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张全新:对西垂秦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 政协陇南市委 张全新  二十世纪末,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多年来的一些历史谜团得到破解,秦史研究中,关于秦国初创、秦人东扩、秦国故都、秦国西垂陵园及西畤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然而,从现有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当中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在此,笔者不顾浅陋,就几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求教于专家。  一、“秦附庸”附于谁  秦国初创于周孝王时期,嬴非子 ...

政协陇南市委    张全新

  二十世纪末,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在国内外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多年来的一些历史谜团得到破解,秦史研究中,关于秦国初创、秦人东扩、秦国故都、秦国西垂陵园及西畤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然而,从现有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当中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在此,笔者不顾浅陋,就几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求教于专家。

  一、“秦附庸”附于谁

  秦国初创于周孝王时期,嬴非子(即“秦嬴”)为第一任国君。《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息养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谓之间,马大繁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1]这之前,秦人称嬴,不称秦。“秦”的名称,由此开始。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谓之间。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2]“邑之秦”的“秦”,就是秦国的第一个都邑,其位置,现在普遍认为在今天水市东北张川县境内。

  最初的秦国地盘很小,称为“附庸”。《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3]秦被称为“附庸”,按当时惯例,一方面,地盘非常小,不到五十里;另一方面,在隶属关系上,只能隶属于诸侯,不能直属于周天子。《礼记·王制》记载:“附于诸侯曰附庸。”[4]《孟子·万章下》说:“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5]由此可知,秦国初创时期,只是一个依附于地方诸侯国的附庸小国,地盘很小,没有独立性,不能直属于周天子。现在有些著作上仍把秦附庸国,说成周朝国王的附庸,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非子居住的“秦”,当时只称为“邑”。秦邑,相当于秦附庸国所依附的“诸侯国”的一个重镇而已,还够不上“都城”的级别。

  非子“秦邑”级别较低,为“附庸”,不达天子,附于诸侯,那么,“秦附庸”附于谁呢?按照当时情况,只能依附于“大骆犬丘国”。因为,“犬丘”是非子父亲大骆之族的地盘,居住历史悠久,势力较大,当时,虽然不是周朝的分封国,但实际上是具有诸侯实力的地方部落国,周孝王都对它很尊重。《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分封非子时,“孝王欲以为大骆嫡嗣”,但由于申侯的建议,孝王就把非子改封于秦,大骆之地留给了大骆的小儿子成(申侯女所生)。由此可知,“犬丘”之地,是秦非子父亲大骆的政治中心。犬丘不但是大骆犬丘国的都城,也是秦非子附庸国的政治中心。秦邑,只能算是秦国雏形时期的小驻地,还不能称为都城,“秦”的一切还隶属于犬丘国。

  秦附庸国受封之后,在秦邑居住的时间很短,有四任君主,即秦嬴(非子)、秦侯、公伯和秦仲,大约四十多年。到了秦仲的儿子庄公,又迁回到原犬丘之地。庄公从秦邑搬回犬丘居住之后,不是居住原地,而是向西推进,居住在“西大丘”。《史记·秦本纪》记载:“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庄公居其故西犬丘。”[6]因为,此前,原大骆犬丘曾被戎人灭掉,城池定会受到毁坏。于是,庄公迁居“西犬丘”,“西犬丘”成了秦国的唯一都城。此后,庄公、襄公、文公等都以此为都城。庄公“西犬丘”与大骆犬丘城不在一处。庄公“西犬丘”位置大约在大骆“犬丘”的西面不远处,相当于今天礼县大堡子山东侧附近。王国维也认为秦庄公返回西垂之后,“则又西徙”[7]。从非子受封到庄公之前,秦国作为“附庸”小国,名义上封于“秦邑”,实际上依附于大骆犬丘国,“秦附庸”仍受犬丘国统辖。后来,庄公直接迁都“西犬丘”。《史记》载,庄公 “及其先大骆犬丘地并有之,为西垂大夫。”襄公时,秦国才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

