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邗国故城
摘要: 邗国故城.春秋.沁阳县.古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邗国故城.春秋.沁阳县.古遗址.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邘国故城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是商代、周代、汉代时期城址。 [2-3]
邘国故城始筑于商代,为“盂”方国。纣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称鄂侯国。帝辛十八年,西伯代邘,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国,春秋至汉历有增筑,之后废弃。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东城东西约长820米,南北宽约580米,地表现存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残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墙外仍存有宽约40米的城壕。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保存较好。邘国故城为研究古代城址及邘姓起源提供实物资料。 [2-3]
2013年3月5日,邘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7]
中文名:邘国故城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
所处时代:商代、周代、汉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遗址特点
邘国故城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冲击平原,东滨龙门石河,西北接邘邰村。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东城东西长约820米,南北宽约580米,地表现存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残高2~7米不等,宽17~22米,有3个缺口,似为城门。城墙下部夯土层厚10~11米,圆形夯窝,直径8~9厘米,深1厘米。从3个缺口处发现大量砖瓦残片,多为西周和汉代物。北城墙外仍存有宽约40米的城壕。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西城位于东城西北,原有四城门,南门额为“古邘城”,大致呈抹角方形,城外有城壕。
堤防
邘城东100余米的龙门河西岸有一条南北长2.5千米的防洪堤防,筑于西周,是为防控龙门河洪水对邘城的危害而修筑的人工堤防。
邘城周围还发现有大量商、春秋、战国、及汉代时期的墓葬群,与邘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邘国故城西北处还有一古城,创建时代不详,20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曾经对地面残存的一段城墙夯土进行分析,推断西城的筑城时间晚于东城,可能是战国时期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建。西城在清代曾进行过修筑,也是现在邘邰村之所在,部分古建筑一直残存到20世纪60、70年代。 [2-4]
文物遗存
邘国故城城北半部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泥质红陶片、器形有罐等及战国时期的筒瓦、板瓦以及汉代的陶片等。 [5]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史记》徐广注:“鄂作邘”。《水经注》载:“其水(指邘水)南经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另外多种版本的地方志及其他一些书籍对邘国故城也多有记载。《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书均称“河南沁阳西北邘邰为邘国”。 [6]
研究价值
邘国故城对于两周诸侯国都及邘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3]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邘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7]
参考资料
1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 [引用日期2023-07-18]
2邘国故城.沁阳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3-07-18]
3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63.
4邵文杰.河南省志 第57七卷 文物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19.
5杨玉东,程峰.覃怀文化论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35.
6杨焕成,周到.河南文物名胜史迹[M].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437.
7特殊参考资料: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