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刘振东:汉长安城综论——纪念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六十年

摘要: 2017-09-06刘振东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说文解字》释都曰:“有先君之旧宗庙日都”,释城曰:“以盛民也”,可见汉代人对都和城的解释是不同的。《释名》卷二之释州国:“国城日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简言之,都是指古代以国王或皇帝为中心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亦多称京师,这里遵循学界传统,将历代之都统称为都城。  中国历史悠久,都城众多,其中尤以汉唐两都长安和洛阳最为著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2017-09-06 刘振东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说文解字》释都曰:“有先君之旧宗庙日都”,释城曰:“以盛民也”,可见汉代人对都和城的解释是不同的。《释名》卷二之释州国:“国城日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简言之,都是指古代以国王或皇帝为中心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亦多称京师,这里遵循学界传统,将历代之都统称为都城。

 

  中国历史悠久,都城众多,其中尤以汉唐两都长安和洛阳最为著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即于两地分设西安研究室和洛阳工作站,现有八个都城遗址工作队,分别对夏商周三代以至隋唐时期的主要都城开展学术调查、发掘和研究,汉长安城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汉长安城最初是利用秦在“渭南”的宫室改建而成,自西汉建都后,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相继沿用旧城营建新都,东汉、西晋、隋也将这里作为临时之都,足见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早在1956年就有一支大规模的考古队进驻遗址区,由此开启了汉长安城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经过60年的探索,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的城壕、城墙、街道、给排水系统等城市结构和格局,并对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和北宫等主要宫殿区以及武库、手工业作坊区、南郊礼制建筑区等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对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长安城的宫城也做了初步探查,为汉长安城考古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野外考古充满艰辛,室内研究同样富于挑战。关于汉长安城,大到城市规划、布局,小到建筑性质、用途,质疑和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在汉长安城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之时,刘庆柱曾分别撰写《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与《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予以纪念。本文拟从中国古代都城构成要素这一新视角,对汉长安城加以综论,藉此纪念汉长安城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六十周年。

 

  一、都城的中心性

 

  都城往往被认为是地理上的中心、历史上的中心和当世的中心,汉长安城也是如此。

 

  (一)地理的中心


  都城被看作是空间地理上的中心,如《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集解引徐广曰:尧都晋阳也),殷人都河内(正义:盘庚都殷墟,地属河内也),周人都河南(正义:周自平王已下都洛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史记·周本纪》亦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冯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早期地中的测求以及晚期地中的变化历史,充分体现出古人对居中而治思想和实践的重视。

  

  汉长安城也不例外,如《史记·韩长孺列传》曰:“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正义曰:“(中)谓关中也。又云京师在天下之中”。不管长安城是否真正处于当时地理上的中心,但至少在古人的观念里,都城理应居天下之中。

 

  (二)历史的中心

 

  汉都长安之地,曾是历史上的中心。这里是历史上政治、经济的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曰:“(周)文王作丰,武王治镐⋯⋯ (秦)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里是历史上军事、交通的中心,《史记·留侯世家》日: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史记·匈奴列传》曰:“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壍谿谷可缮者治之⋯⋯”。这里也是历史上文化的中心,周都丰、镐成就了周文化。秦统一后,虽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过焚书坑儒的措施,但秦朝设置有博士制度,都城咸阳还藏有大量图书,仍不失为一文化中心。秦藏图书后为汉所得,《汉书·萧何传》曰:“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从而奠定了汉代文化思想的基础。

 

  (三)当世的中心

 

  汉都长安二百余年,不仅成为国内政治统治的中心、经济管理的中心、军事指挥的中心、文化创新的中心、交通运输的中心,而且在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与西方罗马并称的国际大都会,因此,也可以说长安是东方文化的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总之,都城的中心性是由其自身地位决定的,都城的中心性也是其唯一性的标志。

 

  二、都城的威严性

 

  都城是国家的象征,必然示人以威严。都城的威严性多通过其规模以及代表性建筑的高大和奢华来体现。

 

  从城市整体规模看,汉长安城周长约25700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不可谓不大;未央宫周长约8800米,面积近5平方公里,更是前所未有,后世亦罕有超越者;还有广袤无垠的上林苑、烟波浩渺的昆明池等等。从代表性建筑看,十二座城门中面对未央宫、长乐宫的西安门、霸城门宽达52米,体量远超面宽32米的其他城门,正可体现都城的威严。未央宫前殿的废墟至今仍高高耸立,亦可想见其当时的雄伟。《汉书·高帝纪》曰:“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日:“‘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这段记载体现了当时营建前殿的理念,就是要用建筑的高大气势来显示朝廷的威严,借以强化皇权。武帝时在长安城西营建的建章宫更是规模空前,《汉书·郊祀志下》曰:“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其中前殿等建筑的高大台基保存了下来,泰(太)液池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也已勘探清楚,在池西不远处还发掘了一座大型建筑遗址。

