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在吉大考古夏县基地作《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讲座纪要

摘要:   2022年11月20日晚间,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国家文物局2022年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员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专业本科生作了《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考古学院教师武松主持,参会成员还有吉林大 ...

  2022年11月20日晚间,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国家文物局2022年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员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专业本科生作了《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考古学院教师武松主持,参会成员还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夏县基地主任方启,考古学院教师林森、王震。

  本次讲座围绕“城市考古概述”、“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实践”、“做好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三部分展开。

  首先,董新林对中国考古百年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城市考古”的提出、确立及新阶段三个过程进行了讲述。“城市考古”的概念首次提出于徐苹芳先生的《元大都枢密院址考》一文。此后宿白先生和徐苹芳先生等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时期城市考古进行了具有指导性的研究,并完善了“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

  董新林认为“城市考古”是用考古学方法,对古代城市及其相关遗存等进行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目的是搞清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沿革,探讨规划理念,揭示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城市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体可分初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集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城市考古具有政治性和规划性两个重要特点。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城市考古的主要方法论。城市考古的基本方法是在对古代城市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围绕古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对城市遗存中的关键节点或其局部进行重点解剖,并结合历史文献等,来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营建过程及其体现的社会历史。古代城市按沿革和保存状态不同,可分“古今重叠型城址”和“荒野型城址”,辽上京遗址是“荒野型城址”的代表。

  其次,董新林以辽上京遗址为例,从工作背景和课题设置、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发掘前的工作准备、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关键性解剖发掘、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大遗址保护的目的这八个方面对城市考古发掘实践的具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重点讲解了“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与“关键性解剖发掘”两个环节的经验与重要性。他还特别强调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多学科合作应以提升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为目标,强调要做好发掘后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董新林以辽上京考古队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他将考古领队的职业素质概括为“七个要”和“六原则”。“七个要”包括:要有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宏观视野和良好的课题意识,要有扎实的考古学基础和过硬的考古发掘技能,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要有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和社会责任感。“六原则”包括:考古领队的“良心”、工作理念统领全局、态度决定工作质量、精耕细作和无愧我心、资料信息决定成败、遗址保护高于一切。除领队的素养外,做好城市考古还有以下几点: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创新;精心组建团队,促进交流合作;做好规划计划,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城市考古在田野发掘中的“精耕细作”和“关键性解剖”;处理好传统手段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及时整理发掘材料,秉持发掘和研究互相促进的理念;积极参与并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注重公众考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

  最后,学员和学生就古代城市考古中的公众考古、关键性解剖及古代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行提问,董新林与学员、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并对未来的考古领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本次讲座深化了学员对城市考古方法与理论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宋元考古的热情,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转自:“吉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