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中国早期城址闭合性城墙平面形态研究

【摘要】中国早期城址阶段的闭合性城墙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类。三类城墙在地域分布方面,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也是其分布地区之一;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墙的选址、城墙拐角的弧度、平面形状及城墙形体的大小等方面。仰韶时代以圆形城墙为主,龙山时代之后方形城墙成为闭合性城墙的主流。圆形城墙经历了从多到少的演变 ...

• 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利用蛋白质酶切后肽段的一级质谱分析对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是古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介 ...

• 从那羊山岩画看古代雷神祭祀仪式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如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分布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彩绘岩画,这些岩画很多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造型各异,明显具有事件结构和叙事情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那羊山彩绘岩画便是其中之一。根据文献资料和民族学材料,那羊山彩绘岩画可以解读为雷神祭祀仪式中的一系列活动,如巡行赛神、走清将、滚刺床、上刀山、换鼓酬 ...

• 域外来物 | 唐朝贵族的家宠

宠物嬉戏是唐人重要的休闲活动。西安博物院“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的亮点之处,是观众对展品中唐代“动物”引发的广泛兴趣,该院副院长李燕给我们介绍了唐朝贵族的家宠。 外籍居民聚集金乡县主作为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她父亲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笔下《滕王阁序 》中的滕王——李元婴,县主的婚姻也是由武则天给她安排的。金乡县主一生历经中 ...

• 考古学作为“物质科学”的意义

考古学似乎和所有的自然科学一样,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然而,它又和自然科学不同,它是“物质科学”的另类,因为它是唯一的通过人创造的“文化物质世界”以及人利用的“自然物质世界”协同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同时,它也是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另类”,它是唯一的通过“物质科学”去研究人、人的社会存 ...

• 北朝公务员:讲出身 看长相

导语 本文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根源与兴起。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南北朝主要取士制度。具体做法: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藉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区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报大中正核实,大中正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选用 ...

• 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本文所谓“边缘”,是指人类文化适应上存在边缘效应的地方。边缘效应的说法来自生态学,如森林的边缘存在更多样的生态空间,能够给予物种更多样的适应选择。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如农业起源阶段。进一步拓展这一视角,用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相关问题,可以丰富我们考察这些问题的维度。过去30多年来,有关 ...

• 多学科视野下的西周国家礼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研究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车马坑车軎(图源:中新网) 中国传统史学家讨论西周社会的变动多以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为中心,以国人暴动、厉王奔彘为界论及西周社会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多位学者罗森、曹玮、罗泰相继注意到西周中期铜器上的变化,在讨论礼制变化之余提出“恭王礼制改革”等新说。当然,礼制变革不是西周社会转型的一切原因,但是西周国家 ...

• 试析屈家岭文化城址的人口增长方式

【摘要】古城网络体系是屈家岭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屈家岭文化城址群的出现,一方面是在早期聚落基础上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营建的全新城址,而足够的人口数量是保证城壕顺利修建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在早期聚落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城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徙增长都有出现。营建的全新城址则是人口的迁移增长所致。 【关键词】屈家岭文化;史前城址;人口增 ...

•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再认识

一、清代拨金壁画的发现情况 近年,在对大同市古代寺观彩塑壁画进行调查过程中,新发现多处清代拨金壁画遗迹,丰富了对拨金工艺的认识。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荣区大窑山龙王庙壁画 大窑山龙王庙位于新荣区西村乡大窑山新村东南100米旧村。南北长33.8米,东西宽16.8米,占地面积约567平方米。现存正殿、戏台,清代建筑。正殿坐北朝 ...

• 从北白鹅墓地看周人东迁后的社会变局

摘要:北白鹅墓地是年代基本明确在春秋早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观察与思考王朝东迁后的周人社会变化。北白鹅墓地为代表的春秋早期贵族墓葬,随葬青铜礼器普遍劣质或拼凑,反映了周王朝从社会到经济陷入困顿的局面。东迁后的周王朝,面临着族群的安置和新址的建设、资源和生产的重新组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困顿,加速了王室的失 ...

