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提花织机的复原研究

摘要: 2013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基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其中2号墓葬(M2)中一底箱发现四架提花织机模型以及其它纺织工具模型和15个纺织工匠彩绘木俑(图1)。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 ...
2013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基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其中2号墓葬(M2)中一底箱发现四架提花织机模型以及其它纺织工具模型和15个纺织工匠彩绘木俑(图1)。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墓葬形制和墓内出土器物与凤凰山木椁墓的非常接近,其墓葬年代推测在景(157-141BC)、武(141-88BC)时期[1]

  图1 老官山2号墓

  织机出土情况

  M2北底箱出土四部织机模型,由竹木构成,结构复杂、清楚,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是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模型(图2)。织机上的彩色丝线说明了这是先染后织、经丝显花的织锦,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的早期提花织机实物资料。

  图2 出土方位图

  出土的提花机结构属于多综式提花机(图3),就是用多片综片来进行提花,织出的图案往往呈扁长形,正与战国到汉代的织锦图案相一致。其中一部织机(编号186)略大,尺寸是:长85、宽26、高50cm,其他三部(189、190、191)连杆型略小:长63、宽19、高37cm。但其传动方式却可以分为两类(表1),出土织机186为一类,我们称为滑框型,190、191、192为另一类,称为连杆型。

  表1四台提花织机模型相关参数

  图3 两种类型织机出土场景

  织机的操作以经纬线为主,经线布于机上,纬线由梭引织入,通过经纬交织形成织物。提花织机需要根据纹样规律准确的将对应的经线提起后,织入相应的纬线,才能形成提花织物。老官山织机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就是提花综片,它是利用多个综片将纹样信息储存再释放的装置,是形成提花织物的主要部件。根据它们的织造原理和机械传动方式,这四台提花织机总体可称为一勾多综提花机,前者可称为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机,后者可以称为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机。

  织机机构复原

  由于成都老官山汉墓属于饱水墓葬(图4),出土的织机模型及相关纺织工具均为竹木材质,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经现场考古发掘完成、提取相关文物后,需要迅速进入文物保护流程。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指导下,织机模型被拆散浸在脱水试剂中进行缓慢脱水(图5)。

  图4 滑框式多综织机186出土情景

  图5 完成脱水保护后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原件

  成都博物院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进行了整理和测绘(图6),包括织机部件、整经摇纬等辅助工具、进行纺织生产的各种木俑等。

  图6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提花织机模型测绘图纸

  同时,在对出土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整理与测绘的基础之上,成都博物院对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的木材材质进行了分析检测(图7),得知织机模型的木材材质较为多样化,间接说明当时制作模型时的原料选材比较随意。

  图7 织机模型木材材质的分析检测

  根据成都博物院提供的测绘数据,在3dMax和AutoCAD软件中进行建模,结合考古发掘时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资料,重新拼接组合出3D模型(图8-10)。

  图8 滑框式多综织机的3dMax模型

  图9 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三维效果图

  图10 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三维效果图

  根据搭建的模型,并结合传统纺织机械的一般性结构,首先可以清晰的分解出机架、经轴、卷轴等固有部件,如图11所示红色部分是织机的机架,用于支撑织机的主要部件。黄色部分是承载滑框的导槽,以及支撑蓝色部分栅栏的重要部件。

  图11 滑框式多综提花机结构图

  一般来说,在复原一台传统织机的机构时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完成织造工作应有五大运动:送经、卷曲、开口、引纬、打纬。送经与卷曲是原料与成品在经向的传送,引纬和打纬是将纬线输入并且织入织物,而开口则决定了交织的规律、交织的方法,织造中所有的奥秘均在于开口的控制之中,这是中国古代对于织造技术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也是我们分析和复原古代织机时最为重视的内容。并且提花机的开口是地综与花本配合运动,所以在设计织机时更为重要。

  首先,从送经和卷曲入手,找出经轴和卷轴。

  东汉王逸《机妇赋》载“胜复回转,剋像乾形。”其中“胜”为“榺”的假借字,根据《说文》木部:“榺,机持经者也”。《三仓》曰:“经所居机榺也”。《淮南·氾论训》:“后世为之机杼胜複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方言》卷八郭璞注:“胜,所以纒絍”。《易林》卷七:“织縷未就,胜折无后”。《列女传》名榺为樀:“樀谓胜也”。《集韵》:“樀,机上卷丝器”。这里的“胜”或“榺”是指织机上的经轴,又参考王㐨先生的研究[2]得知现今安阳小屯小营均称经轴为榺,而且经轴通常以榺花(四川称为“羊角”)固定。榺花在出土的陶器、棺石雕刻,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玉胜、华胜等妇女装饰物的记载都说明了这种八角星纹形制的榺花的重要地位。“复”通“椱”、“複”、“復”,《说文》木部:“椱,机持缯者”。其中,缯是指已经织好的帛。《繫传》曰:“椱即轴是也。吾鄊至今呼之。缯长则榺去织工远,故以椱卷之,以键轄之,便再织也”。这里作者说到他的家乡称“椱”为“轴”,而且提到了“椱”之功用,它是用于卷取织工胸前已拿纬线穿经打筘之后织好的缯帛;另外,还指出了用于“轄”制“椱”的“键”,也就是每次卷取动作完成之后用“键”将卷轴固定牢靠,调整经线张力之后以便织工继续织造。