  二、“西”、“西县”与“西垂”、“犬丘”、“西犬丘”等名称的关系

  史籍当中,关于陇右西垂秦国故地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西垂、犬丘、西犬丘、西、西县等。同样在《史记·秦本纪》之中,也不一致,有时称“西垂”,有时称“犬丘”,也有时称“西犬丘”,有的地方还称为“西”,秦襄公在西垂设立的宗庙称为“西畤”。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对史料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西垂这片地方本名为“西”。如,秦庄公《不其簋》铭文中就有“西”的地名[8]。秦朝在此设立“西县”,也取义于“西”,不称“犬丘”或“西垂”。又据《史记》记载,秦二世时,大臣们给二世奏报时说:“先王宗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9]这里的“西雍”,即“西”和“雍”两个地方,西,即“西垂”,雍,即雍都。然而,到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等在史书中称西县之地为“西垂”或“犬丘、西犬丘”,不直接称“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推断,“西”、“西县”是秦人自己的地理名称,“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族人对“西”地的称谓。从上述例子可知,秦人从庄公到二世时,一直称自己的西垂祖地为“西”、“西县”,不称“犬丘”和“西垂”。而别族却称“西”地为“西垂”,不仅汉代司马迁和班固如此,其实早在西周孝王时就这样。《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非子养马有功,孝王要封赏,当时与犬丘大骆部族为邻的申国国王“申侯”与孝王的谈话中就直接说“保西垂,西垂以故和睦”。因此,可以肯定,“西”、“西县”是秦人自己对祖地西垂的名称,“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部族对这块地方的名称。鉴于此,笔者还认为,也可以将秦国早期都城“西垂”之地称作“西”或“西都”。

  西垂、西都之地,作为秦人故里和秦国故都,秦人在此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和仲宅西”[10]。就从记述可靠的殷商时期“中潏”“保西垂”算起,到秦始皇帝统一天下,至少在八百年以上,基本上包括殷商后期和整个周朝(西周到东周)。西周前期(包括殷商后期),秦人先祖虽然没有以“秦国”命名,但已经有嬴姓部落之国存在。西周中期非子始封为“秦”,到秦文公迁都之前,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秦国”国都。文公之后,这里虽然不是都城,但仍是故都、陵园及宗庙之地。刘瑞先生《秦信宫考》一文中说:秦西都“一直到秦始皇时他的地位依然重要,原因与其地有先王宗庙和寝陵有关。”[11]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直到二世纪时西都(西垂)故地仍有先祖宗庙,地位依然重要。关于“西都”的地理位置。祝中熹先生说:“西垂又名犬丘,即尧、舜时代肩负‘寅饯纳日’使命的和仲一族西迁后所宅之‘西’。它的位置,汉晋至唐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就是汉代陇西郡的西县。”[12《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郑玄说:“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13]《正义》引《括地志》说:“秦州上邽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14]按《水经注》记载,“西县故城”在今礼县红河乡境内[15]。《晋书地道记》又记载:“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16]《水经注》中还载“始昌峡”和“始昌城”位置不在今红河乡,在今长道镇和盐官镇之间。祝中熹先生经过大量考证说,“西县城当在西和峡口与祁山之间,决不会在如《水经注》所说西北偏至阳廉川,即今礼县红河附近。”他认为今礼县永兴乡古称“店子上”,是古代“天嘉县”位置,也就是秦汉时代的西县城所在地。[17]赵逵夫教授《略论“空城计”的有无与西城地望》[18]一文认为秦汉至三国的“西县城”治地在今长道镇。张希仁先生《论长道地望与“空城计”西城》一文也认为,西县(西城)位置在今长道镇。[19]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因为,礼县永兴乡和西和县长道镇连为一体,分属两县两镇,但实际为一个地方。

  按照祝中熹先生观点,秦人先祖居住陇右西地(西垂)的时间,还应该上溯到“和仲宅西”。《尚书·尧典》记载:“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20]宅西,意即居住“西”地。到夏初之际,秦族部落分布较广,“或在中国,或在夷狄”。[21]夷狄,就包括“西都”地区。商朝时期,秦人之祖中潏部落就“在西戎,保西垂”[22]。到西周时,大骆、非子居住犬丘。由此看来,秦人祖先在西部陇右地区的居住时间很早也很长。《水经注》记载:西汉水支流杨廉川水“东南流,经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大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23]西都故地之所以称为“西”,是秦人鸟图腾的反映。“西”,从字形字义分析,指秦人居住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西,鸟在巢上也。”小篆字形为:  ,很像鸟儿栖息在巢上[24]。这就是“西”的原始意义。作为地名意即“鸟儿栖息的地方。”西犬丘、西垂,怎么是鸟儿栖息的地方呢?因为,秦民族为鸟夷、鸟民族。意思即这里是鸟族秦人居住的地方。祝中熹先生认为,秦人为阳鸟部族,崇拜鸟或太阳。[25]“西”或“西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于是后世“西”字又演变为“东西南北”的“西”。也有资料说,“西山”也叫“兑山”或“崦嵫山”,是太阳落的地方。秦人由于崇拜阳鸟(太阳),所以,他们的地名中喜欢用“阳”,如,平阳、栎阳、咸阳,而且,有一个地名就叫“阳”。远古时代关中及中原地区的居民对太阳在西部落山感到很神秘,于是产生“夸父逐日”等神话。史书记载,太阳落山的地方有“西”、“西山”、“兑山”、“崦嵫山”。《山海经》还说:“常羊之山,日月入焉。”[26]据赵逵夫教授与其父子贤先生考证,常羊山即刑天葬首的仇池山,在陇南市西和县南部,与秦人故地西都(西垂)毗邻。西犬丘、西垂,后来作为秦国的都城,秦国人自己称“西”。居住在秦国“西都”之地的嬴姓部族,是秦人的正宗之族,其它嬴姓部落,只能算是旁系亲族。秦人在陇右西垂(西都)居住时间长,而且,科技文化也发达。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编钟等乐器和车马,都非常精美。《诗经·秦风》前四首,据《毛诗序》解释,就是西垂秦地的作品,也是陇右地区天水、陇南最早的文学作品。