• 说楚系墓葬中的大鼎——兼谈楚系墓葬的用鼎制度

内容提要:鼎在商周铜礼器的组合中居于顶端,对研究墓主的身份等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对学界流行的“鑊鼎、升鼎、羞鼎三分法”进行再讨论,对前人成说提出商榷。指出以往的发现,除楚系平底鼎,自名“登”“升”,可以确认是“升鼎”,其他两类的定名都存在问题。如楚系烹牲大鼎从来不叫“鑊鼎”,“鑊鼎”之名从未发现。“羞鼎”的辨认 ...

• 古蜀玉文化面貌初探——基于三星堆玉器与金沙玉器的对比研究

内容提要: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玉器对探索古蜀玉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演进序列十分关键。本文以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玉器及金沙玉器为例,从玉料、工艺、形制和纹饰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古蜀先民在选玉、治玉、用玉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生产技能、价值观念、宗教祭祀和交流行为。对比分析显示,金沙玉文化面貌在三星堆玉文化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

• 红山文化带钮陶缸初探

红山文化遗址中见有一种形制较为特殊的陶缸,这类陶缸基本均为泥质红陶,器身上部多装饰弦纹及交叉纹等刻划纹。最显著的特征是器体中部安一周密集排列的凸钮,凸钮形态多样,有棱锥、半圆柱及鸟喙状等。红山文化这类带钮陶缸以往偶见报道,并且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但由于数量很少,因而始终无专文探讨。可喜的是,近来发表的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掘 ...

•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摘要: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五个特性”,其中“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是国家原则,“包容性”“和平性”是国民特性。中华文明“连续性”就是其国家历史的连续性,与其“国民”一代一代的延续不断裂发展,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与古籍典藏又共同进一步深化、佐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连续性”是基于其历史发展中的“ ...

• 衰落与新生: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两层经济文化体

“北方地区”有两种以上的含义,本文所使用的含义与中国考古惯用的“长城地带”最为接近,与农业地理上被称为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大体吻合,但又有一些不同。本文的“北方地区”包括在自然地理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中被称为黄土高原和燕辽地区的两个自然和文化区,而“长城地带”和农牧交错带一般不包括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即关中、晋南和豫西,但本文依据 ...

• 跨湖桥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摘要:跨湖桥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钱塘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通过对萧山跨湖桥、浦江上山等遗址出土典型陶器作类型学分析,跨湖桥文化可分为三期。参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及其与周边相关文化年代关系,跨湖桥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000-前4900年。 ...

• 伊朗高原青铜斧的形态与内涵

伊朗高原位于西亚与中亚的交界地带,东起兴都库什山脉、雷吉斯坦沙漠,西临亚美尼亚高原、两河流域,北接里海和图兰低地,南至波斯湾和阿曼湾。其范围包括今伊朗的绝大部分、阿富汗的大部分以及巴基斯坦西部地区。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化交流汇集之地,文化面貌复杂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同时,这里也是人类较早使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大约公元前3300 ...

• 北方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石城遗址的生业经济——以林遮峪遗址植物考古研究为例

一 引言 中国在仰韶晚期进入“古国时代”,在之后的庙底沟二期中,山西高原北方文化开始对南部中原文化区产生影响。北方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交流密切,第一批石城在此时初兴,在南流黄河两岸的晋西北、蒙中南、陕北均有发现(图一)。至龙山时期,北方文化区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崛起的石峁文化势力向南扩张。夏商时期,一些石城开始废弃,但也有聚落继续沿 ...

• 成都出土石刻阿育王瑞像研究

【摘    要】自1937年至2014年,成都地区陆续出土了9件南朝梁至北周时期的石刻阿育王像。这批造像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阿育王像实物资料。结合造像题刻及相关文献可知,这类造像的性质为瑞像。阿育王瑞像的样式受到了犍陀罗、马图拉造像的影响,但同时又有本地特色。综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莫高窟第72窟的壁画可知,阿育王瑞像的样式是通过先丈量造像 ...

