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葛饰北斋绘本里的万物,博尔赫斯式的想象力

葛饰北斋(1760 - 1849)是19世纪日本最重要的画家与版画家之一,他曾为《万物绘本大全》绘制了103幅画稿,然而绘本终究没有出版,这些未出版的画稿反而得以长久存世,变成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并于2020年成为大英博物馆藏品。2021年9月30日,大英博物馆特展“北斋:《万物绘本大全》”开幕,呈现葛饰北斋描绘的广泛“万物”,从宗教,神话,历史,文学人物 ...

• 追忆钟银兰先生:兰心蕙质韧如丝,竹间仙格清若水

2021年8月22日,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0岁。为纪念钟银兰先生对上海博物馆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重要贡献,上海博物馆于9月23日举办钟银兰先生追思会。海内外近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共同追思一代书画鉴定学人钟银兰先生。追思会现场钟银兰先生的离去, 是上海博 ...

• 董新林:新世纪辽金时期墓葬考古研究述论

  〔内容提要〕全面系统地概述了新世纪以来近20年辽金时期墓葬考古重要发现和学术研究情况,对重要发现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为学者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21世纪以来发现的辽金时期墓葬是研究辽金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但缺乏深入的专题研究。期待有学者能打破瓶颈,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 ...

• 中国考古百年 | 甘青考古一百年

甘肃省和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从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至今的百年时间内,甘青考古为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考古资料,书写了从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明百万年独具特色的西北历史,提供了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模式,让百年中国考古更加精彩纷呈。01外国学者开启甘青考古工作,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中国学者在甘青地区独立主持的 ...

• 陈喜波:为运河文化凝聚研究的力量

陈喜波是北京物资学院的一名教授,多年来,他积极参与北京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利用,参与北京副中心城市规划、通州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大运河文化的研究者,也是大运河的守护者。深入研究京津地区的运河水系变迁,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长期以来,历史上作为重要漕运通道的北运河河道少有人关注,运河河道治理以及河道变迁情况的不 ...

• 曲阜三孔实施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更加成熟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尤其在国家文物局近年来的大力倡导和引领下,国内文物保护已由过去“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为主,逐步向更为“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过渡。这一探索过程中,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依托曲阜三孔世界文化遗产,积极行动,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起源与特征20世纪以前,世 ...

• 埃及考古两百年

埃及考古两百年文 图 / 金寿福 2022年将是商博良(F.Champollion)成功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200周年,以及卡特(H.Carter)发现图坦卡蒙墓100周年。商博良被公认为“埃及学之父”,而卡特则被视为埃及考古领域的巨擘之一。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在考古学发展的视域对埃及考古做一次纵向的审视,可谓适当应务。《大众考古》愿意为此提供平 ...

• 王仁湘谈百年“大仰韶”:历经五时期发展新发现仍然可期

  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1921年发现发掘及研究命名为发端,中国考古学2021年迎来诞辰百年。王仁湘考古新著《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封面。图片来自王仁湘资料图:王仁湘研究员作考古学术报告。孙自法 摄  为纪念仰韶文化和中国考古百年辉煌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学术新著《大仰 ...

• 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仰韶文化与华夏文明——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之中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因此,对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是我们探寻华夏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键。从 ...

• 耿朔:宋孝武帝礼仪改革与南朝陵墓新制的形成

宋孝武帝礼仪改革与南朝陵墓新制的形成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陵墓既是想象中的超越性空间,也是现实中的政治性空间。丧事的处理似乎带有天然的社会性,对家庭、家族来说,为故去的成员举行丧事,不仅是为了寄托伤逝之痛,对内凝聚和激励人心,丧事活动的具体内容也是对外展示实力的的有效手段。对一个王朝或政权来说,要对 ...

• 刘绪:商文化在北方的进退、西方的兴衰和东方的拓展

2021年9月26日0时43分,我们爱戴的刘绪老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老师自1983年任教学院以来,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教书育人;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刘老师一生桃李芬芳,成就斐然,为夏商周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纸上考古”将陆续刊出刘老师的经典论著,永志怀念!2017年6月4日刘绪老师于行唐故郡 ...

• 东亚工艺美术交流史意义上的唐宋时期

以“东方”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物质文明演进的影响和历程,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也许应该是地域和历史。唐宋时期是东亚三国工艺美术交流史上的鼎盛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工艺美术造作典范通常是日本、韩国效仿的对象,并对它们后世的制度、信仰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日本遣唐使从舒明二年(630年)八月派遣犬上三田耜开始,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 ...

