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日渐月染—中国古代酒具艺术风格发展影响因素

摘要: 酒作为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历经千年不散且越久越醇,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而作为其载体的酒具,更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酒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反映在酒具形制上也各有不同。我国古代酒具 ...
酒作为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历经千年不散且越久越醇,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而作为其载体的酒具,更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酒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反映在酒具形制上也各有不同。我国古代酒具的形制之所以如此丰富,离不开古代各时期统治阶级、经济、文化、技术等影响。

▲“伯作”铜爵,内有“伯作“铭文;甘肃省博物馆藏

酒具的由来和发展

酒具是因酒的发明而产生的,早在远古时代,酒器和水器之间的界线是难以划分的,后来才慢慢分化出酒器。在我国古代酒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材质丰富多样。从实用功能上大致可分为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此外,造酒器和娱酒器也在酒器的范畴之内[1]。

由于火的使用,人们发明并制作出了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酒具以陶制酒具为主,有陶制壶、杯、碗平、罐、樽、觚等[2]。其中以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最具代表性,其胎体轻薄、陶质细腻、做工精美,为后世酒具及其它器物类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周秦汉时期是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开始的转型期。商周的青铜酒具,不仅作为酒具使用,更是升华为礼器。自商周之后,青铜酒器开始慢慢被其它材质酒器取代。秦汉时期,漆制酒器盛行于我国南部地区。两汉魏晋之际,漆制酒具已然成为酒具的的主要代表。在唐朝时,陶瓷酒具成为主流,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占了很大比例。

到了宋代,人们对酒具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蓬勃发展的制瓷业鼓励了酒具的发展,在瓷都景德镇,薄而轻、釉面光亮、造型优雅的酒具最具特色。在元明时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青花瓷酒具逐渐成为主流,而在清代,则有更多精致的酒具被生产出来,使用的材料也更加的多样化,如陶瓷、玉石、玻璃、珐琅、竹木牙角雕、匏器等[3]。

▲耳杯 西汉 故宫博物院藏

影响酒具发展的外在因素

日渐月染
 ———统治阶级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酒具的发展中,统治阶级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央集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用物质的、精神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直接的、深刻的,它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并导致艺术的衰败。

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因其统治阶级饮酒之风盛行且崇尚武力迷信鬼神,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为好酒之风推波助澜,从而促使商代酒具生产与制作走向了繁荣。商代青铜酒具造型多运用安定而庄重的直线,装饰同样选取对称且规整的格式,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这是出于祭祀的要求。纵观现存世的商代青铜酒具,其整体给人一种威严、神秘、慑服之感,反映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层面的震慑,其统治阶级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不言而喻。

宋代酒具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典雅、平易。由于宋代文化发达,文人墨客较多,除饮茶之风盛行外,好酒之风也同样风靡一时,与此同时,酒具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酒具的发展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影响,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

(1)宋代统治阶级为稳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割据,采取了“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策,致使文士的社会地位提高和人数增多[4]。文士们的文学活动离不开酒,而酒具作为酒的载体,其审美意义更是受到了文士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宋代的理学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和一”理念也影响着宋人的审美观,因此,宋人偏爱造型简洁、优美的酒具。
(2)宋代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酿多销,可观的酒课收入在国家财政中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宋代的酿酒业较前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高度,故此酒具的生产和制作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5]。不仅统治阶级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酒具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同样影响着酒具,从酒具造型装饰的变化中就可发现中国古代酒具艺术风格发展中的奥秘。

▲青釉鸡头壶 南北朝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

东鸣西应
———经济文化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

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发展,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则对酒具艺术风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此时国力强盛、海陆交通十分发达,使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得以向外输出,同时外来文化也进入中原,并且与唐朝本土文化发生交融[6]。

凤头壶、双龙耳瓶等这类颇具波斯色彩的新品种酒具的出现,生动地诠释出经济、文化在唐代酒具发展中的影响。凤头壶的原型为波斯金银器中的鸟首壶,由于唐朝人对外来金银器十分喜爱,他们便开始利用造价更低、原材料更易获取的陶瓷来对鸟首壶进行仿制,于是吸取了西域特色的凤头壶就此诞生。凤头壶在初唐时期非常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化改造的进一步加深,其凤头造型慢慢走向简化,直至被几何形所替代。

除凤头壶外,唐代长沙窑产品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盛行于国内外。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丝路瓷史———唐宋元时期外销瓷展”中,展出了一件“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在唐代这类瓷壶是作为斟酒具来使用,瓷壶在壶嘴及双系下方共堆贴有3个椰枣纹。模印贴花工艺是从西亚传入我国,它也是长沙窑瓷器里常见的装饰技法之一,而在长沙窑贴花瓷壶中,又以椰枣纹最为常见。

