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展览|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精彩看点(三)廊道上的遗产保护与利用
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解世界,世界开始发现中国。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东方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第一次将这条庞大的交通网络冠名为:“丝绸之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各国学者,全面启动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丝绸之路路网项目申遗成功的首例。
本展览作为“世界遗产语境下的丝绸之路”主题展,为纪念2014年丝路申遗成功,以33处遗址点为基础,立足汉唐,从长安出发,贯通整个亚欧大陆。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在全面阐释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突出展示申遗成功十年间的研究新成果和保护新面貌。
申遗成功之后,路网上的国家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全面性。2019年7月24日,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编制“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协调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指出:三国的携手努力提升了我们进一步保护“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遗产的信心。
(一)刻石勒碑
随着丝路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遗产工作者投入到相关遗产认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深化遗产的价值特征研究工作,推动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保护遗产,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33处遗址点竖立了标志性的石碑。
(二)联合考古
1.重点考古项目
(1)中乌联合考古成果——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图版
2009年起,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率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以寻找大月氏为学术目标,多次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2015年9月起,考古队在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考古队在拜松市拉巴特1号墓地进行发掘。2018年春至今,考古队继续在苏尔汉达里亚州、撒马尔罕市等地开展工作,为探讨古代贵霜、月氏、康居等文化研究持续提供重要资料。2019年2月,“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并先后在铁尔梅兹、塔什干、西安、北京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向国际社会展示中乌联合考古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新成果,得到考古界和公众的广泛好评。
拉巴特遗址发掘现场中乌专家及工作人员合影
中乌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清理
(2)中哈联合考古成果——拉哈特故城遗址,图版
中哈联合考古发掘的拉哈特古城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天山北麓的一处台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处于“丝绸之路”草原线路上。传说是古代塞人王族的居住遗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在附近。2017—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以中方模式为主,将传统发掘、普通记录与RTK测绘、三维摄影、高空航测等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该区域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拉哈特遗址远景图
拉哈特遗址发掘的马坑
联合考古人员清理现场
陕西省文物局专家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并慰问联合考古工作队员
拉哈特遗址出土的动物骨块
(3)中吉联合考古成果——科拉斯纳亚·瑞希卡城址西侧佛寺遗址,图版
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进行访问,初步勘察了楚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双方确定对科拉斯纳亚•瑞希卡城址西侧佛寺遗址开展联合考古工作。并于2018年、2019年先后开展了两次联合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联合考古现场发掘情况
联合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发掘中
发掘出的陶器
2.丝绸之路考古合作中心成立
2021年“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成果之一,由中方倡议建立,五国合作共建。2021年7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中心成立在西北大学成立。陕西省文物局为牵头单位,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统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等省内外优势资源,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
该中心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遗产保护、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搭建开放共享的考古合作研究与人文交流平台。
(三)共同保护
中外联合重点保护项目介绍:
缅甸他冰瑜寺保护工程
他冰瑜塔位于缅甸蒲甘古城东南部,1144年阿隆悉都王兴建,是蒲甘最高的佛塔。2016年里氏6.8级地震,他冰瑜塔遭到严重损坏。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宗教事务与文化部关于开展缅甸蒲甘古迹震后修复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20年3月3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负责该项目实施。2023年以来,联合体工作组开展考古发掘、壁画保护、佛塔价值评估、文物保护基地建设工程等多项工作。
他冰瑜寺全貌
塔体破坏情况
考古发掘文物整理
壁画保护
佛塔价值评估
文物保护基地开工
临时办公用房建设效果
文物保护基地建设效果
(四)展览互鉴
近年来,我国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中亚等国家合作举办多个文物进出境展览。透过多个文物交流展讲述了丝路文明等故事,呈现文明之美,为相互交流、展示、沟通、了解搭建重要平台,谱写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乐章。
重点文物交流展,图片及文字介绍
(1)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
201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首次汇聚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37家文博单位近220件精美文物,重点展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沿线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及文明互鉴,也是首次在世界文化遗产语境下举办的丝绸之路文物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展场情况
(2)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级博物馆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生动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
2019年2月,“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并先后在铁尔梅兹、塔什干、西安、北京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向国际社会展示中乌联合考古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新成果,得到考古界和公众的广泛好评。
(4)丝路之都—陕西省文物精华图片展
由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陕西省文物局、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承办的《丝路起点 灿烂文明——陕西文化遗产》图片展于2016年6月3日至6月30日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旨在体现陕西古代文明的内在基因和丝绸之路的永远活力,阐释陕西作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意义。
(5)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
为增进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同时庆祝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的能源领域世博会的召开,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于2017年6月9日至9月10日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在开幕式上致辞
观众参观展览
斐济总理及夫人参观展览
拉脱维亚总统参观展览
孟加拉国总统参观展览
(6)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召开而举办的“亚洲文明联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展期为2019年5月13日至8月11日。主要展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展览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7)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
2023年,国家文物局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合作成果,讲述跨越千年、绵亘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物产交换、思想交流、文化交融的悠久历史,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19世纪末,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与中亚、印度等地交通线路以“丝绸之路”的称号,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联合中亚开展跨国申遗,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申遗成功,是新时代世界对丝路的贡献,该路网立足汉唐城址、佛教寺院、防御门户和道路交通,囊括了中西交流的核心载体。“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与2023年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泽拉夫善-卡拉库姆的廊道”连接,贯通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城市文化、道路交通和宗教思想等方面联通,丝绸之路的路网也是对人类跨越时空交流互鉴丝路精神的充分阐释。
丝绸之路跨越数千年,从长安出发,走出天山廊道,在时空中延续。人文自然,绚烂依旧,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