• 高山仰止——怀念刘绪先生在姚河塬的日子

刘绪先生是考古界公认的“北大考古系‘第一好人’”,虚怀若谷,德高望重。第一次听先生讲课是在2013年的北大考古夏令营,先生的“‘误入’此路,坚守此生”成为营员们共同的座右铭,也坚定了我考取北大考古的愿望。2018年暑假,我在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参加了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刘先生曾在工地住了一段时间,白天在工地悉心指导,晚上还继续为同学们讲座 ...

• 先秦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持久延绵

  先秦时代,以嵩山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区与以燕山为横轴的北方文化区之间存在长期的文化互动和交流。其文化交锋与融合的主要地域在黄河流域,但主干途径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这一南北狭长的山前地带因此成为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走廊。在这条走廊上,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定居或游移农牧业文化、中原族团与北方族群之间持久延绵的融合交锋,催生并促进 ...

• 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

2021年9月26日0时43分,我们爱戴的刘绪老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老师自1983年任教学院以来,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教书育人;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刘老师一生桃李芬芳,成就斐然,为夏商周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纸上考古”将陆续刊出刘老师的经典论著,永志怀念!2008年6月,刘绪老师于曲村晋侯 ...

• 徐国栋 林海慧 | 北魏平城时期的板瓦和筒瓦

  北魏平城时期的板瓦和筒瓦邯郸市博物馆 徐国栋 林海慧内容提要:砖瓦是北朝考古中出土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物质遗存之一,北魏平城时代的瓦片很有特色,这些瓦片以板瓦和筒瓦为主,质量精良、厚重,

• 刘 瑞 | 从汉唐昆明池考古看历史考古学的文献自觉

从汉唐昆明池考古看历史考古学的文献自觉刘 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据文献记载,昆明池为汉武帝在元狩三年(前120)、元鼎元年(前116)两次修建而成。《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食货志》以旧吏弄法,故谪使穿池,更发有赀者为吏也。”《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粤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 ...

• 范式推动的革新:周口店第一地点发掘方法回顾

范式是“一个可供仿效的解题范例,它规定了一定时期中这门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途径,同时也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某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和价值观标准”。当今考古学研究的范式由文化历史考古发展为多种范式共存,特别是在史前考古的研究中,过程考古学从文化系统的各个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变迁,强调科学的考古材料和严格的研究方法。范式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 ...

• 在考古新百年的征程中贡献青年力量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历史节点。从1921年河南渑池发掘仰韶遗址算起,中国考古学业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考古探源中华文明根脉,初心同守,使命共担,闪烁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之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百年,是中华民族追梦路上的新起点,也 ...

•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新时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对我国考古工作的成就和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这是引领新时代文物考古事业的战略指南。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考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考古工作者备感自豪,深受鼓舞。面向新征程,一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坚持 ...

• 李皓:4000年前,河湟谷地文明曙光映照中亚(上)

4000年前,人类文明的滥觞时代。那时候,时间似乎过得很慢,人类文明每实现一次进步,动辄要耗去数千年甚至更长久的光阴;那时候,人类族群宛如星辰散落,人们在守望中交流,又在交流中壮大;那时候,人们的活动半径要比我们想象的大许多,先民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智慧重塑世界。2018年,由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 ...

• 韩建业: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要:关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庙底沟期的新测年晚了三五百年之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庙底沟期相对年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二是已有的对于庙底沟类型渊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究;三是东庄—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可能 ...

• 保护利用 | 担当作为 奋力开创山东涉水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

    定远舰铁甲起吊山东省水域环境多样,水下文化遗产丰厚。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长约3345公里,占全国六分之一,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略大于陆地面积。内陆水系发达,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49条,在山东入海的有300多条,湖泊湿地众多,仅南四湖、东平湖水域面积就达1800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山东9市25县(市、区),山东境内全长6 ...

• 视点 |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该如何应对?

  作为国际议题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早在1979年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便成为一个重要全球议程。学界普遍认为,工业革命后因人为原因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威胁整个人类文明的存续。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建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

• 罗丰 | 马长寿和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马长寿和他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罗 丰一一九六三年初,学校已放寒假,马长寿利用寒假闲暇工夫,开始翻阅关中金石志。这部分金石志大体上都是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后一些金石学家写成的,主要有毕沅《关中金石记》、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王昶《金石萃编》、陆耀遹《金石续编》、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毛凤枝的《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等 ...

