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新疆汉唐烽燧

摘要: 一、鄯善县境1,南湖烽燧,在七克台镇南湖村南,为唐代建筑,也称赤亭烽燧,地当东西交通孔道,是历代屯兵之地,唐代岑参有诗描述“赤亭道上行人绝”。附近有赤亭古城,为唐时赤亭镇,东西长190米,南北宽80米,残高1.5米。赤亭古城北边的小山坡上有座小城,为清军为抗击1873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所筑,当地人称“安集廷城”。2,东湖烽燧,在东巴扎回族乡东湖村库木塔格沙山脚下,为汉唐时期建筑。基部为土石夯筑,上为土坯垒砌,底部 ...



一、鄯善县境

1,南湖烽燧,在七克台镇南湖村南,为唐代建筑,也称赤亭烽燧,地当东西交通孔道,是历代屯兵之地,唐代岑参有诗描述“赤亭道上行人绝”。附近有赤亭古城,为唐时赤亭镇,东西长190米,南北宽80米,残高1.5米。赤亭古城北边的小山坡上有座小城,为清军为抗击1873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所筑,当地人称“安集廷城”。

2,东湖烽燧,在东巴扎回族乡东湖村库木塔格沙山脚下,为汉唐时期建筑。基部为土石夯筑,上为土坯垒砌,底部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9米,残体高约5米。

3,赛克散烽燧,在七克台镇赛克散村东南约350米处。该烽火台顶部已坍塌,平面长方形,四面砌墙,墙厚90厘米,东北角墙残高4.7米,西壁残高3.7米,东壁3.7米,南壁7.7米,每面约有外护壁,厚85厘米,北侧有一券顶门洞。“赛克散”为维语“80里”。

4,三十里大墩烽燧(也称“喀拉吐尔烽火台”),位于鄯善县葡萄开发公司东北、312国道北侧的一个砂石土岗上。为土石垒砌,外抹草泥,原烽较小,后又在外扩一层。现存基底东西宽5米,南北宽4米,残高4米。“喀拉吐尔”为维语“乌鸦”。

5,连木沁大墩烽燧(也称阿克墩烽火台、汉墩烽火台),在连木沁镇阿克墩庄东一小山冈上。其地南有火焰山,其余三面地势开阔平坦。该烽燧为土坯结构,底部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残高6米,中上部为空心状,为唐代遗址。“阿克墩”为维语“白色的烽火台”。

6,克其克吐尔烽火台,位于辟展乡树柏沟村红山坡上,为土木结构,造型简单,围墙单薄,下部损坏。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为控制这一山口通道而建,当地人们称“安集延吐尔”。台高7.50米,东西宽6米,南北宽5米。

7,吐尔坎烽火台,位于位于连木沁镇吐尔坎村南北博格达乌拉山,唐代建筑,土坯砌成,保存完整。共分三层,中间是方形掩蔽室,顶部是燎望台,东、南两面有建筑遗迹,土层下有芦苇、木屑、陶罐和小麦草、土坯等。疑为佛教建筑。

8,迪坎尔烽火台,在迪坎尔乡迪坎尔村东的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现已完全坍塌,仅有一堵高2米的土墙,土墙边盖了两座晾房,晾房外堆着晾晒葡萄干的木架。村上的农户把它当作打麦场,只在距它不远处留下一块维汉双文的“迪坎尔烽火台”的牌子。

9,阿萨协海尔烽燧,在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一处沙地上,海拔-138米,为一处城堡(克其克阿萨、琼阿萨)和烽燧连为一起的遗址,土坯建筑,略呈长方形,有城墙,周长300米,西墙57米,南墙95米,北墙顶宽5米,残高3米,墙已倒塌。紧挨南墙中段的烽燧已严重倒塌,底部无法测量,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15米,残高5.58米。经考证为唐时建筑。遗址面积较大,周边为城墙,内有烽火台及居住建筑,外有角楼,可嘹望报警也可驻兵把守。

10,二塘烽燧(也称巴哥塔),在连木沁镇北的二塘渠边的沙地上,土石垒砌,保存较完好,高约30米,为四角形唐制烽燧。疑为唐时佛塔。呈梯形体,中心柱为空心建筑,洞室为封闭式。东墙保存较好,底长27米,顶长9米,残高13米。土坯建筑。该烽燧(或塔)与连木沁大墩烽燧相似。


二、吐鲁番市境 

1,胜金烽燧,共三座,第一座在胜金乡东南,距胜金台火车站14.5公里。该烽燧基部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14米。基部至腰部弧线状,再至顶部略呈梯形,高13米。第二座在胜金口千佛洞西北400米三条河谷交汇的一台地上,基部方形,残高5米。第三座在第二座东250米,东南近胜金口千佛洞,位于一小山顶上,视野极开阔。该烽燧仅剩基础部分,基部方形5X5米,残高1.7米,土坯垒砌。

2,七泉湖烽燧:在七泉湖水库南200米,火焰山北台地,南1公里为七泉湖进火焰山要道。该烽燧已破坏,残高1.8米,基底土坯墙厚0.85米。分上下两层,每层又分左右两室,在台阶可登上层了望周围景观。

3,七泉湖萨依烽燧,在七泉湖镇煤窑沟烽燧遗址东南,沿干涸河道南行3公里。烽燧为土坯建筑,方形,保存完好,南北和东西各长8.3米,高7.8米,基部向顶部逐渐收缩,外表呈梯形结构,上下两层又分为左右两屋,由底层可登上层,顶部露天可四周眺望,建筑形式为卷顶式。底层门开东墙,西套一间,为双连卷顶式室,上层结构相同。顶部为长方形平台,东西长5.3米,南北4.6米,底层墙基厚1.6米。为南北朝-唐时遗址。考古学家采集有夹砂灰陶片及少量夹砂红陶片。