因椰枣是东南欧、北非、西亚两河流域的重要食物来源,所以西亚人喜欢将椰枣作为装饰图案,故而作为主销国外长沙窑瓷器偏重此类装饰。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黑石号”沉船遗址中的出现,反映了唐代中国制瓷技艺与西亚文化相互融合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文化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

▲伎乐纹八棱金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影响酒具发展的内在因素

因材制宜
———技术提高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掌握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这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酒具的发展史,从中可以窥见,占据主流地位的酒具分别是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这正好与各历史时期新材料的发展所对应。

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新石期时期和夏代流行陶质酒具,这个阶段的陶器已完成由手捏成形到轮制成形的转变,正是因为制陶技术的进步,这时期的陶质酒具才得以在器形上变得更加规整且胎体变薄。夏商周时期进入了我国的青铜时代,此时主流的酒具为青铜器,在铸铜技术的加持之下,商代酒具材料较之前的陶质酒具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质地更加坚硬结实,易于保存。另外,由于青铜的熔点低,在使用熔铸法制作酒具时能够随意制做出不同形式的造型,同时可得到清晰的装饰花纹。

战国秦汉时期,青铜酒具逐渐走向衰落,此时由于人们对制漆技术的不断精进,漆质酒具逐渐受到人们欢迎。漆质酒具的优点在于造价比青铜器低、轻巧、美观、防腐、防潮,且在进行装饰时不受太多局限。除漆质酒具外,这时期的陶质酒具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陶质酒具在汉代时期演变为早期瓷器,于东汉中期至晚期发展为成熟阶段,此时的瓷质酒具,无论在造型还是质地上,都较以往的陶质酒具更加优美精良,这也为后世瓷质酒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之后,由于窑业的发展以及制瓷技术的提升,瓷质酒具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主流酒具。

宋代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各大窑口争奇斗艳,相互借鉴学习,瓷质酒具成为这一时期酒具的代表。宋代瓷质酒具在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上,都取得了极大得成就,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温碗 宋 故宫博物院藏

以人为本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酒具艺术风格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酒具的造型也随之发生变化。汉代时期,人们用餐实行分食制,一人一案,席地而坐。汉人饮酒时通常也是席地而坐,酒尊放置在中间,酒尊里放着挹取酒的勺子,饮酒器同样放置在地上,因为受饮食方式的影响,所以汉代的酒具造型都较为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制逐渐式微,坐姿不拘泥于过去的席地而坐,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在用餐方式上人们开始同桌而食,合食制慢慢成为主流。同时,胡床的传入使得人们的坐姿由跪坐发展为垂足而坐,这时的酒具造型开始变得瘦长[7]。

以鸡头壶为例,西晋时期的鸡头壶一般较短,通常流口实心。东晋时期,鸡头壶的造型趋势逐渐向高发展,流口变成了空心,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许多水器与酒器惟一的取水方式,把壶的注水口与出水口分开放置。南北朝时期的鸡头壶壶身更高、更细,壶颈更长,壶把手也更直、更长。隋唐时期,桌子的出现使合食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垂足而坐。隋代的鸡头壶器型高大,较南北朝时期更为修长挺拔,壶颈细长,壶口更高。唐代人们审美发生改变以及这时期壶的样 式 增 多,致使鸡头壶逐渐被执壶取代[8]。

从鸡头壶的造型演变中,可窥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酒具的影响。进餐坐姿和家具的变化也反映在酒具造型方面,也随之产生变化。例如,酒具最初是放在地面上或者矮床、几案上,都低于人的视线水平,但在桌子发明之后,放置酒具的位置被抬高,其形状也从矮而圆变为高而长。一些原本捧在手里使用的细长酒具,为了方便放在桌子上,则又向矮而平稳的要求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酒具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酒具的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其艺术风格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统治阶级、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材料的发现,为我国古代酒具艺术风格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法,丰富了酒具艺术风格的表现语言。由此,统治阶级、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将中国古代酒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以后的酒具设计起到了探索作用,也为以后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参考。

[1] 杜金鹏,焦天龙,杨哲峰.中国古代酒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2] 王念石.中国历代酒具鉴赏图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3] 胡建中,马季 戈.觞 咏 抒 怀———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酒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4]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 京:东 方 出 版 中 心,2010.
[5] 马利清,孙家洲.酒史与酒文化研究(第一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中国 硅 酸 盐 学 会.中 国 陶 瓷 史[M].北 京:文 物 出 版社,1982.
[7] 孙 金 玲.唐明之间中国 瓷质酒具造型演变的规律[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8] 王健丽.鸡首壶的演变与发展[J].收 藏 家,2011(7):54-58.

来源:美的考古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