 

  都城建筑之奢华也可从未央宫前殿窥见一斑。《三辅黄图》记载前殿“以木为棼檫,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其大意是:以香木为椽,施彩绘,悬玉当;以杏木作柱,雕花纹,承玉础;墙饰金带,杂以珠玉,风至声响;门扇嵌玉,铺首鎏金;窗格青青,台阶朱红;车走平阶,人登踏步,各行其道。

 

  都城的威严性一般通过城门、宫门、大朝正殿等建筑来宣示,如北魏洛阳城宫城的阊阖门和太极殿、唐长安城明德门和大明宫丹风门、含元殿等。这些建筑也是皇权至上观念的物化象征。

 

  三、都城的礼仪性

 

  在古代,朝会、丧葬等活动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均有一定的仪规,此外,还在都城内外修筑社稷、宗庙等礼仪性建筑。汉初高祖时营社稷,《史记·高祖本纪》曰:“(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西汉十一帝均有庙,其中高帝和惠帝二庙应在长安城内,尚待探寻,从文帝开始将庙移往城郊或各自陵墓附近。汉长安城的其他礼仪性建筑大多建于西汉晚期,集中在南郊,如成帝建始元年所立圜丘(同时在北郊立后土祠),平帝元始年间王莽所立官稷(在官社后面),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所起明堂、辟雍、灵台、太学,以及王莽新地皇元年所立九庙等。另在四郊设有五帝畴。在南郊考古发现的礼仪性建筑共有三组十五座。

 

  西汉十一陵也属于礼仪性建筑的范畴。长安城内西北部的手工业作坊应主要生产陵内之物,如铁器、铜钱和俑类等。

 

  礼仪的作用是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昭示统治者存在的合理性、正统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以图长治久安。都城的礼仪性伴随着浓厚的神秘性。

 

  四、都城的安全性

 

  都城是帝王之居,象征着国家的存在,因此在规划、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安全始终受到高度重视。这里分八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自然之利

 

  从广域看, 《汉书·项籍传》载“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从小范围看,长安之地南据秦岭,北依渭水,东阻浐水、灞水,西临沈水,既可拥山川之势加以防御,又可利用山地之林木、河流之水运,可谓尽享自然之利。

 

  (二)城池之固

 

  长安城的城墙宽厚高峻,坚固异常,城门处有所加宽,尤其东墙上三座城门均发现墙体外折现象,形成类似后世的瓮城形制,这不仅使城门显得更加雄伟,还具有安全防御的功能。城墙外四周环绕城壕,城角之上建有城楼,构成外围城防体系。

 

  城墙一周共设十二座城门,其中四座与未央、长乐二官相对,其他八座城门与城内的八条东西向或南北向大街相连,由此将城内空间分割成十一个区。在中部、南部分布有未央宫(包括武库及其以南的“东第”住宅区)、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约占五区;桂宫、北宫之间可能为包括“北第”在内的第邸住宅区;西北部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可能占有三区;东北部的两区可能为闾里(图一)。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五大宫殿的外围均筑有围墙,形成一个个宫城,尤其长乐、未央二宫初建之时尚无城墙,其官墙不仅筑得宽厚,而且四隅还建有角楼,本身即具较强的防御能力,其他仓、库、第、邸、市、里也都设有围墙,便于自卫或管理。这样,在城壕、城墙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内又形成了第二道防线。

图一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宫城之内的宫殿、官署等,又都各自构成封闭的空间,四周环以围墙。长安城由城墙、宫墙、殿墙层层相套,从而构成防守坚固的城池。

 

  (三)防卫之严

   

  长安城从外向内层层设防。驻守在城郊的防卫力量主要是南军和北军, 《汉书·刑法志》曰:“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近年在城外西南发现一处大型西汉建筑遗址,从其所处位置、建筑规模和特征看,可能与南军或北军的驻地有关”。

 

  凡城门处均有屯兵, 《汉书·武帝纪》曰:“(征和二年)初置城门屯兵”,《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在东城墙霸城门以南和南城墙西安门以东城墙内侧均发现类似马道的遗存,在西安门以东、西城墙直城门以南城墙内侧还清理出附属建筑,应是城门屯兵之所。

