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墓,70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

摘要: 1938年,西北联大商准各级政府,也曾与张骞后裔协商并获同意,一起保护性发掘张骞墓。8月24日,已经发掘到墓冢东侧墓道东耳室,据当事人回忆说,已经隐隐约约能看见墓室铁链所系的悬挂状棺木。这时,散居墓周数村的千余村民胸戴“张氏后裔”红布佩条,扛着锄头、扁担,突拥至发掘现场,认为开挖祖先陵墓是大不敬,遂围住陵墓,强行阻挡。发掘被迫中止,后经双方协商,改墓室发掘为墓道增修,退出墓道并回填墓冢,树碑留念,纷争遂 ...

1938年,西北联大商准各级政府,也曾与张骞后裔协商并获同意,一起保护性发掘张骞墓。8月24日,已经发掘到墓冢东侧墓道东耳室,据当事人回忆说,已经隐隐约约能看见墓室铁链所系的悬挂状棺木。这时,散居墓周数村的千余村民胸戴“张氏后裔”红布佩条,扛着锄头、扁担,突拥至发掘现场,认为开挖祖先陵墓是大不敬,遂围住陵墓,强行阻挡。发掘被迫中止,后经双方协商,改墓室发掘为墓道增修,退出墓道并回填墓冢,树碑留念,纷争遂平息。

张骞墓碑刻

□郭松林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陕西省城固县人,卒后归葬故里饶家营村。张骞墓坐北朝南,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系1939年5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主立,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骞墓道碑记》,由该校教授、现代语言学家及方志学家黎锦熙书丹,约1300余字。碑阴刻班固《汉书·张骞传》全文,由该校教授许寿裳书。

1938年7月,正值抗战爆发的第二年,由西安迁汉中城固不到半年的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教授许寿裳、黎锦熙等,认为张骞墓为城固县古迹之冠,且张骞凿空壮举昭垂史册,中外共仰,在抗战的情况下调查张骞墓,既可以满足学习研究的需要,又可以唤醒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故提出对张骞墓进行调查发掘。尔后,拿出张骞墓的发掘和增修详尽的计划。

很快,西北联大校常委许诵明、李蒸等,商准各级政府,也曾与张骞后裔协商并获同意,一起保护性发掘张骞墓。主持此次发掘的为西北联大历史系的陈士骥和周国亭两位教师,以及张循祖、杨贻等20余位学生。许寿裳、黎锦熙、李季谷、陆懋德、许重远、黄文弼等历史系教授亦为主要参与者和研究者。县政府保安队陈思礼、联保主任朱秀峰、保长饶胜五、甲长饶文明等13人协助。

8月24日,已经发掘到墓冢东侧墓道东耳室,据当事人回忆说,已经隐隐约约能看见墓室铁链所系的悬挂状棺木。这时,散居墓周数村的千余村民胸戴“张氏后裔”红布佩条,扛着锄头、扁担,突拥至发掘现场,认为开挖祖先陵墓是大不敬,遂围住陵墓,强行阻挡。发掘被迫中止,后经双方协商,改墓室发掘为墓道增修,退出墓道并回填墓冢,树碑留念,纷争遂平息。

这次不成功的发掘,清理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汉砖、汉五铢钱、“博望”封泥等,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该校主持发掘工程的历史系教师陈士骥,周国亭发表的发掘报告确认就是张骞葬墓。次年由西北联大在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骞墓道碑记”。1939年8月,西北联大考古室还举办了张骞墓出土古物展览。

70年前,西北联大对张骞墓保护性的发掘和增修,虽然因村民阻挡未能达到全面发掘的结果,但也收获颇丰。出土的珍贵汉文物,不仅验证了张骞墓是真,否定了“衣冠冢”或“纪念冢”的长期存疑,还为2014年6月,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极大地推动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

(作者系汉中市政协委员)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张骞墓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