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大历、元和年间摩尼寺选址原因辨析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内容提要陈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国考》一文中,根据唐大历六年和元和二年,回鹘两度请求在中原建摩尼寺事,指出唐代中原摩尼教“先由北而南,复由南而北”的传布路线。笔者分析中原摩尼寺的设立情况,辨释陈先生这一观点,认为回鹘请求在江南地区建寺多伴随粟特人之商业利益,而在河南,尤其是太原府置寺则更具政治意图。192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内容提要陈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国考》一文中,根据唐大历六年和元和二年,回鹘两度请求在中原建摩尼寺事,指出唐代中原摩尼教“先由北而南,复由南而北”的传布路线。笔者分析中原摩尼寺的设立情况,辨释陈先生这一观点,认为回鹘请求在江南地区建寺多伴随粟特人之商业利益,而在河南,尤其是太原府置寺则更具政治意图。192 ...
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 作者:王媛媛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出版年: 2012-5-1页数: 297定价: 5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ISBN: 9787101085105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 ...
唐代汉文摩尼教资料所见之“法王”王媛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法王”(dharmarāja)为一地道佛教术语,可作佛、菩萨之尊称,亦为阎魔王之别名。自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受封“大宝法王”始,“法王”又成为藏传佛教首领的封号,时至今日,不丹佛教犹称其教主为“法王”。该尊号不仅屡见于佛教经文,而且为唐朝入华的景教、摩尼教所借用。如编号为P.3847的敦煌景教文书,它由《景教
丝绸之路考古五代宋初西州回鹘“波斯外道”辨释王媛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840年,漠北回鹘为黠戛斯所破,“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回鹘残部西迁到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约850年前后,他们以高昌为都城,在吐鲁番地区建国,史称“西州回鹘”(866—1209年)。尽管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摩尼教文献来 ...
王媛媛丝绸之路考古考古资料所见焉耆摩尼教王媛媛(中山大学历史)摘要:天山南路中段的焉耆,是古代中西陆路上重要的“城郭之国”。该地主流信仰为佛教,但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亦可见其他夷教之身影。俄藏粟粟特语文书(L44)较早透露出8世纪初焉耆摩尼教的信息,但当时该教尚未公开传播。8世纪30至60年代间,摩尼教势力在焉耆有所发展。中古波斯语《摩尼教赞美诗集》(Mahrnāmag)跋文显示,762年之前,该教已在焉耆建有寺院。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