 

  未央宫、长乐宫等重要宫门处亦有屯兵,归卫尉管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近年发掘未央宫南宫门,在门外西侧设有附属建筑,疑为宫门屯兵处。

 

  推而知之,如未央宫前殿等宫殿的殿门处亦当设置守卫。经过发掘的长乐宫四号遗址、桂宫二号遗址 等大型宫殿建筑,在其进出宫殿通道的旁侧往往附设有小房子,类似现在的门房或警卫室,可见当时防卫之严密。

 

  (四)武器之备

 

  都城防御和对外战争离不开武器,存放武器的仓库——武库是汉初重点营建的建筑之一,夹于未央、长乐二宫之间,从其所处位置即可知其重要性。近年在武库遗址以北新勘探发现了几组建筑,形制结构与以前发掘的建筑相似,说明武库的范围超出了以前的认识。武库是都城的大型武备仓库,未央宫3号建筑遗址被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座兵器库,若此说成立,表明宫城中也有小型武库存在。

 

  (五)市民之居

 

  城市管理和运营离不开大量人力,因此,城市是人群汇聚之地。城市居民分为不同身份和阶层,除了皇族,还有大小官吏、侍者、兵士、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等。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分居城内不同的空间。众所周知,多个宫城占据了城市的大部分空间,主要供皇室、皇族使用。大小官吏、侍者或者在城内拥有宅第、居室,如未央宫以北的“北第”、未央宫以东的“东第”以及可能位于城东北部的闾里,或者家在近县以至更远的地方,平时即于官署附近的“庐”、“舍”内居住。兵士一般居于城门、宫门附近的“区庐”内。至于手工业者和商人,可能大多就近居住在城西北部的作坊区及其以东的市场区附近。

 

  长安城内居民出入宫殿实行“门籍”管理,从商者实行“市籍”管理,闾里之内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维护城市的安全。

 

  关于考古工作,宫城中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开展较多,其范围、布局基本掌握,北宫的位置得以确认,明光宫正在探寻;北第、东第、闾里的地望虽据文献推知,近年也获得了一些考古资料的支持。

 

  (六)衣食之需

 

  生活物资的供给也是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安在营建之初即设太仓,正是为了保障城市的粮食供应。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武帝时修漕渠,兴漕运,将大量粮食从关东经由黄河、渭河或漕渠运抵长安,存入太仓。遗感的是,太仓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

 

  市场是城市必备的基础设施,是生产、生活物资流通的主要场所。长安城有几个市,它们分布在城内还是城外,历来争议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九市说和二市说。从文献记载看,长安城有东、西二市,且都位于城内,这是较为清楚的。至于《庙记》所言“长安市有九”,并非是说长安有九市,而是说“长安市”非常大,又分划为九个小市。该市的名称从汉初的“大市”,到后来的“长安市”和“东市”,实际上是一市多名。正因为此市“大”,足可代表“长安”之繁华,又位于西市之“东”,临近长安城东北部市民聚居之间里,所以才成为朝廷处决要犯的行刑之地。推测东、西二市位于长安城北厨城门内大街的东西两侧。

 

  (七)池苑之广

 

  池苑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构成要素之一。在长安城内,未央宫和长乐宫均发现水池。未央宫的布局可分为中部核心宫殿区、西北部官署区和西南部园林区,园林区的核心景观就是水池——沧池。沧池平面呈规整的曲尺形,池壁用砖垒砌,东西长约936、南北宽378~460米,其水源来自长安城西的古沈水,出水道为明渠,向北穿过未央宫口”。长乐宫的布局与未央宫不同,在其西北、西南和东南部分布有较多宫室建筑,尤其以西北部分布的建筑最为密集,规模、等级也最高,从而构成以前殿为中心的核心宫殿区;但其东北部建筑遗址较少,钻探发现了一个小型水池,或即文献记载的酒池遗址,说明这一带应是长乐宫的园林区。在城西建章宫中也有一座水池——太液池,近年作了全面勘探,其整体上也呈曲尺形,以石材构筑池岸。

 

  在长安城外的西、南方绵延着广袤的上林苑。上林苑秦代已有,汉武帝时广为扩展。《汉书·东方朔传》曰:“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上林苑中离宫、水池星罗棋布,水池以昆明池最为广大,在池的东边有一条排水渠,应流向长安城的西部回注沈水,在遭遇干旱时可以补充沈水下游的水量,以保障都城长安的用水。

