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塔寺石窟的营造工程
石窟是按照特定理念规划设计并施工营建的,通过系统整合现存遗迹现象所反映的考古信息,能够重建石窟的营造工程。本文通过对金塔寺现存建筑、塑像和壁画遗迹的逆向推演,尝试复原金塔寺石窟的营造规制、施工程序和匠作体系。首先利用窟室空间结构、塔柱形制、塑像与壁画配设逻辑,复建石窟整体空间营造理念。其后,根据洞窟壁面的工具凿痕,复原窟室空间的 ...
石窟是按照特定理念规划设计并施工营建的,通过系统整合现存遗迹现象所反映的考古信息,能够重建石窟的营造工程。本文通过对金塔寺现存建筑、塑像和壁画遗迹的逆向推演,尝试复原金塔寺石窟的营造规制、施工程序和匠作体系。首先利用窟室空间结构、塔柱形制、塑像与壁画配设逻辑,复建石窟整体空间营造理念。其后,根据洞窟壁面的工具凿痕,复原窟室空间的 ...
麹氏高昌国 “闭关窟” 初探夏立栋摘 要:麹氏高昌国时期在吐峪沟、柏孜克里克、忙得古力等分布于不同河谷的石窟寺中集中开凿了一批营造规制高度统一的禅定窟。这批禅定窟孤悬绝壁、难以通达, 窟内仅凿出禅龛和简易生活设施, 清静幽暗。根据洞窟的鲜明特征和同期流行的禅律经本推测, 此类洞窟应为僧徒长期幽闭修行、寂然禅定的 “闭关窟”。 “闭关窟” 与 ...
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公众号高昌,即今吐鲁番盆地,地处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与凉州往来交通的关键位置,是佛教传播线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西域与东亚佛教集中交会融合的重要地带。高昌佛教历经高昌郡至高昌国时期、唐西州时期和西州回鹘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前后延续一千余年,遗留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特征突出的石窟寺遗址。其中,5~7世纪 ...
一 引言 高昌,即今东天山地带的吐鲁番盆地。已发现石窟寺遗址十四处,洞窟总量约四百余座,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火焰山和西部盐山山脉多条河谷的两侧崖壁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斯尔克普沟中的忙得古尔、连木沁石窟,吐峪沟中的吐峪沟、苏贝希石窟,胜金沟口的胜金口、七康湖石窟,木头沟中的柏孜克里克、伯西哈、乌江布拉克石窟,葡萄沟石窟,大、小 ...
吐峪沟石窟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地处火焰山中,南邻洋海坎,北通苏贝希,是连通火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近百座洞窟分布在吐峪沟东西两侧的断崖,为中古时期高昌地区营建规模最大、洞窟数量最多、洞窟类型最为齐全、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石窟寺。现存洞窟年代从5世纪前期的高昌郡时期,历经变迁,一直持续至14世纪后期。该石窟寺对于研究高昌佛教的谱系内涵、中原佛教与西域佛教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至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