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携世俗之美的佛教艺术

摘要: 麦积山远眺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 ...
150759in3c8t3ww3wbt3wv.jpg
麦积山远眺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像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已经成为世界的宝贵艺术遗产,甘肃麦积山石窟就是其中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市的小陇山林区。在西汉末年,以佛教故事和佛教本身为主要内容的雕塑艺术,在由印度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过程中,选择了庄严秀丽的麦积山作为一方净土,紧密和天水源远流长的古雕塑艺术结合,从公元384年到417年,也就是中国战乱频繁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不断营造。终于形成了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巨大的石窟雕塑艺术群落。现有大小窟龛194个,保留雕塑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1508008g9x1s1slhipxeal.jpg
麦积山东崖群窟

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7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

150800fpq72p6pigp2ockp.jpg
麦积山西崖群窟

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公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象,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巅,在上面雕凿龛窟神象,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的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127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尙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公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115窟里,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302年)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象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150801v55b3jsjjjl5scvb.jpg
摩崖大佛释迦牟尼与文珠、普贤菩萨(隋)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它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岗、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象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象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了这样一个为时不是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150803ib5bvvr5merm0bhz.jpg
麦积山西崖群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和宋,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清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150802gao318ggi11acua1.jpg
第13窟佛二菩萨之左侧菩萨(隋)

麦积山的石质,是一种容易风化的砾岩,雨水冲渗,容易造成山崖的纵断而崩坠。就全面看来,在东西二百一十多公尺,上下五十多公尺的幅面,一百九十多个龛窟之间以中间部分崩塌的损失为最严重。有些龛窟还残剩着一角留在断崖上,有些连痕迹都不见了。因此就形成了东崖和西崖两部。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已有东阁西阁之称,现在修成的栈道,也分东西两部分。在东崖的龛窟里,最重要的有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及中七佛阁等,都是规模很大的龛窟。

150803qzt5qudw25vh5ud5.jpg
第23窟正壁主佛(北魏)

涅槃窟(第1窟)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开凿的石窟,窟前排有六支石柱,四川崖墓有此种营造的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窟内的塑象,已经明代重修,但犹可看出魏塑的风格。

千佛廊(第3窟)为魏代(公元五世纪)所凿造,自入口至廊的尽端,凡长32.74公尺,在崖面上密排着上下雨层石胎泥塑的佛象,这些佛象现存有258躯。多经后代装修过,但也有少数的尙存原貌。

150803bmenhjz7nz7r72m7.jpg
第74窟右壁佛 后秦(北魏重修)

散花楼上下佛阁(第4窟),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洞窟,在离地面五十多公尺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汉代式的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这一所伟大的营造,大概就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造的。窟顶平格式的天花板上,每板都有壁画,从车马服饰看来,当是西魏北周时的作品,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幅画里都是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保存得相当完整。这壁画的作风,与常见的敦煌壁画不同,伎乐天人露在衣衫外面的肌肤部分,都是用极浅的薄肉塑来表现的,是绘画和浮塑的结合。窟内塑象计75躯。天王象是宋代修的,有的佛象和胁侍象则是明代甚至清代重新装修的。

150804jyoceqtxrgcklk6j.jpg
第78窟正壁主佛 后秦(北魏重修)

牛儿堂(第5窟)较上七佛阁为小,是汉代式的四支柱;石柱里是三个佛龛。每个龛里都有一组造象。现仅存脚踏牛儿的天王,因此得名。天王的威猛与牛儿的驯顺,都显示出塑造艺术的优美。

在东崖还有许多龛窟,由于很久就断绝通路,人迹不到,还保存着魏代的原状。其中有些塑象都是第五、六世纪的优秀作品。

在麦积山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所营造。

150804jglj7dzs6ljx0d7e.jpg
第23窟正壁主佛与右壁胁侍菩萨(北魏)

这西崖三大窟中最大的是万佛堂,又名碑洞(第133窟),内部高5.97公尺,横广14.91公尺,最纵深处11.58公尺,窟内有复室,所有壁面满布着无数的小影塑“贤刼千佛”。有的龛楣上还塑着小的供养人立体象及山水背景浮塑。包括有魏及比较晚期各代大小造象。以迎门的接引佛立象为最高。这是一尊经宋代修过,但还保留着一些唐塑风格的大造象,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是佛的手部,生动的表现了敏锐的触觉感。天花板上绘满着飞天,大部都已剥落漫漶。窟内还保存好些造象碑。在十八块完整的中间以描写佛传的一块内容最丰富,造形最生动。此窟因为佛像多,故称万佛堂。又因藏有许多造像碑,所以又叫碑洞。