4,煤窑沟烽燧,在七泉湖镇南煤窑沟谷断崖东,东南为煤窑沟河支流,沿河分布有许多古代遗址。该烽燧为土坯结构,北距天山峡谷出口约5公里,遗址南北长7.5米,东西长7.7米,高6米,建筑形式由基部向顶部逐渐收缩,梯状。烽燧为南北朝-元时遗址。采集有夹砂灰陶片及近现代瓷片。

5,东土墩烽燧,位于胜金乡木头沟河东500米处的一条北、南走向河谷中海拔约270米、高6米的黄土墩上,黄土夯就,为较小形制烽燧,由此向西南眺望,可视火焰山麓的伯西哈千佛洞和木尔吐克、乌江布拉克戍堡、烽燧,向北即为逐渐升高的天山冲积扇地带和皑皑山顶白雪。

6,干沟烽燧,位于胜金乡木头沟上游的煤窑沟南出口东侧一座小山顶上,地势险要,烽燧已被破坏,残高2.6米,土坯建筑。为南北朝-唐建筑,土坯砌筑。

7,恰特卡勒烽燧,在恰特卡勒乡火焰山干沟南9公里地势平坦的戈壁沙砾上,南北15.3米,东西13米,残高8米,基部向上呈梯状,黄土夯就。东距高昌古城12公里。

8,庄子坎烽燧,位于恰特喀勒乡庄子坎村,为汉-清建筑。烽燧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11.3米,残高5米。烽燧台体呈覆斗形,主体实心夯筑,顶部为土坯建筑,西侧坍塌严重,东墙外有一截短墙。采集有带彩釉瓷片和清代铜钱(光绪通宝和同治通宝),烽燧周围散布有较多夹砂红陶片和灰陶片。

9,木头沟萨依烽燧,位于胜金乡木头沟西北入口处的木尔吐克萨依戈壁滩上。烽燧为南北朝-唐时遗址,为土坯数砌筑,由烽燧和院落两部分组成:院落正方,西北角、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段护墙,并有三处沿墙房址。烽燧在院落西南角,基底平面矩形,残高10米,空心,内抹草泥。

10,乌江布拉克烽燧,位于胜金乡木头沟火焰山北坡地上,东南为乌江布拉克村。该烽燧全部由黄土建筑,底部方形,向上呈梯状,残高7.3米。

11,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及戍堡,位于胜金乡木头沟火焰山北坡地上。戍堡内北、东、南三面墙有房屋基础,西南角为烽燧,基部略为方形,基部向顶部逐渐收缩,梯状,残高10米。戍堡及烽燧均为土坯建筑。燧位在戍堡西南角,基底略呈方形,高约10米。戍堡和烽燧均为黄土筑就,因年久、风吹日晒而棱角不分明。据史书记载,该戍堡和烽燧盛时守兵达“拾贰人”,兼具放烽、盘查、守卫功能,为出高昌后逾天山达北庭的第一个军事堡垒,同时又起着照应丝路北道烽燧线的作用。

12,吐尔退维烽燧,位于红柳河园艺场场部西约6公里的山前洪积扇上,当交河古城通往北庭古城的必经之地,为唐时遗址,平面方形,夯筑,连长约4.5米,残高约3.4米。

13,崖尔湖烽燧,在亚尔乡亚尔郭勒北村,距交河古城北3.5公里处。基部方形,向上呈梯状,残高5米。为汉代。烽燧基底分2层,呈阶梯状;第一层矩形,东西长14米,南北长18米;第二层方形,连长11米,整体呈覆斗形,残高约5米,夯筑,夹有大量沙石。

14,盐山烽燧,在艾丁湖乡也木什村北也木什塔格山亚尔乃孜沟口北的东侧山包上,西距交河古城4公里。基部方形,坍塌严重,残高1.7米。该烽燧与亚尔湖烽燧扼守交河古城南边两座大门,为保卫交河的前哨。为南北朝时建筑,遗址破坏严重。西南100米处有一夯土墙,疑为守兵住居遗址。亚尔乃孜河对崖有千佛洞数间。

15,交河西烽燧,位于兵团农十二师221团土孜塔格沟口。为麹氏高昌-元时遗址。烽燧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长5.2米,残高5米,土坯砌筑,实心。所用土坯、以及建筑方法与盐山烽燧一致。

16,艾丁湖塔什烽燧,位于艾丁湖乡艾丁湖南岸,为汉代建筑。遗址平面矩形,土坯砌筑,东西长10米,南北长6米,残高约5米。土坯砌法为平铺,夹芦苇。


三、托克逊县境 

1,大墩坎儿孜烽燧,为唐代建筑,位于吐鲁番市到托克逊县的公路边,海拔-65米,周围为盐化草甸,北为阔吐坦尔古城。烽燧用黄土坯垒筑,棱角已剥蚀,残高约7米,长宽各约10米,中间夹杂红柳枝。

2,阿其克烽火台,在阿其克坎儿井边,已坍塌。

3,阿萨墩戍堡烽燧,在夏乡东南艾丁湖边缘的沙砾上。

4,考克烽燧,在夏乡东南艾丁湖边缘的沙砾上。

5,阿拉沟烽火台,在托克逊县城西56公里,西、南为深约16米的由河水冲刷的断崖,东为鱼儿沟火车站附属建筑,北500米为鱼儿沟火车站。烽火台以砾石为主、土坯为辅营建的城堡式建筑,东西长30.5米,南北31.3米,面积954.65平方米,加上城外围墙,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烽火台位于城堡西北角,呈梯状,高10米,为城堡内最高建筑,城墙高7米。在烽火台内曾出土一件唐代文书,断定为唐代石雷石馆旧址。至清时再加固。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