 

  水池既是园林景观,也是蓄水设施,对于城市用水安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八)出行之秘

 

  皇帝一族不仅出入警跸,还在都城内外广置驰道,专于通行。从长安城西安门和直城门的构造看,三个门道的中门道,地面均涂抹草泥,由于使用较少或者养护有加,发掘出土时依然保存得非常平整,这正是专供皇族通行的驰道,其他门道由于行人众多,养护不及,而致地面坑洼不平。虽然在试掘直城门大街和安门大街时均未发现用排水沟分隔道路的做法,但由城门处驰道之情状,亦可推知城内街道以及城外道路中分置驰道。驰道专用,一方面是要规范道路使用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皇族出行的安全。

 

  除了驰道,文献中还常见“阁道”、“复道”之名,推想“阁道”可能是带有屋顶的楼阁式通道, “复道”是架高之道,其设置意图也是为了出行安全、舒适。此外,在发掘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宫殿建筑时,常见到一种半地下式通道,从宫殿之外不经过建筑内部即可直通内庭,通道内安装门扉加以管理,同样能够起到通行隐秘、安全的作用。

 

  关于长乐宫的道路问题,研究者关注较多。近年对东西道路作了试掘,确认可分为早晚时期,下层的早期道路较窄,属于西汉长乐宫内的道路,上层的晚期道路较宽,是在长乐宫废弃后形成的连通城门的城内大街,应属十六国、北朝时期。

 

  五、都城的时代性

 

  都城的时代性是指随着时代而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都城制度上的反映,一般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对前代都城要素的借鉴与承袭,是都城的共性所在,创新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造与革新,由此形成都城的个性特征。

 

  长安城是随着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分阶段逐步建造起来的,是适应汉代盛世、在继承前代都城形制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形成的颇具时代性的都城。长安城有一些鲜明的特征,概括如下。

 

  1.有多座宫城、多座后宫,皇宫未央宫居城的西南地势最高处,称西宫,太后之宫长乐宫居城东南部,规模最大,称东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分布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以北。城西另有建章宫。

 

  2.有一整套礼制建筑,分布在城内和城外四郊,尤以南郊最为集中。这套礼制建筑对后世都城的形制产生了直接影响。

 

  3.虽然城墙、宫墙依自然地形或建筑布局而有所曲折,但城内大街方向端直,纵横交错,使城市区划显得井然、规整。城市布局规整是与其安全性密切相关的,由此造成了城市的封闭性。

 

  附记:2006年,为纪念汉长安城开展考古工作五十周年,我们曾发表了系列学术成果,并举办了相关学术活动。时光荏苒,不觉之中又过了十年。这十年间,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围绕大遗址保护和未央宫遗址区申遗展开的。重要的发掘项目有:西安门外大型建筑遗址、覆盎门外汉墓及唐代粮仓遗址、西安门遗址、直城门遗址、未央宫南宫门遗址以及十六国北朝长安城宫城的宫门遗址等。同时在长安城内外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试掘,主要内容有:城壕、城墙、城门的勘探与城壕、章城门、安门、宣平门城墙外凸部分的试掘,城内大街的勘探与直城门大街、安门大街的试掘,未央宫的全面勘探与西宫门、南北路、东西路、沧池以及其他建筑遗址的试掘,长乐宫北宫墙与东西道路的试掘,推测为明光宫遗址区的勘探,武库遗址区的勘探,“北第”与“东第”遗址区的勘探,北宫遗址区的勘探,市场遗址区的勘探,西郊建章宫与太液池遗址的勘探,南郊十四号礼制建筑遗址区的勘探等,2015年底还开始对上林苑钟官铸钱遗址进行勘探。这些勘探、试掘和发掘工作为研究长安城以及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武库、“北第”、“东第”、市场、南郊礼制建筑等提供了诸多新资料,也获得了不少新认识。这些考古资料将被编写成《未央宫及其周边考古勘探与发掘》和《长安城及其周边考古勘探与发掘》两部考古报告出版。

 

  值此汉长安城考古六十年之机,谨向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未央区文物局、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长期给予我们关心、支持的学界同仁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本文图一是在近年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整体勘探、采用RTK仪器测绘的基础上,局部补充以前积累的资料,由张建锋、董慧杰制成。图中对城市功能布局的标注,是作者的认识。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刘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刘振东

更多信息...

汉长安城霸城门

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