• 张建林 才洛太 | 青海藏医院博物馆藏彩绘棺板

青海藏医院博物馆藏彩绘棺板张建林 才洛太近30年来,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发现数量巨大的吐蕃、吐谷浑墓葬,主要分布在柴达木河(上游称托索河)、察汗乌苏河、沙柳河、巴音郭勒河流域和宗务隆山南麓。据肖永明统计,至少有墓地22处,墓葬1000余座。“近20年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都兰热水,直尕日、科肖图、夏日哈河北村、香日德、香加乡莫克里、德 ...

• 霍巍 |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霍巍引言青海近年来吐蕃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一批从墓葬中出土的木棺板画。这批木棺板画上面彩绘有宏大的场景,出现了众多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情景片断,是学术史上吐蕃时期美术考古遗存一次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发现。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吐蕃时期绘画艺术遗存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只能通过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部分 ...

• 罗世平 | 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

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罗世平吐蕃绘画的庐山真面目,在尘封了千年之后于20世纪逐渐有所发覆,最先进入学界视野的是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壁画和绢纸画,一些作品即画于吐蕃占领敦煌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在青海省都兰县血渭草场又发现了吐蕃墓葬群,出土了一批吐蕃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的丝织品图案和木板画残片为观察吐蕃 ...

• 仝涛:木棺装饰传统——中世纪早期鲜卑文化的一个要素

木棺装饰传统——中世纪早期鲜卑文化的一个要素仝涛棺椁的装饰在中国出现很早,西周时期曾经用绣有各种图案的纺织品“荒帷”套在棺椁上以作装饰,而公元前5世纪前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内棺是现存最早的绘画木棺,其外表髹漆,上绘龙凤、神兽、怪鸟以及几何图案。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三具彩绘漆棺,画云气、神怪人物,一直成为研究西汉棺椁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 ...

• 陈淳:美国性别考古的研究及启示

一、前言女权主义是源自西方争取妇女政治平等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自19世纪出现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政治诉求,但是对考古学研究几乎没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其他社会学科如社会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对性别问题兴趣日增的影响,性别问题开始与意识形态、象征、结构、认知、个体和能动性等议题一起,成为欧美后过程考古 ...

• 云南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的历史与价值

温泉摩崖石刻群(图一),位于云南省安宁市温泉街道办事处螳螂川东岸,随山就势呈线性块状分布在凤山环云崖的石壁上,分布面积长600余米,平均高约20米,由南至北分为三个区域(图二),时间跨度320余年,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已有500年历史。石刻群整体保存状况较好,2019年,温泉摩崖石刻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群(局部 ...

• 刘未: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从同质互补到异质互动

一学界以往关于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讨论,主要从学科整体出发加以比较,着眼时代侧重于先秦,也更倾向主张考古学对历史学的积极意义。这些讨论虽然注意到考古与文献材料在生成方式、涵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但更多的还是强调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互补作用,强调文献所见历史背景对于考古材料解释的参照作用。一言以蔽之,更倾向于将考古与文献材

• [匈牙利]马尔丁奈兹(A. P. Martinez)著\n杨富学、凯旋译 | 迦尔迪齐论突厥

1968年,迦尔迪齐(Abū Sa’id ‘Abd-al-Haiy ibn DahhākibnMahmūd Gardīzī)著《纪闻花絮(Zainu ’l-axbār)》之新版本作为《伊朗地理与历史资料(Sources for the Geography andHistory of Iran)》丛书之一种由伊朗文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Iranian Culture)刊行。校

• 张超华:礼出东方——从大汶口文化看礼制起源

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其区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礼制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中华礼制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萌生。棺椁制度初步形成棺椁制度是丧葬礼制的载体之一。棺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早出现的棺为陶棺和石棺。大汶 ...

• 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海纳百川: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质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不是最古老也并非唯一最辉煌的文明,却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这是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最大特点。那么她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或言内在特质才是最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恰恰也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从中汲取复兴力量与自信 ...

• 观迹定书:考古学视野下夏商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转自《光明日报》2021年05月12日 11版  从殷墟考古发现可知,商代晚期的文字已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字符号体系;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刻于龟甲上的甲骨文、刻画或书写在陶器上的陶文、刻写在玉石上的文字以及用毛笔书写在简牍上的墨书等。其中,金文字数较少,多为图形组合文,笔画浑厚;甲骨文数量最多,字体已 ...

• 遗产观察 | 浅议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从政府到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实践活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中成片的历史村落、重要工业遗产,以及革命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等,代表了国 ...

• 关于吐鲁番石窟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吐鲁番古代称为高昌,在吐鲁番有吐峪沟石窟、雅尔湖石窟、伯西哈尔石窟、胜金口石窟、七康湖石窟等石窟群,统称为高昌石窟。据初步调查,吐鲁番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其中有编号窟多达170余个。近年来主要开展的石窟保护工作柏孜克里克千佛洞2012年以来,基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在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 ...