150804in499uz6vos49o0z.jpg
第98窟大佛 北魏(宋重修)

由万佛堂再向高处,达到栈道的顶点,就是第135窟,这是西崖能通到的最高处,人们叫它做天堂洞。高5公尺,广8.88公尺,深4.29公尺。壁间画的是古代骑战的场面,多已剥落退色。在窟的上端凿通窗洞3个,与云岗第39窟的格式相似。在窟的中间立着一尊高1.95公尺的及其左右立着两尊高1.28公尺的石造象。这些大件的魏代石刻风格的造象所用的石材,是比较坚固的带有灰红色的硬沙石,不是本山开采的。使人惊讶的是:很难想象在当时完全用人工体力如何能把两三吨重的大石材从地面升起,移置到五十多公尺高的洞窟中去。

15080489zygy5a5fag3oyn.jpg
第114窟右壁龛佛(北魏)

走上西崖的西边栈道,到最高层,进入第127窟,这是西崖三大窟中最小的一个。高4.42公尺,广8.63公尺,深4.85公尺。造象以正壁的一龛,西魏石刻象最精致生动,佛光周围,有十个伎乐飞天,各持乐器。藻井和四壁的全面,都是壁画,虽然有剥落残退,但它的精彩四射,仍然是很难得的作品。

西崖还有一组小窟,无法通栈道,缒绳而入。其中有北魏壁画上面加了一层色彩鲜丽的隋画供养人,上有墨笔题记,也是极优秀的作品。

150805f4z8bsdqi4im8q53.jpg
第114窟正壁主佛(北魏)

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敦煌、云岗、龙门等著名石窟特殊不同的地方,敦煌以壁画为主,云岗、龙门以石刻为主,麦积山则以塑象为主。它保有数以千计的塑象(小影塑还不在内),如大的高至15.28公尺的东崖第13窟摩崖大佛象和13.88公尺的西崖98窟摩崖大佛象,以及许多高仅二十多公分的小造象,都是塑的。集上下一千三四百年来民族的优秀的创造在一起,象这样一个宝殿,这是世界稀有的。如今在新中国重新得到保护与修整,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去研究临摹,使它公之于世界。通过这些古代遗存的宝藏,我们可以认识古代人民在造塑艺术上的光辉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新鲜活泼、飞跃腾动的美感,他们真正继承汉晋的优秀艺术传统,融化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启发了唐宋更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在中国佛教美术上放射出可贵的光辉。

150805do7f747gcpedgeft.jpg
第115窟全景(北魏)

浅谈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被认为是古丝贯的黄金地段。翻开中国西部版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外连接着众多著名的石窟。从新疆龟兹石窟到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它的中间是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在历史上,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路,沿着这些由石窟构成的宗教驿站走向东方的。

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84年到417年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山石窟虽然比敦煌石窟晚二十多年,但却比云岗和龙门石窟早出半个多世纪甚至一百多年。

1508056pb43ebu36m58f6z.jpg
第115窟全景(北魏)

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品。无论是雕塑还是壁画,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撼动人心的中国化、民族化、人格化、世俗化的倾向。特别是雕塑,较早形成了中国的民放传统风格,形象含蓄传神,秀丽生动,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余佑仁1943年为麦积山撰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高峰阶段。这就是:后秦时期的创始阶段,北魏辉煌发展阶段,西魏精炼提高阶段,北周的艺术创新高潮期,隋代新发展期和宋代大规模重修期。

150805kvktmzk191ctybk1.jpg
第127窟正壁龛主佛与胁侍菩萨

后秦至西秦时,麦积山现了开窟造像和建寺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开凿窟龛大多集中在西崖的中下部。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洞窟有74、78、70、71、57、51、165,多数是大中型窟龛,并且在北魏和后世重修重逆过。但大部分都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比如第74,78窟这些高大魁悟的大佛,它们略带着古印度造像的余韵,耳大垂肩,鼻梁隆起,肩宽腰直、双目前视,以超然的神态凝望着前方。袒露着右肩的袈裟紧贴胸臂,但它平行细密的衣纹边同发纹的处理都已经表现出汉民族早期绘画的装饰性。整体来看,这些形象既有当时中国帝王的尊严和伟傲,又具有北方少数民族剽悍的体魄和宽厚的神态。他们禅定的坐势,很像西北人坐炕的生活习俗。

