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18年第6期目录

摘要: 目录3 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枣阳市文物考古队56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车马坑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6试论陕东南地区东龙山文化胡平平88湖北九连墩楚墓M1: 728木弩漆画再释徐文武95论战国中山国出土的楚式玉器蔡青105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的加固保护性搬迁与修复梁宏刚110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 ...

目录

3 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枣阳市文物考古队

56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6 试论陕东南地区东龙山文化

胡平平

88 湖北九连墩楚墓M1: 728木弩漆画再释

徐文武

95 论战国中山国出土的楚式玉器

蔡青

105 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的加固保护性搬迁与修复

梁宏刚

110 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王一如  申明清  孔德铭  朱泓  孙蕾

118 甲骨文“”字新释

吴丽婉

122 试说战国齐、楚两系文字中的“达”

孙刚  李瑶

126 《江汉考古》2018年第1~6期总目索引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枣阳市文物考古队

摘要: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枣阳九连墩之“一号墩”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两座(M1、M2)及其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各遗存单位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M2未被盗扰,出土了数量多、种类全、保存完好的大量随葬器物。资料表明,该墓为战国中期大型楚墓,墓主人是M1墓主的夫人,身份为楚国上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该墓的发掘与整理为楚墓葬制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枣阳;九连墩M2;楚墓;战国;高级贵族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湖北枣阳九连墩M1、M2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是东周时期楚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坑之一。车马坑与主墓呈东西分布,主墓墓主头东足西,车乘是衡西舆东。2号车马坑陪葬8乘车,16匹马。车乘为南北横向并列式一排摆放,马匹侧卧于辀的两侧,一侧的马一律顺向。从结构上看,车乘可分为格軨舆、格軨棚架舆、格栏舆三种,其中8号车为无輈车,车型为格軨棚架舆。车乘的摆放方式应与当时车马出行的阵列有关。这些车马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古代车乘的结构、制造工艺、阵列的摆放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九连墩:东周时期;楚国:车马坑;车乘;车马阵列




●考古研究


试论陕东南地区东龙山文化

胡平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龙山遗址及其他相关遗址地层关系及典型陶器形制的分析,将东龙山文化分为四期,年代在公元前1930~1680年之间。在分期的基础上,通过陶器分群考察了东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构成、渊源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东龙山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衰落期三个阶段。其构成成分复杂,主体文化因素为齐家文化、后石家河文化及客省庄文化因素,齐家文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东龙山文化是东迁的齐家文化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关键词:东龙山文化;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发展进程


湖北九连墩楚墓M1: 728木弩漆画再释

徐文武

摘要:根据湖北九连墩楚墓M1: 728木弩漆画所绘内容,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释,可将木弩漆画分别定名为《后宫娱乐图》和《国子习业图》。前者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后宫生活和娱乐的场景,后者以“通景画”的形式再现了贵族子弟学习驭车、弋射以及礼仪的场景,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上层贵族生活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九连墩楚墓;M1;木弩漆画;贵族生活


论战国中山国出土的楚式玉器

蔡青

摘要: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楚式风格。笔者在对楚玉风格作简要概括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山国墓葬出土玉器中可归为楚式玉器者,并分别从造型、纹饰、工艺、玉料等方面将这些玉器与楚墓中出土的玉器相对照,进一步明确其文化属性。流入中山的楚玉反映出中山地区对楚文化的认同与吸收,笔者由此分析楚式玉器流入中山的途径,以进一步了解两地文化的互渗现象。

关键词:中山国;楚国;楚式玉器;文化渗入




●科技考古


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的加固保护性搬迁与修复

梁宏刚

摘要: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庙底沟二期竖穴陶窑。由于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我们对陶窑采用分块切割、套箱包装运输,最后异地复原陶窑的保护性搬迁修复方案。陶窑切割搬迁与修复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WB-1型和WB-2型加固保护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复原采用从Y501陶窑火膛底部开始、吊装陶窑切割搬迁块拼对复原的方式;最后窑体内侧切割缝采用石膏色泥封补,外侧围裹建筑用砖,再调制石膏浆浇注固结整个窑体,最终完成陶窑的异地搬迁保护修复。

关键词:新石器遗址;陶窑;切割搬迁;修复复原


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王一如  申明清  孔德铭  朱泓  孙蕾

摘要:通过对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和年龄的鉴定,并对颅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量,显示其具备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且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比较接近,与古代上马组、乔村合并组、曲村组最为接近,其次与将军沟组、西村周组、潘庙组接近,与朱开沟组、毛庆沟组也存在一定的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表明杨河固组东周时期古代居民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了古华北类型居民人群的影响。

关键词:杨河固遗址;东周时期;墓葬出土人骨;体质特征




●古文字研究


甲骨文“”字新释

吴丽婉

摘要:以往有学者将甲骨文的“”字释为“”,认为此字从𠔼(即今之“帽”字)从虎,描绘了古代作战时,武士身披虎皮为伪装,逞其凶猛的情形。“”实际应分析为从网从(某种有别于老虎的动物),表示用网抓捕,是“网”的合文或专字。殷商时期,将士是否真的披戴虎皮以恐吓敌人,尚无法从甲骨文中得以证实。

关键词:甲骨文;田猎;战争


试说战国齐、楚两系文字中的“达”

孙刚  李瑶

摘要:战国“齐”、“楚”两系文字中的“达”与西周金文中的“达”在形体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二者应是异体关系。“齐”、“楚”两系文字中的“达”右下部所从为“舌”字,“舌”在该形体中具有表音的作用。

关键词:战国文字;达;舌声





《江汉考古》2018年第1~6期总目索引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执行主编:孟华平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凡国栋  蔡丹  唐斑  段姝杉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Trenton Wilson

                   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天鹅村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