐,遂至平城”(《汉书·高帝纪》)。但是,由于西汉刚刚建立,政权正在巩固,不能拿出更多的兵力来远逐匈奴。因此曾一度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然而就在和亲的几十年中,贪得无厌的匈奴奴隶主贵族也没有停止过对汉王钥的骚扰,“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卯,虏人民财产甚多”(《史记·匈奴传》)。
  面对匈奴奴隶主这种掠扰,文帝、景帝时期即曾多次予以回击。如文帝后元六年就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苏意为将军、张武为将军,屯飞狐、句注、北地,坚守以备胡(《汉书·孝文帝本纪》),修缮了秦时所筑长城。从长安至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烽火台传送军情,加强了防务,有力的抗击了匈奴奴隶主的袭扰。之后,文、景二帝采纳了贾谊、晁错等人的意见,逐步平定了汉初分封诸王的叛乱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复辟活动,政权开始巩固下来。
  汉武帝是一个继秦始皇统一之后,把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下来的重要人物。他对掠夺成性的匈奴奴隶主,早有戒备并准备给以坚决的回击。在他继位的第七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就派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汉书·武帝纪》)。但是,到了元朔年间,匈奴不断入辽西、上谷、渔阳杀掠吏民,武帝命
卫青霍去病统兵大破匈奴。为了有效地阻止匈奴奴隶主的突然袭击,除了抗击之外,必须要加强经常的防御工事。修筑长城以抗匈奴,是秦始皇对即已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土地之后,首先是把秦始皇时所修长城加以修缮。《史记·匈奴传》上记载,元朔二年,“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案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是武帝初期的情况。 
  汉武帝不仅修缮秦城,而且新筑长城。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出秦皇长城之上。武帝主要建筑河西走廊的长城。
  《史记·大宛列传》:“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从元狩中开始从甘肃的永登(古令居)筑长城至酒泉。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史记·大宛列传》又记武帝元鼎六年令从骠侯赵破权破匈奴,“于是酒泉亭障至玉门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完成了张掖、敦煌两郡的建置。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从玉门以西,“列亭障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即告完成。“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见汉武帝时赵充国《屯田奏》)。 
  汉武帝更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建筑了许多亭障、列城,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的构成一个防御工程体系。即是在相隔一定的距离,择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以烽燧相连。《汉书·武帝纪》上载,“太初元年夏五月,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三年夏,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关于这些列城的位置,《汉书·地理志》五原郡稒阳县下注云。自“五原郡稒阳,北山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及西北得头曼城,及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这些列城远出于黄河河套以北燕然山脉(今蒙古境内)之下。一本唐代的地理书《括地志》上记载:“汉居延故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界之处),有遮虏障”。从《汉书·李广传》上有“出遮虏障,……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的记载,可知受降城也在今居延海以北很远的地方。 
  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话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交通干道,武帝时又开始了从敦煌、楼兰以西列城、烽燧的修筑。
  汉昭帝继武帝执行了抗击匈奴的路线,“元凤元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于是匈奴“即西北运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资治通鉴》)。昭帝还修筑了东段长城;发民屯垦,于“元风六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本玄菟城”(《汉书·昭帝纪》)。 
  汉宣布继武帝、昭帝以后继续筑城屯戍,使西域诸属国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派侍郎郑吉在渠犁筑城屯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郑吉为使都护西域骑都尉,设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以管理西城乌孙、大宛、康居、桃槐、疏勒、无雷等三十六属国,甘露元年乌孙内部争夺王位,乌就屠自立为昆弥,宣帝持下诏书“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遣长罗侯将三校屯赤谷(今苏联伊塞克湖岸边)”(《资治通鉴》)。这一事件在居延所发现一根汉简中正好得到证明。简上的文字如下: 
  皇帝陛下,车骑将军下诏书曰:乌孙小昆弥乌……(以下应是就屠……)以后西域属国发展为五十,“自驿长至将相王侯,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
  自是西汉长城、亭障、列城、烽燧西起大宛贰师城、赤谷城,经龟兹、乌耆、车师、居延,沿着燕然山、胪朐河达于黑龙江北岸。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防线。
  汉代的亭障、烽燧不仅沿着北方修筑,而且从首都长安到全国各重要地区都修筑了许多亭障、锋堠与之相连。如东汉初年即专门派杜茂、马成大量调用士卒,从西河(今山西离石)至渭桥(今陕西咸阳东)、河上(今陕西高陵)至安邑(今山西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今河北临漳),各处都修筑起堡垒、烽火台,十里一堠,构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对于汉王朝的巩固,对于西、北领土和中原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保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汉书·匈奴传》)。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了。