150806mttk0t0k6ggkzp6k.jpg
第127窟正壁龛主佛(局部)

这三尊大型的原塑菩萨,身高都超过两米,她们以半浮雕形式贴壁而塑,袒身露壁,体态修长,斜披的天衣络腋和羊肠窄裙紧裹形体。这样近乎裸体的造形。显然保留着一点古印度造像的余韵。可是,他们和前面的几身大佛一样,都运用了汉民族传统的雕塑手法,给人更为亲切可爱的感觉。这说明,麦积山建窟初期的造像,从一开始就把外来的佛教艺术加以改造,兼收并蓄,筛选提炼,特别是揉进了许多天水当地和西北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创造出具有我国北方民族形象特征的麦积山十六国时期雄健浑厚的造像风格。

150806i3j0jai77i49ui73.jpg
第117窟正壁佛(北魏)

这个时期的壁画,多数被后代重修时所覆盖了。但从残留下来的少量原作来看,风格古拙简朴,线条随意自然,完全用墨浅勾出。比如第74窟顶部和背光层露出的这几身习天和供养人。是麦积山现存壁画中最早的飞天形象,在美术考古中极有的价值,再如第165窟左壁上部这些残留的伎乐天人,他们的发式高结束带,完全是当时汉民族的形象和衣着服饰,线条清晰有力,色彩浑厚和谐,是麦积山建窟初期极为重要的壁画珍品,也是罕见的早期中国人物画。

150806z9o889czvq88cccz.jpg
第133窟第11龛佛(北魏)

麦积山开窟、建寺和造像的艺术,在封建王朝北魏时代统治的一个半世纪里,开凿修建了相当数量的新洞窟和殿堂式的崖阁,塑、绘了大批造像和壁画。规模宏大,内容完整,形式活泼,形象感人,在艺术上别开生动,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考察现存北魏时期的洞窟还有88个之多。占麦积山现有全部洞窟的近半数,这是国内其它石窟不能相比的。同时在麦积山艺术上是一个辉煌的发展时代。

150806nz4b20v0r69nntn4.jpg
第133窟第3号龛佛与胁侍菩萨(北魏)

北魏早期的洞窟大约开凿在公元428年到502年。在这74年间开凿的窟龛留存到现在的有二十多个。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28、148、100、80、155、69、169、75、76、144、115等洞窟。这段时期的造像作品基本上仍是十六国风格的延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是在布局上突出了主尊佛像,题材上增加上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内容。在造形艺术处理上,表现出身躯扭动的曲线美和自然柔和的衣纹变化。艺术风格已经从早期的古朴雄健,变得比较清秀俊美。主要特征表现在面形长方,偏重风骨,体形清瘦而俊俏。衣着服饰上出现了褒衣博带式的通肩大衣和汉装式的架裟。

北魏后期大约从公元503年至534年的30年内,麦积山开窟造像的活动极为盛行。时间虽然短,但留存至今的洞窟竟有60多个。就这一时期的洞窟本身来说,规模之浩大,工程量之艰巨,都是空前的。如巨型崖宫式的万佛洞,大型盖顶式的长方形127窟等。丰富多彩的142和140等洞窟,开凿在距地面70多米的高空绝壁之上。

1508078ddno2o89mehmyoi.jpg
第133窟前厅前壁左上方千佛(北魏)

北魏后期的造像,全部进入了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创造出许多形象清秀,姿态优美,形体窈窕,注重刻划内心世界的传神之作。如被称为国宝的第127窟石刻造像,在主佛头光中,有12身精美绝伦伎乐飞天浮雕,他们载歌载舞,栩栩如生,他们的体态和神情都是那样真实活泼。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衣裙飘带形成光焰的图案,布局和构思和谐,具有优美的韵律感,仿佛她们的歌声和舞姿还在回荡。同在127窟,这一对美女形态的菩萨,一个是S形舞姿,手托供物;一个面容俊俏,静默纤秀的内心溢于言表。一动一静,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第121窟后角的两对菩萨和沙弥。在佛的面前,他们却正在悄悄耳语,脸上的表情十分纯真顽皮,憨厚可爱,让人感到极为优美,情趣横生。第133窟第3龛,娴雅安祥的菩萨;第9龛,天真无邪,内心甜蜜的小沙弥。在142窟,民族色彩浓厚的供养人更是美不胜收,动人心魄,都是技艺精绝的稀世珍宝。