• 分化与融合:晋西南先秦人群颅骨形态的亲缘关系矩阵模型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亲缘关系矩阵模型对852例先秦时期颅骨数据进行分析,将晋西南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西周时期,该地区存在数支不同人群,其中包括来自北方狄人与中原商人的遗传成分;春秋时期,区域人群交融与文化整合同步,狄人遗传成分流入增加;战国时期,该地区居民主要延续了本土遗传成分,但在部分遗址也显示出强烈的关中秦人影响,可 ...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兼论本土葡萄属植物的栽培可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出土的葡萄属植物遗存日渐丰富,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利用方式,以及是否为古人所栽培驯化等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囿于考古发现过于零星,以及葡萄属种子遗存存在的自身研究缺陷等问题,相关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本文基于本单位保存的部分考古出土的葡萄属种子遗存,对史前到历史时期三个重要时间段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 ...

• “艺术、神话与仪式:中国与中美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年7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新伟学者工作室承办的“艺术、神话与仪式:中国与中美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文明与中美地区各文明间的诸多相似性,早已为众多学者所关 ...

• 中华文明起源路径与模式的中原考古观察

摘要:中华文明起源体现出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过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区域尤其是其中豫西晋西南地区近年取得的考古发现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豫西晋西南新石器时代文明化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中期和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两大阶段。前者是文化长期发展和社会渐趋进步的结果,可见中原地区最初文明化遵循的是 ...

• 江户时代的中国陶瓷——以出土龙泉青瓷为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部分日本江户考古遗址出土龙泉青瓷的类型和特点,对较长时段内日本接受和使用龙泉青瓷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发现,江户地区出土龙泉青瓷的时代范围跨度较大,早起13世纪,晚至16世纪,部分器物时代或可延伸至17世纪。整体而言,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器中,龙泉青瓷的出土数量较少,但在江户城遗址、大名府邸居址中,发现有不少 ...

• 明代“官搭民烧”的考古学探索

“官搭民烧”指明清时期景德镇御器(窑)厂委派民间窑场烧造御用瓷器。它在御器厂官作系统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作为一种另类御瓷生产形式,是明晚期官窑与民窑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江西按察使王宗沐在其所撰的《江西省大志》中最早提及“官搭民烧”这一生产形式,“鱼缸御器,细腻脆薄,最为难成,官匠因循,管厂之官乃以散之 ...

• 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的骨蚌制品进行系统梳理及显微观察,其加工注重实用性,制骨手工业应为家庭式小作坊

一、前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黄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西距石峁遗址约50千米。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清理出龙山中晚期石砌排房、石砌城墙、护坡墙、灰坑等遗迹,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 ...

• 运用土壤微形态分析法对碧村遗址石砌建筑的土构部分开展研究,了解碧村先民的生土营建技术

石城聚落是亚欧大陆北方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聚落形态,其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并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石城聚落在大量使用石材的同时,也使用土铺垫地坪、黏合石块,并发展出了土石混筑、石包土等建筑形式。但目前对于其建筑技术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石墙营建方式、建筑形式等方面,还少有研究关注土构部分,限制了我们对北方地区建筑 ...

• 试论昂昂溪文化

1930年,梁思永毕业归国后不久即赴黑龙江昂昂溪五福C遗址进行了调查与试掘。这既是中国学者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展的第一次考古工作,也是中国考古学奠基时期的一项重要考古活动。以昂昂溪五福C遗址为代表的这类遗存成为我国学者最早辨识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也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东北考古一举置于较高的基点之上(本文涉及主要遗址位置参 ...

• 4300年前后玉器在北方地区各文化间的互动

关键词:4300B.P.,玉器,北方地区,互动摘要:距今4300 年前后是我国史前阶段的重要节点,北方地区陆续发展出多个制玉、用玉的考古学文化中心。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北方地区各玉文化的梳理分析,认为这些玉文化间共性逐步增多,体现出趋同的趋势。玉器作为文明演进的重要指征,作为更高一级文化载体在文化互动与传承中有着独特地位与作用,此时通过传播、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