  这些汉代长城、亭障、烽堠、列城的遗址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河北、山西等省区随处都可见到。 
  屯田,是发展生产积极备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长城的修筑密切相关。自秦始皇筑长城,设郡,徙民实边,已经开创了这一制度。汉承秦制,西汉诸帝也都大力推行筑城、屯田、徙民实边的政策。特别是汉武和昭、宣时期,采纳了桑弘羊、晁错、赵充国等人的建议,进一步发展了始皇徙民实边的政策,大力开展屯田。在长城、亭障防守地带以及荒辟地区,以守防士卒和移民共同开垦田地,兴修水利,进行耕作备战。武帝征和中桑弘羊在屯田奏上说:“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臣以为可遣屯田卒,诣轮台以东,皆种五谷……益垦灌田,稍筑列城而西,……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侯,蓄茭草”。 
  晁诸更详细的分析了匈奴的扰掠特点,必须高筑城,深挖沟,加强防备,才能战而败之。晁错说:“胡人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陛下幸忧边患,遣将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务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即滚石)布渠答(铁蒺藜)……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日寡”。“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汉书·晁错传》。
  赵充国是武帝时几次远逐匈奴的大将,极力主张筑城备防,屯田以济费。在他所上的屯田奏上说:“便兵弩、饬斗具、燧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力者也。臣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力,外有守御之备。……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汉武帝两从其计,筑城设防和屯田的建议都采纳了。 
  昭帝进一步实现了桑弘羊的筑城、屯田政策。他即位的头半年“后元二年冬,匈奴入朔方,杀路吏民”,于是立郡“发军屯河西”(《汉书·昭帝纪》)。“始元二年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元凤元年……发人民屯殴脱”(均见《汉书·昭帝纪》)。 
  宣帝时期更发展了汉武以来的西域屯田,在西域诸属国的中部地区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设立了西域都护(都护府治乌垒城,遗址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以管理当时五十属国的行政事务和屯田工作,于是西域屯田便大力发展起来。
  除鄯善、车师、轮台、渠犁等主要地点外,在乌孙的赤谷城(今苏联境内的伊塞克湖边)也是重要的屯田地区。在设都护以前武帝时这里已设置过使者校尉领护,并已有了城障、烽燧和防守官吏了。在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一条简上证明了这一事实: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护鄯善以西校尉吉、付卫司马富昌、承庆、都尉寅重郎(见1959年中国科学院编《居延汉简甲编》释文第29页)。
  另外还有一条竹简上记载了派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屯田的事情。简上说:
  诣居延为田,谨遣故吏孝里大夫□□□。
  从以上的事实中,不难看出,筑城设防,屯田、移民实边,设郡置吏等是同时并行的发展生产和备战措施。下面的记载中,说明了四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城传》)。 
  由于西汉大力推行屯田的结果,西域诸属国逐渐发达起来,属国国王已受汉王朝正式加封,官秩和汉官一样。“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式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十七年赐汉大将军印绶。”(《汉书,西域传》)。
  汉以后的各个朝代,对西域属国的管理更为加强。在敦煌附近发现的木简中有一条记载:
  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闬阗王写下诏书到(见《流沙堕简补遗》第三、四简)。
  从这一木简上可看出,西域属国国王已成为晋朝的武官,他们守戍着这一地区的长城亭障、烽燧,行使行政管理的职务。 
  秦、汉屯田为抗击匈奴,巩固防务提供了物质条件,
曹操屯田,充实了曹魏的实力,为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以后各代除了军屯,还有民屯。屯田对全国各荒辟地区的开发、生产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追溯其源与万里长城的修筑是分不开的。 
  西汉(主要是武帝时期)所筑河西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有力地阻止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两千年前中国的丝织品即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而达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条“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远及两万多里。在汉王朝管辖地区就有一万里以上。当时分作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即鄯善,今若羌东北)、于阗(今和田)、莎车、疏勒(今喀什)、桃槐、贵山城(今苏联撒马尔罕)、贰师城(今苏联境内)而达大月氏(今苏联阿姆河流域中部)、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于条支(今伊拉克)、大秦(即罗马帝国,分地中海东部一带)。北路从敦煌经车师前王廷(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在疏勒(喀什)与南路相合。就在这条东起武威、居延(额济那),西至疏勒(喀什)以西中国境内的万里古路上,两千多年前汉代修筑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的遗址,至今巍然耸立。从这些遗址及古墓葬之中,曾发现了自西汉以来的许多木简、丝帛文书、印章和丝织品。 
  当时西方国家的毛织品、葡萄、瓜果等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万里长途输入到长安和东南郡县。在文化艺术上通过这条大道也得到了交流。这条大道上的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正是起到了保护这一条漫长的国际交通干道安全的作用。

                                                           (资料来源:《长城》 罗哲文 著)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玉门关遗址
关键词:

明铁佩古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