• 人神沟通的桥梁与使者——从神兽攀树纹金箔饰谈起

新疆早期考古遗存中保存了不少表现萨满通天题材的遗物,乌苏四棵树墓群出土的神兽攀树纹金箔饰和阿勒泰地区分布的典型鹿石便是其中的代表,二者均将萨满仪式中重要的角色—“通天媒介”与“灵魂使者”进行了艺术化呈现,是研究古代先民宇宙观、生命观的珍贵史料。 四棵树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四棵树镇查干苏木村西南,是一处战国至西汉 ...

• 三星伴月 其源可溯 四川盆地史前文化发展格局

三星伴月 其源可溯 四川盆地史前文化发展格局文 图 / 郭传敏 2021年3月开始,三星堆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连续多日占据网络热搜头条,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那些造型夸张、神秘诡谲的青铜人像,让大家心中不禁发问:它们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从30多年前青铜人像发现后即已“出圈”,除了考古学家,还有很多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来源 ...

• 荣新江:加强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研究

《西域研究》已经走过百期的历程,不仅仅对西域研究贡献至巨,而且对于我这里所谈的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一个重镇。 2007年,我曾应邀给祁小山、王博编《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岀版社2008年版)写了一篇《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从四个方面论述古代新疆(西域)在丝绸之路上的 ...

• 中国考古百年 | 考古的历史情怀——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感想

  进入2021年,考古学在中国诞生整整100年了。考古,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而言,起步并不早,说是舶来品,或应不为过。但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厚重的文化滋养,再加一代代诸如李济、董作宾、裴文中、梁思永、吴金鼎、苏秉琦、夏鼐等考古人的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使其在当下根深蒂固、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

• 陈克伦谈陶瓷研究和鉴定:先锻炼眼力,再辅以科技

《瓷器中国》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最新著作,通篇用权威而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写给大家的中国瓷器简史。该书虽不追求体例上的面面俱到,但是囊括了陶瓷界长期以来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比如五大名窑中哥窑的产地和钧窑的年代问题等,作者对这些争议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此外,书中也融入 ...

• 韩建业: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

吉仁台沟口遗址全景(图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一 引言如果以陶容器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遗存的空间分布和起源传播,可将丝绸之路前全新世大部时段的亚欧大陆大致划分为三大文化圈,即以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在内的“早期东方文化圈”;以两河流域为中心,包括西亚、北非、中亚南部、南亚和欧洲南部在内的“早期西 ...

• 陈淳:考古学认识论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为人类科学认识世界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探索自然规律。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进步,是因为崇拜古人和所谓的伟大权威,相信普遍的共识。早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将科学与见解区分开来,认为科学知识是有别于个人意见的真知。所以,科学研究应该超越 ...

• 贺云翱: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

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贺云翱 古埃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在北非,一在东亚,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上的直接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她们做一比较。 第一,她们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列为世界四大原生文明。 第二,她们都拥有世界级天然大河。不同的是,古中国文明比古埃 ...

• 李默然:具有相似性的中国文明与玛雅文明为何走向不同?

  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开始,古印第安玛雅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中国一些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对于玛雅文明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中国文明的相似性。在审慎的考古情境和文化背景分析下,这些相似性可能根植于一些深层次的宗教仪式观念。  中国文明与玛雅文明的相似性  中国 ...

• 鹤壁刘庄墓地二里头文化时期石棺墓研究

鹤壁刘庄墓地二里头文化时期石棺墓研究张新华  摘 要:河南鹤壁刘庄墓地共发现11座石棺墓。本文对其形态、葬俗、来源等方面做了考察。依据墓主头脚立石的数量,将简化石棺分为A、B两型,年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三期至二里头文化四期。石棺墓随葬猪头骨以及肢骨的习俗在其他文化未曾发现,来源还有待研究。石棺的来源不一定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岳石文化也有 ...

• 贺云翱:​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

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贺云翱 中国既是大陆文明国家,也是海洋文明国家。她拥有五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6500多个海岛,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4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考古学证明,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海洋文化和近万年的航海活动,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国。随着中国海洋文化考古及航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航海 ...

• 中国考古百年 | 巴蜀考古百年回顾与前瞻——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为中心

| 根据2018年10月24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考古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成稿。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很快将迎来近代考古在中国诞生100年的纪念时刻。在此谨以100年为时间轴,简略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分享我们憧憬的考古梦。百年考古历程回顾四川虽地处内陆省份,但是却因机缘巧合,成为国内有图像记录资料的考古发掘的最早省份。这是指1914年法国著名学者谢 ...