  由于时间太久远,史料对秦在西都的历史有记述,但实际地方又没有建筑遗迹可寻,只有通过地下文物加以印证。《史记》记载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记》又载,文公“葬西山”,“宁(宪)公葬西山”,“宪(宁)公居西新邑,死,葬衙。”[27]上述记载中,襄公葬西垂,无歧义;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这说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宁(宪)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说明“衙”与“西山”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骆、非子、秦仲和庄公等陵墓,无明确记述,但不会超出西都之地。根据以上情况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处,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宫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处。墓地名称,按照上述《史记》所载也有几个名称,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们是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还是几个不同地方的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秦国故都在西汉水上游的红河、盐宫一带,但是,近年来秦公墓地又在西汉水中游的大堡子山一带发现,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范围较广,包括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捷地、长道等多处,都有出土。此外,从嶓冢山、祁山、兑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来看,秦人墓地也不会限于一处,有可能分布在西汉水中上游的大片地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只是其中一处。“嶓冢”,按照字义,也是陵墓。

  至于秦国在西都地区的宗庙,有记载者,只有“西畤”,这是见诸史籍的西都之地的唯一宗庙。《史记·秦本纪》记载:“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28]《史记·始皇本纪》中又载:“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畤。”[29]《史记·封禅书》也载:“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30]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断,西畤,一定是秦西都之地的大型祭祀场所,规模不会太小。此外,《史记·封禅书》载:“西亦有数十祠。”唐代司马迁《索隐》说:“西即陇西之西县,秦之旧都,故有祠焉。”由此可知,秦在西都(西垂)的祭祀场所不止一处。近些年,五家联合考古队已在今礼县城鸾亭山发现古代大型祭祀遗址;礼县红河流域天台山也有祭天遗址,其他地方是否再有呢?有待考古及研究。

  三、始皇西巡路线与鸡头山位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灭六国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有一件大事为“西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31]陇西,即陇西郡,范围相当于后来的陇右,包括今天的天水、定西及陇南北部等地。北地,即北地郡,就是现在的平凉庆阳一带。回中,即“回中宫”,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关于“鸡头山”,多年来,有人认为是今平凉市崆峒山,也有人认为是今成县鸡山。1997年新编《西和县志》认为是今西和塔子山。[32]对此,笔者通过考证认为,秦始皇西巡所登“鸡头山”,是今天陇南市西和县东北二十多里的云华山。

  首先,对《史记》所载始皇西巡的路线和地域范围进行分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按此记载来看,始皇西巡的地方是陇西和北地;顺序是先到“陇西”,后到“北地”。“陇西”和“北地”,都是当时的郡名。始皇西巡时到达陇西、北地两郡辖地,是否到达郡府驻地,不得而知。再结合陇山地形来分析,陇右西垂与关中咸阳之间,有一道南北走向的陇山山脉阻隔。关中与西垂的交通路线主要有南、北两条。北面经陇县、张川、清水、天水到西垂,南面经故道凤县、徽县、鸡头道进入西垂。有些著作认为秦始皇西巡时先从咸阳到北地,再向西南到西垂,然后又经北地,过回中,返回咸阳,这是一种错误的结论。若把《史记》记载与陇山地形相结合,就可以推断出,始皇西巡路线,是从关中“咸阳”先来到陇西郡所辖的今陇南、天水等地,然后才到北地郡所辖的今平凉一带。这是说始皇西巡所到的大致区域。接着,《史记》又点出了始皇途径两个具体地点,即“出鸡头山,过回中”,以进一步标示西巡的具体路线。秦始皇巡陇西、北地二郡之地,在陇西郡境内出“鸡头山”,在巡完北地郡之后,路过“回中”返回京城咸阳。因此,可以认为,秦始皇所登鸡头山,在陇西郡范围,不是北地郡范围。平凉当时属北地郡。所以,认定平凉崆峒山为鸡头山不能成立。