150807bbnkbp6k8pncnpnx.jpg
第147窟正壁主佛(北魏)

北魏后期的壁画更是汉民族绘画的继续和发展。如第140窟石壁的九曲脊建筑,是特别精致细腻,它是中国现存壁画中最早的工笔画,第162窟平顶后部残留的两身飞天,线条奔放,在飞腾中不断变化,形象清秀洒脱。俊秀清美的造像和高超的壁画“八王庙争舍利”以及“十方佛”,都是这一时节期的曲型代表作。

第133窟的造像碑,是国内现存造像碑中的珍宝。造像碑雕刻了佛的生平传说故事,造像碑分上、中、下三龛,佛像居中,主要情节有乘象人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树下思维,阿盲王施土,燃灯授记,须弥山梯度,初转法轮、降摩成道,佛人涅磐,分块精雕细刻,堪称我国连环画的始祖。整个造像碑的雕刻手法、艺术风格都是非凡的。

1508084moozo30tkmo7m4k.jpg
第142窟左壁佛(北魏)

在北魏时期,麦积山佛教雕塑艺术,不论是就雕塑和绘画,都发展到炉火纯真的高峰阶段。当时的艺术家们已经完全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出发,运用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在佛教艺术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生活,赋予给这些雕塑形象以人的性各和情感,表现得活泼和富有生气。在艺术家的心目中,众多的神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有了这样的艺术思想,因而创们所创作的作品就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从宗教向艺术升华。这就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艺术美和更强烈的民族生活气息,当然也就有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50808ci87ooyooc7e7uuc.jpg
第148窟正壁主佛(北魏)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西魏政权依然把佛教推崇为国教。麦积山在西委时期形成了开窟造像的第三次高潮,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洞窟都是大型仿木构的飞檐石室和崖阁。具有代表性的就是43、44窟。第43窟因为有一个哀怨凄惨的故事,所以第43窟自开凿以来一直被称为寂陵。西魏文帝立国之初,由于东征。采取对柔然国和亲的策略,文帝娶柔然国的公主为悼皇后。废除了他的原配皇后乙弗氏,乙弗氏被贬出家麦积山。不久魏文帝思念旧情,想与乙弗氏破镜重圆,此事不慎泄露,柔然国以此为口实,大举南侵,文帝慑于武力,下令乙弗氏自尽,当时乙弗氏年仅31岁。地死后,就埋葬在43窟后面的墓时,所以人们把43窟称为后墓。寂陵旁的44窟主佛,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传说这美丽的神或者人就是依照乙弗氏的原形塑造的,王子洞传说这是魏后乙弗氏年幼的儿子为亡母坐禅哭泣的地方。天堂洞(第135窟)也是这一时期开凿的重要洞窟。

15080850k5yk3kkzkcttke.jpg
第148窟正壁左侧下龛释迦多宝佛(北魏)

西魏22年间,在麦积山开窟造像不少,但相当一部分在唐初684年的20多年间边疆的大地震中崩毁,保存至今的有16个。这一个时期的造像几科簿彩泥塑,内容比北魏更丰富,造形更加绢秀清新。艺术工匠们严格求形,高度重神。在艺术上追求真实和更加浓郁的人情味,达到了人与神交融的境界。西魏佛像面容秀美,体形匀称,比例精确,所表现的肌肤尤为细腻富有弹性,在神态的刻划上,既显现出佛陀的慈悲大度,又注重表现汉民族女性特有的温柔善良性格。第44窟主尊阿弥陀佛,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它虽然身露残龛,历经一千多年风雨,却依然晶莹玉润,完美如新。第123窟门口的一对男女待童,造形十分简练,神态天真可爱,就象是我们刚刚见到的站在家门口呼之欲应的孩童。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1987年9月28日重来麦积山石窟时的题词中写到“123窟供养人是人创造出来的,创造的成果,显示了人的品格,透过泥塑形象所显示的高尚品格,不仅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也是如何建设社会文化必须的”。还有102窟颇具南朝士大夫风度的维摩洁,105窟恬静淡雅的菩萨和袒肩的第子。这些技艺精绝,引人入胜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西魏雕塑艺术家的匠师们的高超的艺术才华及巨大的艺术魅力。