• 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何驽:洪洞万安陶寺文化遗址与舜的起家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经历了四十三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条考古、文献、人类学三股证据链绳,证明距今4300~4100年间,陶寺早期都城可能为尧王族都城;距今4100~4000年中期都城可能为舜王族都城,陶寺很可能为尧舜之都,也是陶寺邦国的都城。然而,不论是《尚书·尧典》还是《史记·五帝本纪》,均明确表明舜原本为尧的乡野臣民,由尧的重臣四岳 ...

• 从三星堆到金沙:展现中国上古精神世界的知识图景

  四川广汉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让世人再次感受到中国考古学在新时代的巨大成就和感染力。与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共享盛名的,还有坐落在今成都市城西的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具有许多和三星堆文明相同的文化因素,共同形成了中国西南早期青铜文化的基本风貌。三星堆以其谲诡奇异的青铜面具与人像,高大的青铜神树以及 ...

• 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这也是考古学家苏秉琦所批评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两个“怪圈”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过去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良渚、陶 ...

• 从《白沙宋墓》看考古材料的主观与客观

编者按:《白沙宋墓》是宿白先生的成名作,出版六十余年来影响巨大,本文除了细述这部书的撰写经过,还重点评述了书中广征博引的注释。《白沙宋墓》中几乎所有的长篇注释都可以作为短文来读,其中既有考据、论证,也有带来许多启示的新术语、新方法。作为一部理想的墓葬考古报告,《白沙宋墓》在广泛援引书籍文献的同时,更是从考古本身出发来讨论问题,因 ...

• 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编钟是周代礼乐重器,其地位高贵、规模庞大、工艺复杂,更有着世上独有的“一钟双音”高科技,堪称“中国古代乐器之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王清雷结合音乐考古成果,分析了编钟的历史源流,讲述了它的铸造方法,展示了它的演奏技艺,解释了它在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本文整理自王清雷先生的讲座“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

• 荣新江丨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编者按:2021年7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当选为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Fellow)。英国学术院是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等级的学术院,成立于1902年,包括21个学科组,是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中国学者陈寅恪、夏鼐曾获此殊荣, ...

• 罗丰丨考古材料的主观与客观

编者按:《白沙宋墓》是宿白先生的成名作,出版六十余年来影响巨大,本文除了细述这部书的撰写经过,还重点评述了书中广征博引的注释。《白沙宋墓》中几乎所有的长篇注释都可以作为短文来读,其中既有考据、论证,也有带来许多启示的新术语、新方法。作为一部理想的墓葬考古报告,《白沙宋墓》在广泛援引书籍文献的同时,更是从考古本身出发来讨论问题,因 ...

• 徐坚:从复原金村器群走向器物研究的革命

 金村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名词。这个位于洛阳汉魏故城北部的普通小村落,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规模盗掘渐为世人所知,盗掘文物一时间为世人竞相争夺,而被盗掘、流转的珍贵文物“悉数”流失海外,成为洛阳考古之伤心史也!这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稀世遗珍,更有着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  为了厘清“金村器物”的归属,揭开金村历史上的层 ...

•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关于科技考古发展历程与经验的思考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强调“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

• 谱写田野考古传承文明的壮美乐章

 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是荥阳官庄遗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实践基地。这里远离喧嚣,古朴宁静,树木苍翠。在这片遗址上,经过10余年的考古发掘,郑州大学考古人不仅取得一个个丰硕的成果,而且把它建设成为考古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和学科建设平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届届郑大考古学子成长的摇篮和精神故乡,这里沐浴着中华文明 ...

• 新疆主要谷物类作物出现的时间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欧亚大陆人群迁徙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新疆在史前植物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研究跨欧亚大陆的文明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通过参考多篇考古文献,对小麦、黍粟和水稻最早传入新疆的时间、可能的传播路线和传播机制进行了初步整理。图1 欧亚大陆史前遗址分布及文化交流途径(Zhou et al.,202 ...

• 钟灵毓秀 烟云供养——记古代书画鉴定家钟银兰

知名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因病于2021年8月22日上午辞世,享年九十岁。上博收藏的宋代王诜《烟江叠嶂图》、宋代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等名迹均经其鉴定而成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澎湃新闻特刊发知名画家了庐与钟银兰先生的弟子、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此前撰写的文章,以作纪念。钟银兰(1932-2021)原作 ...

