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学术丨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毗卢殿是山西柳林香严寺中的重要建筑,构架简明,却又在细节设计上存在独特和矛盾之处。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对毗卢殿的建筑平面、架道、材分°设计等大木尺度设计进行了解读和还原,发现毗卢殿的设计中采用了310 毫米和318~319毫米两种不同长度的营造尺。两把营造尺反映出其建造年代的复杂性,毗卢殿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经历修缮,但其斗栱仍然保留了元构的尺度和造型特征。
从大木尺度现象看柳林香严寺
毗卢殿建造年代之复杂性
赵萨日娜 赵寿堂 李大卫
图1 柳林香严寺主院落总平面图示意图
香严寺,位于吕梁市柳林县城中,建于山坡之上,俯瞰三川河,是县境内的著名寺院。寺院现存格局完整,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毗卢殿,其两侧建有伽蓝殿、地藏十王殿等配殿,围合出两进院落(图1);主院落西侧有跨院,建藏经殿、崇宁殿、七佛殿。
毗卢殿概况及研究现状
毗卢殿作为香严寺中轴线最北端的建筑,坐落于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殿内中后部供奉佛像三尊。建筑前檐五间的开间尺寸接近,其中中部三间辟为前廊;而在殿内,中部三间的面阔尺寸均向外拓宽,柱网相对于前檐有所偏移,殿内仅设后金柱两根,空间开阔。这一移柱、减柱做法或许是基于对设像的考虑,但以往所见移柱造建筑大多仅移内柱,毗卢殿则同时移动了檐柱与内柱,建筑前后部分形成两套完全不同的柱网轴线。毗卢殿的梁架采用了简明的四椽栿前后劄牵的形式,各缝梁架均与建筑后半部的轴线对位,与前檐的结构构件存在错位关系(图2)。
图2 毗卢殿室内
毗卢殿用五铺作外檐斗栱共30朵,四铺作内檐斗栱共8朵。除后檐稍间外,外檐每间均设补间铺作一朵,且在山面上,梁栿构件均由补间铺作承托,柱头铺作反而不起结构作用。部分外檐斗栱用真昂,昂尾上彻下平槫,此处有两点细节颇值得注意:一是毗卢殿的下平槫处采用两槫并置的形式,即内檐斗栱的泥道分位和外跳分位上各有一根槫,昂尾所彻为外跳下平槫,且昂尾在到达泥道下平槫分位前即被截断;二是昂尾上目前虽安置蜀柱,但其保留的凹槽痕迹的侧边呈弧线形,原应与斗䫜相咬合,蜀柱也许并非最初营建时的设计,同时昂尾末端多有被砍断的痕迹(图3)。
图3 毗卢殿前檐斗栱里跳(昂尾有凹槽痕迹)
针对柳林香严寺的研究以《柳林香严寺:研究与修缮报告》和《山西柳林香严寺保护与修缮初探》最为全面深入。前者提供了香严寺多座单体建筑的现状描述、详细实测记录及修缮设计和施工方案,但对毗卢殿只从建筑形制角度进行了简要描述;后者以个别建筑为例提出保护建议,并未对毗卢殿进行单独介绍。目前针对毗卢殿建筑单体的研究仍是空白,公开资料中更未见任何毗卢殿的建筑实测数据。
鉴于毗卢殿在大木结构上存在独特和反常之处,笔者对其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和手工补测,试图以此为基础,讨论香严寺毗卢殿大木尺寸的设计特点及其营缮历史。
实测情况说明及数据汇总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实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10月三维激光扫描所得的点云文件,本次扫描共设16站(图4),采集数据包括开间尺寸、斗栱出跳、构件截面、下昂斜度等内容。另外在现场对个别栱、昂等构件的材厚进行了手工测量,可作为点云数据的辅证或补充。
图4 香严寺毗卢殿三维激光扫描测站分布示意
根据测量对象本身特点,笔者将实测数据分为间架尺寸、斗栱构件、大木比例三类,下面就实测过程及统计结果进行说明。
2.1
间架尺寸
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中提取的平面尺寸,主要包括柱头开间尺寸、斗栱间距及架道平长。
2.1.1 开间尺寸
理想状态下,开间值的测定对象为各柱头之间的轴线距离,但因柱头间距难以直接准确测定,故以柱头铺作一跳华栱的边到边距离代替(实测值表略)。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