1508097b6v696ibllqkkbi.jpg
第148窟正壁右侧下龛释迦多宝佛(北魏)

北周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第四个高潮。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创新阶段。留存下来的洞窟有44个,造像1000余尊,壁画80多平方米,而且大多完美。就全国而言,这时保存北周窟龛和佛教艺术形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不论石刻还是泥塑,都具备了更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以及强烈的时代色彩。独创出鲜明的北周风格。千佛廓,数百身方园见清秀的泥塑千佛,浑然一体地刻塑在仰视的崖面上,大有香闻忉利的气势和壮观雄健的民族气派。上七佛阁是当时任秦州刺史的李充信为他亡父营造的一座在绝壁开凿出来的宫殿式崖阁,宽31米,高15米,七梁八柱,窟内宽敞的通廊后面一字排开七个大型四角钻尖顶烈龛,龛内各造两米多高的一佛八菩萨或一佛两弟子六菩萨,整个七佛阁彩绘雕饰富丽堂皇,影塑千佛琳琅满目。第22窟和94窟的阿维弟子,园脸厚唇,体格敦实,就像当地山村里纯朴憨厚的少年,第42、55、141窟的造像,突出了西北民族刚健的体魄,既表现了“曹衣出水、轻纱透体”的风格,又深化了人体美的内涵。第26、62窟的菩萨,他们神态高雅洒脱。动人心魄,披巾舒展。缨络交错,服饰的层次丰富而有条理。精致考究的宝冠和顶饰、臂钏,不但增强了装饰性,并且显得格外华贵可爱。

150809x3plz8zxkvp0p7ye.jpg
第156窟正壁龛结跏趺坐佛(北魏)

北周时期的麦积山石窟,在建筑艺术上也独具风格。这时期的洞窟多数开凿成四角钻尖式,大的洞窟庄严肃穆,小的洞窟精巧玲珑。

在壁画艺术上,北周时期也有着非常成功的创新。第4龛七佛阁上顶壁的飞天壁画,他们的脸面,手臂和脚外露的肌肤部分以细泥薄塑,而衣裙,飘带、花絮云彩全部彩绘而成。这种绘塑结合,奇特而又精妙的壁画,与塑像和谐统一,不但气韵生动,而且大有脱壁欲出的艺术表现效果。它的出现是石窟艺术史上的伟大创举,在国内是罕见的,4窟廓顶的《赴会菩萨》是北周壁画的瑰宝;《出行图》它用交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利用人们平视和仰视的错觉,造成不同方向观看,红马的方向随之改变的神奇效果,处理布局极为生动,被称为神品。

150809wapyloayzjfef9r9.jpg
第17窟左壁佛(北魏)

北周在造型艺术上“方中求园”和“珠圆玉润”的风格,在麦积山石窟艺术史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继承了北魏以来“秀骨清像”的余韵,也是隋唐“丰满富丽”风格的先声和基础。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上,北周由南北朝向隋唐过渡的转折阶段,因而表现出它的创新风格和承前启后作用。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以隋代周,统一全国,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杨坚从小生长在佛寺,由尼姑抚养成人,因此他虔诚信奉着佛教,并且继续推崇佛教为国教,杨坚在位23年,2次下令全国建塔弘佛,公元610年,为庆祝他的六十寿辰,诏全国各州于10月15日午时同立舍利塔。麦积山顶的舍利塔就是这次建造的,现存的山顶舍利塔是宋清两代重修后的面貌。

150809cg1ttfhk6hk66llf.jpg
第17窟左壁龛佛(北魏)

全国的大统一为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在麦积山,石窟造像继北周出现了一次新的发展的高潮期。在被地震严重破坏的东崖断层上兴造了高达15.7米的摩崖佛释迦牟尼和普贤文殊二菩萨,它们悬立崖面,气势雄伟,是隋代造像的壮举。这时期麦积山除重修了部分旧窟造像外,还在前代石窟之间开凿了不少新窟,并且多为在中型洞窟,其中就有第五窟牛儿堂雄伟奇险的宫殿式崖阁。隋代新开凿的洞窟,造像高大,气势非凡,现存的等人或超人高的塑像就有40多身,内容上多为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四菩萨二弟子,有的还增作天王或力士,主要以三世佛和释迦牟尼及胁待菩萨居多。