  孙毓棠先生关于“剋像乾形”的解释是经轴(榺)、后轴、卷轴(椱)这三者都是轴形,而且等长平行排列在经线的方向上,从上面看与八卦中的乾(≡)极为相像。以及“三轴列布,上法台星。”中的“三轴”亦是指榺、椱、后轴组成的三轴。如图12所示,经线从经轴引出,绕过后轴(张力调节轴),再到机前的卷轴。

  图12 老官山提花织机经线示意图

  为了将经纬两个系统的丝线交织成为一件织物,通过综线将经线按照织物组织规律分开成为上下两层,形成梭口,这个就是开口。再将纬线织入梭口,并打紧纬线,完成一次织造运动。

  从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还有几个长方形综框仍然悬挂在织机中部,如图13所示。这类综框与现今传统提花织机的综框一样,我们也称为综片,由综线和综框构成,综线圈绕固定在综框之上。经线穿过综线形成的综口可以被提升,形成相应开口。

  图13 滑框式多综提花织机局部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式提花织机有自身特点,地部织造部分的综片是由机身前柱之上附有一对滑轮上挂两片综作为地综,是一种互动式地综(图14),形成平纹地部组织。机架前柱下有一横档,上有轴承,可承两根踏脚杆,分别连于地综下方,踏下一杆,拉下一综,则提起另一综。

  图14 互动式地综

  提花织造部分的综片(图15)与动力提升机构之间不是直接相连的,而是将每一个综片通过绳索与对应的一个提升片连接,在综片提升时,作用力首先由提升片承受。

  图15 提花综片

  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的综片是靠一对勾子提升,这对勾子固定在一根圆木上,圆木上左右开两孔,从孔中穿过一对引导双勾(图16)做上下垂直运动的木片,暂命名为双叉,主要起导向和定位的作用。

  图16 双勾

  上图还可以看到横向有一个带齿的横梁,其齿槽与提花综片的相对位置一一对应,它的作用是在其沿织机前后移动方向上可以准确选择到对应的提花综片,我们称为选综齿梁(图17)。

  图17 选综齿梁

  提花织造部分的提升作用力是通过织工脚踩一个中轴式踏板(图18),经过机构顶起滑框,滑框同时向上顶起选综叉桥,叉桥绑定了双勾,双勾就将提升片连接的综片提升起来。

  图18 中轴踏板

  织造原理

  在出土的四台模型中,最大的一台(编号186)是滑框式多综织机(见图19),它的动作原理[3]如下(见图20)。

  图19 滑框机构示意图

  图20 滑框式织机的动作原理

  在出土的四台模型中,其他三台(编号189、190、191)是连杆式多综织机(见图21),它的选综机构和动作原理、地综的提升原理与滑框式多综织机相同,纹综的提升原理不同(见图22)。踏下旋转踏板,连杆上升,连杆上的钩顶起提升片,完成一个提花开口。

  图21 连杆式多综织机结构图

  图22 连杆式多综织机动作原理

  织造步骤如下:

  1、移动选综齿梁,与齿梁相连的叉桥上的双叉推动提升梁到相应的位置,使提升梁上悬挂的双钩对准下面的需要提起的提升片。

  2、踏下旋转踏板,顶起滑框,因为提升梁活套在双叉内,滑框顶起提升梁使其成垂直运动,双钩钩住提升片从而提起综框,完成一个经锦的提花开口。

  3、踏下地综踏板a,地综1下降通过滑轮提起地综2,完成一个经锦的一个平纹开口。

  4、移动选综齿梁一齿使双钩对准下一片提升片。

  5、踏下旋转踏板,提起下一片综框,完成一个经锦的下一个提花开口。

  6、踏下地综踏板b,地综2下降通过滑轮提起地综1,完成一个经锦的另一个平纹开口。

  织机复原

  结合文献资料与相关文物数据,通过逐个部件的解读和研究论证,已经基本掌握四台织机的机械构造和织造原理,进而展开了织机模型(图23)的复制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现已制作了老官山汉墓整个织造工坊的模型(图24)。

  图23 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模型复制品

  图24 老官山2号墓多综提花织机与相关文物模型复制品

  在织机模型复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3dMax和AutoCAD软件拼接组合和相应的分析研究,根据可操作性放大复原了一台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图25-26),并且在织机上成功复制了交龙对凤纹锦,展示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另外复原了一台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在织机上成功复制了“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展示在成都博物馆(图27-28)。根据历史与背景研究的成果,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蜀锦文物,制订技术路线和技术参数;利用这类织机及其装造复制出典型的经锦织物。

  图25 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

  图26 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织造的经锦

  图27 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

  图28 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织机织造的经锦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是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也是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织机实物资料,具有明确的考古出土信息,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本次考古发现出土的完整织机是传统手工业最高水准的实物体现,也是传统智慧的象征,代表了当时纺织工业的最高水平。老官山提花织机运用机械的方法可重复进行批量生产,不同于西方以手工为主的毛纺织业传统,在世界纺织史上居于领先地位,它开创了大批量提花织锦生产的先河,为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奠定了技术基础,留下了五彩缤纷的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 考古,2014(7):59-70.

  [2]王㐨,赵丰.王㐨与纺织考古[M].香港:艺纱堂/服饰工作队,2001:1-191.

  [3]罗群.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复原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5),26-31.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1年《大众考古》 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