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梦圆克孜尔 守望千佛洞

摘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春海  有人说,佛教是沿着石窟长廊走进中国的。其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即克孜尔石窟)是这条路线上重要的一站。克孜尔千佛洞是丝绸之路联合申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春海

  有人说,佛教是沿着石窟长廊走进中国的。其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即克孜尔石窟)是这条路线上重要的一站。克孜尔千佛洞是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地之一。“克孜尔”在维吾尔语中意为“红色”,千佛洞所在的山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名称的含义。

  偏远之地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距拜城县约60公里的山谷中,目前尚无直接到达的长途汽车,可谓“地处偏远”。

  记者从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阿克苏市乘长途汽车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拜城县城,换乘到库车的长途汽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克孜尔镇。该镇沿公路而建,规模并不大。在镇上眺望,千佛洞仍然毫无踪影。原来,此处距克孜尔千佛洞还有约7公里,需要再乘车前往。

  在小镇的街头,记者找到一位维吾尔族中年大叔,他有一辆带车厢的三轮摩托车,可以送记者到目的地。记者跳上没有挡板的车厢,向西开进茫茫戈壁。戈壁上植物稀少,公路坑洼不平,车子颠簸着前行。向西张望,看到了朦胧的山影,那就是克孜尔千佛洞所在地。驶入专门通往克孜尔千佛洞的道路时,路旁出现了“地质灾害易发区,注意安全”的警示牌。

  走过一段在山丘间蜿蜒、回旋的公路,转过几个山头,眼前出现一片绿洲,河水缓缓流淌,绿树丛丛,远处有红色的田地和稀落的几处建筑。往前走不远就看到了札提河谷北岸略呈红色的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石窟。石窟对面的山体呈鲜亮的红色,如一道屏风守护着这块曾经的佛教圣地。

 

石窟风采

  克孜尔千佛洞主要开凿于龟兹国时期。一般认为,龟兹国早在公元前176年就已存在,1001年灭国,是西域重要的国家之一。佛教从印度西北部翻越葱岭,经塔里木盆地到达中国,龟兹即是“丝路”上的重镇。

  许多学者认为,今天的拜城、库车一带,曾是佛教传入我国的重要节点。但对于佛教传入龟兹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存在争议。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员霍旭初从文献和文物遗存入手,认为至少在2世纪初,佛教就在龟兹传播、生根;3世纪,龟兹已成为西域的佛教中心之一。据学者研究和碳14测定,克孜尔的早期石窟开凿时间约在3世纪末。

  克孜尔千佛洞是研究龟兹佛教、艺术、社会的宝库,是“龟兹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里还有曾闻名一时的龟兹乐舞的重要材料。季羡林曾指出,要把敦煌的研究更深入下去,就必须从研究古龟兹石窟开始。

  位于克孜尔千佛洞的龟兹研究院,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2009年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已有超过25年的历史。进入大门后,院中有一尊鸠摩罗什的雕像,双目微启,像是在低头沉思。鸠摩罗什生于古龟兹国,是翻译佛经、弘扬佛教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与克孜尔石窟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被认为曾在克孜尔修行。这尊纪念雕像已成为龟兹石窟的标志之一。

  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克孜尔千佛洞与小乘佛教关系密切,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一些重要的石窟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穿过一片长着芦苇的草地,工作人员将记者引到洞窟中,参观了新1窟和47窟等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多采用中心柱窟形制,洞窟中残存的壁画和造像色彩仍旧艳丽,别有一番深沉的印象。其中,飞天多是印度男性的形象,衣装和身体沉着有余、飘逸不足,没有与中土画法结合后的飞天那般轻盈、婉转。

  克孜尔千佛洞是众多研究佛教文化、壁画艺术的学者心中的圣地。这里有编号石窟200多个,壁画1万多平方米,出版过多套国内石窟美术画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宿白主持的《中国石窟》、《新疆壁画艺术》、《中国新疆壁画全集》等,都为克孜尔设有专门卷册。

  告别克孜尔,记者特地来到“龟兹都城”所在地库车县。有人告诉记者,“龟兹故城”在杏花公园旁。但记者步行来到公园门口,举目四望,并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故城遗址。由于天色已晚,只好悻悻返回。次日一早,再次步行前往。在晨光之中,一位维吾尔族清洁女工正仔细地扫着街道,她身旁竟然就是龟兹故城。故城没有想象中起眼,城墙由夯土筑成。据资料介绍城墙残高2—7米,南、北和东三面仍可辨识。记者曾在一些照片中看到过城墙旁的水泥碑石,其上有“龟兹故城遗址”字样,但现在已斑驳、脱落,无法辨识。在经历了繁华和荣光之后,龟兹王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一些遗迹让人怀念其流风余韵。

  坚守学者

  龟兹研究院地处交通不便的山谷中,条件艰苦。记者有幸在院中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体会他们生活的苦与乐。由于没有多少车辆进出,时常有鸭子在院内休息。在这里,记者还“有幸”遭遇了一场沙尘暴,风声飒飒,杨树叶子摇撼着,如同雾阵的细沙随风而至。但对工作人员来说,这已是他们的“家常便沙”。

  条件虽然艰苦,但因背靠“宝库”,龟兹研究院还是吸引了一些学者,尤其是年轻人前来潜心研究。刚分到研究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新婚第五天就带着妻子来到了克孜尔。

  龟兹石窟实际是一个统称。龟兹研究院目前负责保护和管理的石窟群共有9处,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拜城县3处: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库车县5处: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玛扎伯哈石窟、阿艾石窟;新和县1处:托乎克拉艾肯石窟。与学者们一样坚守的,还有石窟的看护人员们,比如维吾尔族的热合曼·阿木提坚守在人迹罕至的克孜尔尕哈石窟20余年。对于他们来说,龟兹石窟是属于世界的文化瑰宝,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新疆龟兹研究院(所)成立25周年的纪念文集《龟兹记忆》中,记载了几代“守望龟兹”的学者和看护人员的苦与乐、守望和幸福。龟兹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国领用一副对联表述“克孜尔人”的情怀:二十五载千佛相伴有苦有乐情系古龟兹,终其一生守望石窟有得有失梦圆克孜尔。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作者:张春海

更多信息...

克孜尔石窟

温巴什石窟

台台尔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