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塔

少陵原——名寺胜迹 星罗棋布

摘要:  樊川中的潏河,将少陵原和神禾原分开。  在樊川远望少陵原。 少陵原畔的杨虎城将军陵园。 少陵原西坡上的杜公祠。 护国兴教寺内的唐三藏塔(局部)。 华严寺双塔坐落在少陵原西畔。 文/记者 赵珍图/记者 尚洪涛   如果不是站在少陵原上,你很难想象这里究竟有多美。这种美不像高山飞瀑般雄浑,也不似小桥流水样婉约,而是温柔、广阔、厚重和绵长,让你在梦里还能反复琢磨。   它还有另外两个诗意的名字   夏至刚过,我们 ...

 樊川中的潏河,将少陵原和神禾原分开。

 在樊川远望少陵原。

少陵原畔的杨虎城将军陵园。




少陵原西坡上的杜公祠。

护国兴教寺内的唐三藏塔(局部)。

华严寺双塔坐落在少陵原西畔。
文/记者 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如果不是站在少陵原上,你很难想象这里究竟有多美。这种美不像高山飞瀑般雄浑,也不似小桥流水样婉约,而是温柔、广阔、厚重和绵长,让你在梦里还能反复琢磨。

  它还有另外两个诗意的名字

  夏至刚过,我们伴随着热烈的阳光,向长安而去,奔着心中惦记已久的少陵原。赏少陵原之美,绝不能偷懒,因为它的内容太过丰富。看,远处若隐若现的终南,就是我们的灯塔。

  少陵原,在西安市区以南、长安区稍偏东,东边有浐河,西边则是潏河。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狭小,西北部宽大,平面呈楔形。原面海拔在470到630米之间,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整个原面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上升,明显地分为三个台阶,各级之间以陡坎相接。少陵原原面开阔,却不是完全平坦如砥,原面高低起伏,洼地较多。少陵原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站在原上视野开阔,自古就是一处供人游览的好地方,单是好听的名字就有好几个。

  西安之原,从不缺少诗意的名号,龙首、白鹿、乐游……说到少陵原,还有另外两个优雅的称呼——鸿固原、凤栖原。有人说凤栖、鸿固是少陵的一部分,也有人说凤栖、鸿固是少陵原曾经的称谓,不论怎样,这两个充满诗意的名词,都和少陵原脱不开关系。在汉代,少陵原其实被称作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又因为传说古代曾有凤栖于此处,凤栖原之名也就因之而来。

  少陵、神禾之间,隔着樊川

  少陵原不仅名字诗意,它上面的胜迹也不少。来到少陵原,当然要把这些景点走一遍。我们列出一串名单:杨虎城将军陵园、杜公祠、牛头禅寺、华严寺、兴国寺、兴教寺……巧合的是,名单中所列,竟全部分布在少陵原的西坡上,从地图上看,宛若一颗颗被串起的珍珠。

  长安路、长安街,一直通到长安区。一个Y字路口,向东南转上樊川路,便在少陵原西坡脚下了,随着公路绵延的少陵原,看起来像是一堵高大敦实的土墙。此处的少陵原面,和樊川路的高差在60米左右。

  其实,在繁华的长安街上,就能看到东边高出的少陵原了,只是在高楼的掩映下,显现不出它的气魄。贴着少陵原西坡,沿着樊川路向东南而行。樊川路就在樊川和少陵原的相会处。樊川是古人的叫法,它由横穿其间的潏河冲积而成,把少陵原和神禾原从中分开,从此两原只能隔川相望。樊川的景色在唐代时相当秀美,稻蔬桃柳、烟水明媚,如今樊川仍是阡陌纵横、绿树成行,不过在接近城区的地方,高楼明显多了许多。

  樊川路两侧的楼房还没有逐渐隐去,一片静谧的小广场显了出来,门额上一排字:“杨虎城将军陵园”。这里是原边上一个半月形的小“山”窝,陵园依着坡势,分为三层,层层升高。烈士宋绮云夫妇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陵墓居于中间一道坡上;杨虎城将军及其夫人谢葆贞和次子拯中、幼女的寝陵在最高的坡地上。立于将军墓前,被苍松翠柏笼罩,远眺可见神禾原,脚下是平坦如砥的樊川,四周一派静谧,只有阵阵凉风,间或掠过。

  陵园上方,一片古朴的瓦房覆盖了更高的坡面,那里是牛头禅寺和杜公祠。顺着南边的小路蜿蜒而上,遇见牛头禅寺面南的朱红门。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寺院,曾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看着紧闭的大门,我们也不好打扰寺内僧人的清修,于是拾级而上,寻杜公祠而去了。

