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发现中国存在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过程,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

摘要: 晋南和洛阳盆地同属中国早期文明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言:“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其实《货殖列传》说得不全面,毕竟它的目的只是强调三河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在详细地考证历史。在其它古老的文献中河东(晋南)是“尧舜禹”并都之地;而河南、河内则是夏商周王朝建都 ...
      晋南和洛阳盆地同属中国早期文明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言:“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其实《货殖列传》说得不全面,毕竟它的目的只是强调三河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在详细地考证历史。在其它古老的文献中河东(晋南)是“尧舜禹”并都之地;而河南、河内则是夏商周王朝建都之地,尤其洛阳盆地是夏王朝的都城斟鄩所在地,西周之东都,东周都城都在雒邑。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明早期,晋南和洛阳盆地的兴盛期并不一致,而是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龙山时代,晋南显然处于领先地位,自公元前2300年起,晋南出现了一批大型聚落,如:陶寺、南石-方城、周家庄等,规模达到三四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东许(250万平米),南柴(110万平米)古署(90万平米)等中大型聚落,这一时期晋南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走在了洛阳盆地前面。这些大中型聚落遗址目前已发掘的有陶寺和周家庄,其中陶寺遗址发掘较早,发现重要遗存较多,表现出了早期国家文明的迹象,陶寺有功能完备的都城,都城内有城墙、大型礼制建筑、宫殿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业区、仓储区、王陵区等;有表明天文历法存在的观象台、圭表;有彩绘龙盘、陶鼓、鼍鼓、石磬等礼乐器,是礼乐文明的雏形;还出现了铜器,如铜铃、铜齿轮形器、镂空铜璧、铜蟾蜍等;最令人惊奇的还是在陶片上发现了两个朱书文字。而同时期的洛阳盆地则没有大型聚落存在。

      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龙山末期,各地的龙山社会经历了一场“塌方式”的崩溃,晋南地区也不例外,大型聚落相继消失,据考古学家调查统计,晋南的聚落总面积从龙山中晚期近2000万平方米骤降至二里头时代早期的不足300万平方米,收缩幅度高达85%左右,之后面积最大东下冯聚落也不过30万平方米左右,相比之下,差距巨大。而不久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聚落开始兴起,二里头文化一期聚落面积就达到了100万平米,二期时进入了兴盛阶段,面积达到了300万平方米,中国早期文明的舞台开始向河南的洛阳盆地转移。

上古“三河”之地的大致范围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比龙山时代各文化分布范围更广,影响力所及之地包括了整个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二里头聚落遗址有多个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布局严整的宫殿区与宫城,最早的多进院落大型宫殿建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礼器铸造作坊和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等等。
      “二里头文化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二里头都邑则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中国历史自此进入开创新纪元的'二里头时代'”(许宏)。考古学上观察的中国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这一过程,正是文献和古史传说中尧舜禹禅让制向夏启家天下转变的过程,两者可以大致相互对应,说明中国文献记载还是可信度很高的。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