• 朱艳华绮:从乾隆朝宫廷漆器窥清代漆工艺

 “百里千刀一两漆”,漆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宫廷漆器更是璀璨夺目。正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自开幕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从故宫院藏一万八千多件漆器中精选出的百余件具有乾隆朝鲜明特点、代表着清代中期工艺特色的漆器,诉说着清代盛世漆器工艺取得的卓越成就。乾隆款剔红百子图扁圆盒  在故宫 ...

• 严格的学者 亲切的长者

  8月10日上午,接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雷先生的高足刘进宝教授发来的消息,朱雷先生去世了,我一时难以接受。20多天前的纪念唐长孺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朱雷先生参加了一天的会,还发了言。从照片上看,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想不到这么快就离世了。近四十年来同朱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和他对兰州大学历史学科的帮助,历历在目,夜不能寐,撰写此文 ...

• 正直的先生走了,精湛的学问长存——怀念我的老师朱雷

  我认识朱雷老师将近40年了,跟随他学习也已经20多年了。朱老师生病住院后,我两次专程到武汉看望他。7月18日,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纪念唐长孺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又与先生见面。当日,先生的精神状态还不错,早上8点多就被家人送到了会场,直到晚上8点多才离开。真没有想到,不到一个月后,8月10日凌晨1点40分,先生竟永远离开了我们。朱雷 ...

• 新出三种吐鲁番考古报告介评

项目资助: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加依墓地考古发掘报告”(19AKG00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49年以后吐鲁番盆地考古发掘编号与考古史的初步构建”(项目编号:17BKG077)阶段性成果。《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哈拉和卓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8年10月,490元)本书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之 ...

• “祭祀是居,神明是处”: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图像配置与叙事

  汉画像石以十分丰富的内容表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等众多方面,宋代以来就颇受到金石学者的关注,近现代以来从考古学、美术史、历史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然而,一方面由于出土时往往零散,另一方面受到研究传统的影响,主要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个别题材的认定和意义的阐释上。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对墓葬结构本身的重 ...

• 曹慧奇: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

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重要的早期文明的起源点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新千年之际新发现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其性质和内涵备受瞩目。近年来陶寺城址“尧都”说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从天文考古学的角度来解读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当时的历法等问题,尤其是与《尚书·尧典》中叙述的古代历法的关系。 一、陶寺城址概要 1999—2001 ...

• 李默然:西昌新庄墓地相关问题讨论

  摘要:西昌新庄墓地的发现为构建和细化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根据其随葬品的差异,这批墓葬可分为A、B、C、D四类,分为四期。A类墓葬是该地区目前可见最早的墓葬,与横栏山文化遗存差异明显,可能来自盐源盆地;稍晚出现的B类墓葬与齐家文化有较明显的关系,但晚期受到了C类墓葬的强烈影响;与B类墓葬大致同时的C ...

• 《读书》新刊 | 葛承雍:科技与艺术相嵌的文物之彩

编者按近年,电视节目上经常有关于文物的大型专题节目,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颇受电视观众的瞩目。不得不说,在声光电的作用下,这些节目一方面引来画面炫目但内容贫乏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后的话题。葛承雍正是从后者的路径,延伸而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科技与艺术相嵌的文物之彩文 | 葛承雍 ...

• 理论前沿 | 基于“安全、健康、灾备”理念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它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治理手段,减缓因环境等因素可能造成文物的劣变,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引领的必然是一种新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基于文物保存环境“洁净、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理念,通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国内相关单位 ...

• 中国考古百年 | 史家抉隐,考古探真——明中都历史与考古研究历程

中国历史上名中都者有金中都、元中都、明中都。定名中都,一曰舆地之中,地利之便;一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政治意图,是依托地利形胜而实现对国家有效统治的方略。三都中,金中都以中原都城为蓝本,稽古创制,启一代新元,成为北京城都城规制之发端。金中都历60余载陷落,但城犹在,以“南城”之名终元之世与大都并存,及至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大都 ...

•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作者:刘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逨盘(图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金文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是青铜器而得名,正如甲骨文也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主要是牛胛骨、龟腹甲和龟背甲而得名。我们学习与研究金文,需要熟悉殷周青铜器的类型、纹饰等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方能较准确地判断金文的时代及其撰述之目的。而且,学者给金文(青铜器 ...

• 方向明: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

作者:方向明来源:“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七十三辑,中国书店,2019年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迈入文明或早期国家形态的考古学文化。以具有复杂功能和结构的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良渚文明,经济上依靠发达的稻作农业支撑,观念和原始宗教信仰上有着玉文明彰显的统一信仰体系保障 ...