  第二,秦始皇西巡的目的主要是祭祖,西和云华山正好地处秦国西垂故地。近年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已经完全证实了史书记载秦人故地秦国故都在今天陇南天水交界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古西垂、西县之地。这里有秦国的先祖宗庙及陵墓,也有祭天所用的“西畤”等。秦人先祖早在夏商时代就居住西垂,后来,非子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到秦襄公时,犬戎攻入镐京,灭了西周,秦襄公率兵全力以赴保卫周平王,把平王一直护送到东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秦襄公的举动使周平王感激不尽,于是,平王就把“岐以西之地”许诺给了秦襄公,并且承认秦国诸侯地位。从此,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并且,不断发展,地盘逐渐扩大,后来,把都城从西汉水上游平原迁到了陕西关中,直到统一天下。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先祖是非常神圣的。所以,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到西垂故地祭奠先祖。秦民族本姓嬴,以鸟为图腾,称为“鸟民族”。其居住地西垂,原名为“西”,后设“西县”。西县周围地名、水名,多以鸟类命名,如:鸡头山、凤凰山、鸡水、鸡谷、燕子河等等。又据史书记载,直到秦二世时期,西垂故地都一直保留着秦人宗庙,而且保持着定期祭奠的惯例。

  第三,西和“鸡头山”是古“鸡头道”的必经之地,史书多有记载。

  朱绣梓民国《西和县志》引述《后汉书·隗嚣传》记载,认为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夏闰四月,王孟所塞“鸡头道”,就是今西和县云华山古道。[33]唐代《元和郡县志》也说:“鸡头山在上禄东北二十里,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34]这里的“上禄”,就是今西和县城。郦道元《水经注·漾水》记述,西汉水向西南流到祁山军(今礼县祁山堡)南面位置时,有一条叫“鸡水”的河流汇入,这条“鸡水”,南出“鸡谷”。结合实地位置来看,“鸡水”就是今天的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河,大柳河谷就是“鸡谷”。顺着大柳河谷向北,就是西汉水河谷平原,正好是秦国西垂故地;大柳河发源处就是云华山,而塔子山则是云华山脉的最高峰。由此翻山向南,就是今天的马元河谷,沿着马元河(麻沿河)谷向东行走,可通徽县,过两当,进入凤县“故道”,到达宝鸡关中。依此分析,再结合《史记》所载始皇西巡先陇西后北地的顺序,可以断定,当年秦始皇是从这条道上来陇西郡地西巡和祭祖的。然后,折向东北进入北地郡所辖地方,路过“回中宫”,返回咸阳。整个行程路线为顺时针方向。有些著作上曾说,始皇西巡路线为从“咸阳”到“北地”,再到“陇西”,后又折回“北地”,过回中返回“咸阳”,是错误的。

  第四,从当时交通条件讲。《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前220年),就“治驰道”。裴骃《集解》中应劭说:“驰道,天子道也。”[35]当时驰道在全国四通八达,遍及全国。《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36]可见当时驰道的等级是非常高的,质量也就不会差。另据《汉书》记载,当时驰道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37]由此可知,秦始皇时代,不仅长城修得非常牢固,而且“驰道”建设也非常过硬。秦始皇就是沿着这些驰道巡游天下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西巡与“治驰道”同年进行。始皇由故道西巡,交通条件如何呢?追溯秦国历史,秦国为了开发西南地区,在交通上很早就着手,在秦岭西部宝鸡到凤县之间修筑栈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栈道五尺”。秦国派李冰父子很早去经营成都平原,修筑都江堰工程,都是有一定的交通条件作基础的。不仅如此,秦国在早期居住陇右西垂时期为了东扩,就已经非常重视陇山(陇坂)东西的交通。从天水东北的清水、张川到陕西陇县之间有交通道路;南面在陇南、天水与关中交界的地方,也一定有道路可通。天水放马滩发现的战国木版地图和纸地图等,[38]就反映了当时秦国为了面对东面诸侯各国,非常重视西垂大后方的经营,其中交通的畅通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具有几百年经营基础的西垂老根据地上,始皇能首先西巡祭祖,肯定有非常便捷的道路可走。

