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菲:耆车如水马若龙—辽代契丹贵族墓葬中的出行图
建立辽王朝的契丹民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最初并无筑墓入殓的习俗。《北史·契丹传》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辽建国后,受唐代文化影响颇深,逐渐开始采用埋葬习俗,并将汉民族的丧葬传统融入本民族文化中,形成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丧葬礼俗。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内蒙古、辽 ...
建立辽王朝的契丹民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最初并无筑墓入殓的习俗。《北史·契丹传》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辽建国后,受唐代文化影响颇深,逐渐开始采用埋葬习俗,并将汉民族的丧葬传统融入本民族文化中,形成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丧葬礼俗。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内蒙古、辽 ...
中國美術研究“性别空间”的构建-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上海,200433)摘要 宋代仿木构砖室墓的墓壁上常饰有剪刀、熨斗等砖雕图案,这些元素虽然展现了生活场景的细节,与整个墓壁装饰共同塑造出家居环境,但它们在墓中频繁出现,有时甚至会作为唯一的器物类装饰。通过分析相关的图像组合和墓葬空间可知,宋墓中的剪 ...
引言 1958年,山西大同地区发现了一座元代砖室墓。墓室呈方形,四角攒尖,北部有砖砌棺床,上置棺罩。墓内出土瓷器、木房屋、木制明器共四十五件。根据出土墓碑可知,墓主为冯道真,至元二年(1265)安葬于西京大同县。除墓内丰富的随葬品外,墓室四壁还饰以水墨画,题材丰富,绘制精美。其中在北壁正中、棺床后方绘有一幅山水画,东西长27 ...
引言1994年,山西长治长子县小关村砖瓦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座砖室墓,墓内已扰动,随葬器物不存,但壁画保存较好,并写有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纪年题记。据发掘简报可知,该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主室及耳室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砌有柱、枋、斗拱等建筑构件,其上施有木纹、花纹。券顶彩画十分精美,下部绘仙鹤飞舞于祥云与花卉之间,上部绘日、月与二十八星宿图像,墓顶饰莲花藻井。墓室四壁
内容提要本书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 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空间”是本书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 ...
基本信息内容提要:本文从洛阳关林庙宋墓出发,指出该墓中出土的杂剧、散乐、庖厨砖雕与偃师酒流沟宋墓、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中发现的人物砖雕在构图与细节方面完全相同,为砖雕模制技术的产物。在讨论砖雕工艺的基础之上,本文还将利用墓葬题记与考古资料,进一步探讨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的营建以及工匠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试图理解特定区域内墓葬图像呈现出的模式性。关键词:宋金时期 砖雕壁画墓 墓葬营建 粉本与格套 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