• 学科建设 | 文化景观遗产的多学科研究体系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1992年正式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正式走入文化遗产国际视野。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广博性、系统性和衍生性,扩展了世界文化遗产内涵,同时也增加了遗产价值研究的难度,要求不断深化文化遗产理论认识,洞悉相关行业管理要求、制度规范与技术标准,在平衡发展共性和需求差异的过程中,通过多 ...

• 罗马的“他者”:希普利笔下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西方文明视希腊-罗马为其源头,正如我们认同孔子的说法一样,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为华夏文明之基。当历史注视着这些幸运的文明遽然勃兴、成长为主流并最终将自己的“文化DNA”传至恒久时,那些与之并存于世的其他文明却因此沦为“他者”,要么融入主流,要么渐渐湮没。这些被掩盖或忘却了的“他者”,便是今人口中所谓“失落的文明”。对于西周而言,这 ...

• 贺云翱: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人的统一性来自于起源的统一性,无论是古老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她们都有统一的来源。尽管后来出现了四大人种,然而这丝毫改变不了人的统一性这根本属性。但人的复杂性在于,她既具有一般动物的诸多生理特征,同时更具有文化秉性,而后者才代表着人的本质和唯一性。有意义的是,人在动物性方 ...

• 王仁湘|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作者:王仁湘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8月14日 第5版)仰韶文化博物馆(图源:网络)仰韶文化是中国田野考古最早发现和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经历了100年的时光,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但考古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不知道的多于知道的,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 ...

• 在新疆考古,寻找中国文化的底层要素

  巫新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  2017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举办了主题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端论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巫新华研究员应邀发言,列举近年的考古成果,指出中亚文化和中国内地文化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想象,足以为中华民族概念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下为演讲实录及采访内容: ...

• 对话阮仪三:古镇保护的灵魂是人,重点在原真性

8岁的阮仪三也被称为“中国古城与古镇的卫士”,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多部著作。他对中国古城镇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早在1980年带领12名学生保下平遥古城开始,阮仪三先后成为了丽江古城、周庄,乃至福州三坊七巷的保 ...

• 贺云翱: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

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贺云翱 对人类而言,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为此,研究人类的各种思想之诞生和创新成为重要的学术任务。一般人都以为,考古学是研究“形而下”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学科,不可能去研究人们的“形而上”的思想,其实,这是对考古学最大的误解之一。 通过考古学材料探讨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最早是伦福儒、福兰纳利等提出“认 ...

• 霍巍: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霍 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摘 要】 青藏高原吐蕃时代考古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六大考古发现”的青海省海西州泉沟一号墓和因都兰“3·15”盗掘古墓葬案而启动发掘的青海省都兰热水血渭2018年一号墓两处吐蕃时代 ...

• 马东瑶:图像视域下的帝都书写——以北宋张择端(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心

作者:马东瑶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因而成为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对象。到了北宋,尽管汉唐盛世仍为人怀想,宋人却没有继续定都长安,而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河以南的平原上,接续后周建设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汴京。关于汴京的 ...

• 牛敬飞: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作者:牛敬飞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8月9日 第14版)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图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 ...

•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现与收获

一 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地理环境新疆尼勒克县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所处的尼勒克盆地是伊犁河谷三大盆地中最小的,川流不息的喀什河东西横贯,从古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对于早期人类的农耕、狩猎、游牧、渔捞等经济类型来说,这种山前环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利用的动植物及水资源,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又像是天然安全防 ...

• 深度 | 吕舟:中国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历时16天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31日在福州闭幕。这是一届特殊且创新的大会,前所未有地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了适应参会地区的时差,会议时间被定为北京时间下午5点半到晚上9点半的四个小时。对比以往大会每天7个小时的会议时间,还可能加开夜会,这次会议又是一次非常高效的大会。作为从2020年延期到2021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它需要 ...

• 陈正祥: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把国都从平城搬到洛阳,是北魏王朝的一件大事,也是孝文帝元宏最宏伟的功业。在他之前,像拓跋猗卢、拓跋珪和拓跋焘等草原雄主,都有过把国都南迁的设想。当时他们心目中的对象主要为邺城。《魏书·太祖纪》说天兴元年(398)正月“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明元帝拓跋嗣,曾在泰常八年(423)南巡,《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夏四月: ...

• 陈星灿: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

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人类大概是唯一对自己的历史感兴趣的动物。远的不说,2009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盘点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从100多个碎片拼合起来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人类最早祖先“阿尔迪”,竟成为十大科技发现之首,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稍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魏高陵的消息,又让中国乃至东亚的公众兴奋不已。除了街谈巷议,互 ...

