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李家窑遗址

摘要: 李家窑遗址.周代.陕县.古文化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窑遗址.周代.陕县.古文化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是西周时期虢国的都城遗址,学界普遍认为其即为文献所称的虢国都城“上阳城”。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虢国的历史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地理位置与遗址规模
李家窑遗址北依上村岭,南临青龙涧河,地势平坦开阔。遗址东西长约1000至1050米,南北残宽约560至600米,周长超过3200米。遗址的南墙已被青龙涧河冲毁,现存城垣平面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
遗址组成
李家窑遗址由城垣、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宽约13米,外城壕宽15至22米,深4.3至6米。宫城位于城内西南部,近长方形,东西长310至405米,南北宽约315米,周长约1350米,宫墙外侧环绕有一周壕沟。宫城内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地基,上面保留着45个直径近1米的柱础石,这无疑是当年王宫所在地。

考古发现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建筑遗址等,取得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发掘结果显示:
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以及制骨工具铜锯、砺石等。
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炼渣和陶范。
制陶作坊: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陶窑,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
粮库:在粮食窑藏区,发现排列整齐有序的窑穴,这些窑穴经过加工处理,应是储藏粮食的粮库。
此外,2002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再次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周代墓葬,其中M34和M37较为重要。
历史背景
虢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在周王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的虢国从陕西宝鸡迁都到李家窑遗址所在位置,直到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李家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虢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文物保护
1963年6月,李家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2000年的考古发掘不仅确认了虢国都城的位置,还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志。
李家窑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全面了解虢国这一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李家窑遗址,周代,陕县,古文化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周代

关键词:陕县

关键词:古文化遗址

关键词:新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