  又据史书记载,西和“鸡头道”,直到宋代都很重要。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议和,安丙上书,西和境内“又增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1218年,金兵取道“鸡头山”,拔西和州。

  第五,秦始皇西巡所登临的“鸡头山”在西和(古成州)境内,早在唐代就已确认,而且,中华书局《史记》注也无异说。

  唐代李泰《括地志》记述,“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39]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985年印刷的《史记》所附张守节《正义》引述《括地志》这段话,肯定了鸡头山在上禄东北二十里。而且,《正义》还引《后汉书·隗嚣传》说:“‘王莽塞鸡头’即此也。”《正义》“按”说:“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此外,唐代《元和郡县志》也记载:“鸡头山在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古代陇南有几个“上禄县”,不同时期位置不同。唐代“上禄县”,治地在今西和县城。《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所载,“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正好就是今西和县东北二十里的云华山。因为,唐代前期,“成州”治地在“上禄县”,即今甘肃陇南西和县。

  第六,云华山为古鸡头山,所处位置正是“鸡头道”。

  现在的“云华山”,位于西和县东北,处在长道镇大柳河发源地与稍峪乡之间,是大柳河(鸡谷)与稍峪河的分水岭。丹霞地貌,地形独特,自古为西和名胜之地,现在开辟为旅游景区。云华山古称鸡峰山或鸡头山,处在交通要道。清代康熙版《西和县志》列出“西和八景”,其中有“塔山烟雨”和“鸡峰春日”。[40]前者指塔子山,由于海拔很高,容易产生云雾;后者,是否指“云华山”,没有交代。乾隆版《西和县志》在“山川考”中记载:“塔子山县东北二十里,孤峰插天,四远共见,天将雨,云出岫。”[41]这与康熙版县志中“塔山烟雨”的记载完全一致。由于山很高,容易产生云雾。岫,指山洞或山。《尔雅·秤山》说:“山有穴为岫”。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道:“云无心以出岫”。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中有“窗中列远岫”句子。西和塔子山,周围几十里都可望见,真像一个高高的塔标,故称塔山,现在叫塔子山。乾隆版县志除了记载塔山,另外还记载了鸡峰山,也在“县东北二十里,相连塔山,其形如圭,古为圭峰,名山也。”[42]由此可以肯定,鸡峰山,就是云华山。云华山何时得名,暂不可知。民国版朱绣梓《西和县志》中,对这两座山的记载与清代县志非常接近:“塔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双峰插天,如高塔并峙,故名。天将云雨,先出岫,故有塔山祥云之称。”“鸡峰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与塔山相连,其形如圭,又名圭峰山,旧志八景中,‘圭峰秋月’即此。”[43]云华山,又称“圭峰山”,其形如圭。圭,是古代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云华山形状,与此非常相似。云华山,既像玉圭,又像鸡头,如此独特,很早就为人们所关注,因而,鸡头古道,以此命名。

  弄清“鸡头道”问题,“鸡头山”就容易理解。秦始皇西巡时是“出鸡头山”,不是“登鸡头山”,一字之差。“出”是由内向外,出去,即始皇从关中向西,经鸡头道,来到陇右西垂,“出”,为旅途必经。“登”,是有意登临,有游玩之意。始皇“出鸡头山”与“登泰山封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史记》记载也是“出鸡头”,不是“登鸡头”。

   【参考资料】

[1][3][6][9][13][14][21][22][27][28][29][30][31][35][39]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36][37]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4]《礼记》。

[5]《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王国维《秦都邑考》,《观堂集林》卷十二。

[8]杨东晨《秦人秘史》和祝中熹《早期秦史》中辑录。

[10][20]《尚书》、司马迁《史记》。

[1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

[12][17][25]祝中熹《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23]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

[16]《水经注·漾水》引《晋书地道纪》。

[18]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9]载于西和县文联《仇池》杂志2012年2—3合刊。

[2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

[26]袁珂《山海经校注》。

[32]杜万鼎主编《西和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33][43]民国版《西和县志》,存西和县志办公室。

[34]唐代《元和郡县图志》。

[38]雍际春《天水放马滩版地图研究》。

[40]康熙版《西和县志》,存西和县志办公室。

[41][42]乾隆版《西和县志》,存西和县志办公室。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