15081011ioh4cvvj5146on.jpg
第20窟左壁佛(西魏)

在艺术上,麦积山塑像创造了一种丰满富丽,作风写实,夸张合理的典型风格,作品内涵超脱、个性突出,东崖高大的大佛和两身菩萨傲立崖面,有着观照大千的胸怀。牛儿堂中龛大佛顶天立地,气度豁达,面容饱满,神态安祥。第14窟两身健美的胁待菩萨,他的腰肢半扭,笑意微露,就像当地的农妇劳动之余的小息,显得安祥舒坦。断臂力士的肌肉夸张,表现出极强的力度,与两身娴雅亲昵的菩萨形成强烈对比。第37窟右侧的菩萨,富有弹性的手臂交叉胸前,好像在虔诚地诉说自己的心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唐代盛世,由于李氏王朝的提倡,佛教影响很大,但中唐以后,由于连年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麦积山在中唐以后隐入衰败,大约200年间没有开凿新窟。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杜甫来麦积山时,看到的已经是“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不通人过,悬崖置层牢。上方垂阁晚,百时见秋毫”的荒凉景象了。

150810a4ug9ghsgiizua9g.jpg
第20窟正壁佛(西魏)

麦积山石窟在宋代300年间,开凿新的洞窟甚少,但却对以往被地震、战争和人为破坏的所有残损窟龛和造像重修一新,并用木构建筑形式把所有塌毁的石窟崖阁栈道恢复原状,它的工程量之艰巨和规模之宏大都是令人震惊的。不仅如此,宋代还在麦积山原有的窟龛内增塑和妆修了大批造像,宋代增塑的造像,在吸收各代长处的基础上,向着写实的风格演变。造像特点为脸面瓜子型的椭圆,鼻梁适中,眼皮较厚,眼珠用琉璃球作成,袈裟的衣纹园凸,肌肉处理会合解剖学关系,比例精确,手法变换丰富,在造像神态上,讲求和蔼慈祥、宽容大度,慑人心弦。133窟大佛,他的母亲般的双手酷似优雅端庄的兰花,被处理得极为精妙。43窟的力士,健美有力,肌肉高度夸张,大有气吞山河之势。165窟的几尊塑像,供养人的神态娇美,可见雕塑的技巧多么精练,线条繁简适度,舒展流畅。

150810e9egoe8zz7l1fb88.jpg
第44窟正壁主佛(局部)西魏

麦积山石窟艺术1600年的历史,虽然所经历的十二个朝代都有珍品存在至今,但主要的还是以上六个朝代为主线形成的发展高峰,规模和成就也最大,其中尤以北朝的艺术成就最突出而闻名于世。在这六个高潮中,后秦的剽悍雄健;两魏的秀骨清象;北周的珠圆玉润;隋代的丰满夸张;宋代的写实求变,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求得了艺术生命的永存。麦积山石窟在中国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史、文化史、哲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并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150810qm5jmeomj98nmjtc.jpg
第44窟正壁佛与胁侍菩萨(西魏)

麦积山石窟历经千余年,缺少妥善的保护与管理,窟龛间的栈道大部分损毁,造像和壁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52年,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部曾组织冯国瑞、常书鸿等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化部又组织吴作人、王朝闻、常任侠等美术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作了系统调查,编写了《麦积山石窟》一文。1953年成立了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加强了管理与保护。1962年以来,除了架设栈道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对佛像和壁画的破坏。1976年至80年代初,为防止石窟岩体崩塌,国家拨专款进行了喷锚加固保护工程。1985年,麦积山石窟保管所更名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先后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及游人二百多万人次,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再度辉煌,重放异彩。

150811ne8kxuk4kxn6fu6x.jpg
第20窟正壁佛(部分)西魏

150811euxqx8a7y8cfaadq.jpg
第135窟正壁中龛佛与胁侍菩萨(西魏)

15081166sxkt2fwxtnwc3z.jpg
第172窟正壁主佛与胁侍菩萨及佛弟子(西魏)

150801cf1dkxuc9dp6z9dz.jpg
麦积山陡壁与远山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作者:wenbo

更多信息...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