  杜公祠内正在做坡面保护,近期不对外开放,我们则随着杜公祠文管所工作人员孙波从侧门而入。园子不大,正中的享殿已经上锁。享殿背靠着裸露的黄土,看起来颇危险。孙波介绍,最早的杜公祠据说在唐代已有,为的是纪念在少陵原畔度过十载的杜甫,诗圣留恋这里的风华,故以“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野客”自称,流落外地时便自称“杜陵远客”。杜甫居住于此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春望》等,其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之后在明万历、清康熙年间先后经历了3三次重修,到了乾隆年间已破败荒废,后毁于大火,到了嘉庆九年(1804)又重修。

  原畔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从杜公祠下来,沿着樊川路继续向东南而行。不到两公里,路旁一个标识,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到了。爬上一道坡,看见一大一小两座古塔耸立半坡之上,在烈日之下,毫无遮拦。一千多年前,僧人杜顺在此创立华严宗,他的四传弟子澄观被授为“镇国大师”、“僧祖清凉国师”的称号,并主持当时全国佛教法事,可见在唐代,华严寺定是一所地位相当高的名寺。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坡面崩塌,寺内建筑几被全毁,仅存两座砖塔。如今,东边稍大些的是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

  站在华严塔下,正是烈日当头的午时,四周竟无树阴可躲,忽然一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沁人心脾,抬头仰望,原来是微风撩动了塔角悬挂的铜铃。

  华严寺居高临下,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望着眼前的樊川、眺望远处的神禾原、秦岭,突然明白,为何如此多的名寺、胜迹都要依傍少陵原。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厚厚的黄土,到处都是茁壮的庄稼,面前宛若一幅画卷,不论原上还是原下,富饶深厚的土地从南向北铺陈开去,巍峨秦岭擎在南边天地之间,撑起整幅图卷,大自然将苍劲的秦岭和厚重的黄土,调配得如此完美。

  下了华严寺,继续前行,寻找兴国寺的遗迹。兴国寺旧址在东、西杨万坡村之间,现在已是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建于唐代的兴国寺,曾是高僧玄奘的香火院。后来在沧桑历史的变迁中香火中断,如今,仅有一棵高大的古柏,见证着寺庙曾经的兴盛。

  离开兴国寺,少陵寻访之旅并没有结束,我们还要去一所名刹,护国兴教寺。唐代,佛教兴盛,长安之南的名寺众多,尤其以分布在樊川周围的八所寺庙最为著名,其中,少陵原畔有四所,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牛头禅寺、华严寺、兴国寺、兴教寺。这些古寺,全都选址少陵原畔,面对樊川、远眺神禾、秦岭。来到少陵原亲眼所见,才明白古人风雅、少陵原畔的美景,能有几人不流连忘返。

  兴教寺在少陵原畔偏南处,身后的原坡植被丰茂,面前的终南层峦叠嶂。兴教寺因唐玄奘而建,著名的兴教寺塔中藏着他的舍利。寺内还有其弟子窥基、圆测的舍利塔。因为兴教寺塔已成为“丝绸之路”申遗点,目前正在修缮,我们难以目睹它的全貌。

  沿着少陵原畔走了大半天,少陵原的美已深深印入脑海。而少陵原丰富的内涵,还远不止此。我们深知,若要走遍少陵原,恐怕要做好磨穿鞋底的准备。

  少陵原上人每小平先生告诉记者,当地人用“唐塔汉冢,朱大圈”的俗语来总结少陵原的特色。“唐塔”意即少陵原上多唐代的寺庙、古塔。“汉冢”则是指西汉许皇后少陵、汉宣帝刘询杜陵。这是两座如小山包一般的墓冢,在平坦开阔的少陵原上格外明显。一年前,也是一个炎热的晴天,我们在少陵原上的东伍村旁,看着杜陵和它旁边的少陵,缅怀这位来自民间的西汉皇帝,对爱情的坚守和无奈,作为一国之君,刘询却保不住自己的爱情,只能在死后和心爱的许平君葬在一处。杜陵的西侧,是朱元璋次子朱樉及其后人的墓葬群,足有十几座(见本报2009年6月4日15版《西安地理》《明秦藩王墓  西安的明十三陵》一文),就像围了一个大圈,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朱大圈”。

  一天的采访结束,要离开少陵原时,心底突然涌起了阵阵不舍之情。是啊,只有在这里,才可以纵情地让目光在大地的纹理间游移,感受清风穿林的舒畅,聆听古刹悠远地回响,体会川原默默无声的厚重力量。返回的路上,车窗外的樊川沃野里,刚收了小麦的土地里已种上了秋粮,川中的潏河卷着橙黄的河水向北奔腾,远处少陵原的脊梁如山。

  地理链接

  汉宣帝刘询在民间时,娶许平君为妻。后刘询继位为帝,立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而三朝元老霍光则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于是施计毒死许后。许皇后葬于少陵。汉宣帝畏于霍光权势,改立其女为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查明许后死因,废掉霍氏,并消除了霍氏集团的势力。汉宣帝死后葬在少陵旁之杜陵。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兴教寺塔
关键词:

兴教寺塔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