• 宁夏考古70年综述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宁夏考古事业经历了奠基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考古、北朝隋唐与丝绸之路考古、西夏考古等方面。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多次举办以水洞沟遗址、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关键词:宁夏; 考 ...

• 新发现 | 河北定兴杨家庄发现战国燕文化遗址和汉代至清代墓地

2020年4月至8月,为配合荣乌高速新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工程涉及的杨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共计完成发掘面积1997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40余处(座),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套)。杨家庄墓地主要包括战国时期聚落遗址、西汉时期墓地、唐代墓地和清代墓地四个时期的遗存。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上为西)1.战国聚落 ...

• 贺云翱: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

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贺云翱 在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不断创新。如丹麦学者汤姆逊所揭示的石器、铜器、铁器的三阶段生产工具进步律,便是对人类物质文化不断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事实上,人类的这种工具进步律在细节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伴随着工具而进步的还有艺术和陶器的发明,建筑、村落乃至都市的 ...

• 百工铸明镜 兢兢分秋毫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读后

西周中期齐献公杀胡公,迁薄姑至临淄,至公元前221 年齐灭,齐国都城一直在临淄未改变。在长达600 余年的时间内,临淄始终是关东诸国中的大都会。在战国中晚期以后,甚至堪称为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战国策·齐策》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至新莽时期,临 ...

• 一只顿悟的八哥:《叭叭鸟图》与禅僧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中的大松树可谓典范,他自己也如此形容松树。然而,松树到了南宋禅僧牧溪笔下,则是另一派天趣:几道树藤、些许松针、一只八哥,甚至一颗松果。牧溪为什么要这么画?在一幅《叭叭鸟图》中,牧溪又是如何“解放了松子,让画中的八哥得到了顿悟”?无疑,松树是中国绘画中被描绘得最多的题材,从古到今的每 ...

• 明代沈周两次惠山游及题画往事

本文记叙了明代书画家沈周两次无锡惠山行,第一次在友人秦夔、李应祯陪同下,沈周分别拜谒了周文襄公祠、华孝子祠,游历了读书台、宿于听松庵以及题画“碧山吟社”相关往事。时隔十九年后,七十三岁的沈周在众人的陪伴下再度来到惠山。曾经同游的李应祯、秦夔均已作古,唯有碧山依然相伴。惠山留下了沈周游历的足迹、记忆与情谊,也把自身的魅力深深植入了 ...

• 王士伦|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

已故知名文物考古专家王士伦先生(1929~1998),是浙江省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士伦文物考古文集》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分为“事业综述”“文物考古”“古建保护”“吴越史迹”“古代杭州”五类,基本反映了作者职业生涯的业务轨迹。澎湃新闻特节选文集中《中国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兼论日本免田町出 ...

• 李学勤:试释翼城大河鸟形盉铭文

  摘要:山西翼城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的鸟形盉,盖内有长51字的铭文,内容为器主乞关于遵行君命的誓言,表明自己的谋画如系私自策划,不合君命,甘受刑罚。这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首见,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7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己出土大量珍贵遗物,其间青铜器数量众多,且有不少重要铭文,见于报导。对这些铭文的考释解读,将 ...

• 李学勤: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2009 年 5 月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进行发掘 ,收获甚丰 ,最近已屡见报道 。其间《2010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所收《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一文 ,叙述简要 , 附带发表了不少图片 ,包括若干青铜器的器形和铭文 。这些铭文对研究该墓地的性质及历史背景 ,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现选取已见铭文最长的尚盂 , 尝试作一释读 ,与大家 ...

• 邵如林丨关于武威雷台墓主人之我见

武威雷台古墓于1969年9月22日在开挖战备地道时发现。经过一番劫难和清理,人们方才知道,这是一座有着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三间耳室,墓室总长19.34米,最高处3.5米的大型砖砌墓。其规模迄今在整个河西走廊乃至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所发现的明代以前墓葬中都是规模较大的。该墓在历史上虽然数次被盗,但仍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 ...

• 文明起源;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反山墓地出土嵌玉漆杯(复原)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张光直,《燕京学报》(新)1997年第3期第1~13页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说明中国阶级社会文明起源的程序、动力与特殊的形式。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龙山文化时代晚期中国之政治局面。龙山时代中国的政治景观,可以说那时的平原河谷中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大小古国。考古 ...

• 发现| 山西侯马东庄金墓——精妙入神的砖雕技艺再现金代小富之家!

2016年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省侯马市东庄村北环路和晋珠街相交东南侧的建设区域内发现的1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这批墓葬中,两座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编号M12、M14),墓葬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现将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M12 1墓葬形制M12为仿木构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88°(图二)。图二 M12平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