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换一种思维做考古——齐东方:《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后记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涂改不了掩盖不掉的记忆,相比选择性、甚至编造的文字记录更真实可靠。但是,文物像有血有肉的生灵,同时也以冰冷无情的面目展现,只有通过解读,才能变得华光流彩。考古就是对“哑巴文物”的语言翻译。让文物说话,需要建立桥梁,构建语言平台。  考古学诞生的时间不长,是外来学问,传到中国只有百年的历程。早年的“金石学” ...

• 丝绸文物修复与养护中的科技应用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丝绸博物馆(下文简称“国丝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下文简称“科研基地”)。2012年11月30日,科研基地正式揭牌,并开始运行。科研基地成立后,兼顾基础性课题、应用性课题和发展性课题,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标准与规范研究、服务咨询、信息、培训教育为一体, ...

• 李梅田|开创与大成:宿白与中国历史考古学

作者:李梅田来源:《江汉考古》2018年第3期宿白先生(1922.8.3~2018.2.1)“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和大成者。他以一己之力,拓展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多个领域,举凡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以及版本目录等,先生均有开创或拓展之功,后学得以循径拾阶而入”。这是对宿白先生学术的全面客观评价。宿白先生的一生伴随 ...

• 独家 | 詹长法: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边疆还是中心?

不论是中国的海洋文明还是西方的海洋文明,都会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中新社记者:史元丰全文字数:3814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詹长法,1956年出生于河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9年至1995年赴意大利国家罗马修复中心(今 ...

• 史金波:考古发现印证中华民族融为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在新疆发现了很多于阗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阗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于阗与敦煌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 ...

• 刘煜:走进牛尊背后的世界

  2001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全体同仁要去郊外举行辞旧迎新的联欢活动,而我和贾笑冰却坐上了开往安阳的火车。我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还略带一丝惆怅。激动是因为安阳又发现了大墓,这座名为花园庄东地M54的大墓,规模估计接近著名的郭家庄M160;忐忑则是不知道墓里到底会是什么情形,会有多少随葬器物;而惆怅的原因就很个人了,身为一 ...

• 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优势与瓶颈研究

摘要:遗址博物馆区别于综合性博物馆和普通专题博物馆,有其独特的内涵属性与发展模式。虽然在我国出现较早,但对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从我国历史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比,探讨了遗址博物馆的核心优势与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国家对文博考古事业高度重视,老遗址的新发现和新遗址的不断涌现,持续充实和完善着中华文 ...

• 霍巍:西藏考古的世纪回顾

西藏的考古学研究史,开始于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地区的探险与考察活动。尤其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势力扩张,西方学者研究汉学以及佛教、东方历史与语言等成为一种国际风气,其中先后有英、法、德、俄、意、匈、日等国学者开始从事“西藏学”的研究。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之间,欧洲的天主教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我国其他省份进入西藏, ...

• 贺云翱: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

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贺云翱 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是通过田野发掘获取,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新理念做出的回应所获取。中国大运河考古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工程创造中,有两项作品闻名世界,一是东西走向崛起于地上的长城,一是南北走向深凿于地下的大运河。它们一刚一柔,几乎都起源于 2500 年前左右的东周时代,作为文化遗 ...

•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与鹿石的若干联系

作者:李刚来源:“丝绸之路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3辑,三秦出版社,2013年一、绪言欧亚草原地带发现的六百余通鹿石,除饰刻鹿纹外,常见首饰、服饰、武器、工具、其它动物等刻纹,亦有车形及类似弓形器的刻纹。一部分鹿石刻纹,尤其是表现工具、武器的刻纹,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某些青铜器形似,另有一些 ...

• 与剑桥大学彼得·科尼基教授商榷西夏对中国的认同

中国西夏语言研究专著《西夏文教程》英译本(Tangut Language and Manuscripts: An Introduction, Leiden: Brill, 2020)付梓一年后,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荣休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研究日本书籍史卓有建树的彼得·科尼基教授(Peter Kornicki)在《东亚出版与社会》(East Asian Publishing and Society)学刊上发表了一篇视域宽宏、见解精到,但又 ...

• 深化甲骨文研究 探索人类早期文明史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这为推动甲骨文研究更上一层楼提供了重要遵循。  甲 ...

• 柴晨鸣:再探唐代玉发饰的特点

前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妇女思想解放,女性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装扮之风盛行,在发式方面独具特色。由于唐代女性发型多样,唐代的发饰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代的发饰品虽种类上和前代无大差别,但在造型上却是极尽心思,并且在用料上也有了长足发展 ...

• 从焦家遗址看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与文明模式

从焦家遗址看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与文明模式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和历城区,南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4公里,是一处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遗址。1987年调查时发现,后做过小面积的试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发现玉器而遭到大规模盗掘。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山东大学考古与文博学系在此 ...

• 文明起源;新石器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新石器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李绍连,《河南文物考古论集》 第124~13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作者认为文明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制造出生产所必须的各式具,尤其能够铸造和使用金属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个人所掌握的工具和生产技术足以使个人生产所得除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 ...

• 邢义田:说 “堂皇”——读简牍与画像札记

说“堂皇”读简牍与画像札记文 / 邢义田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我们今天常说“堂而皇之”或“冠冕堂皇”,“堂皇”在汉代却有和今天很不一样的意思。居延汉简中曾多次出现所谓的“堂煌”: 1.建武五年九月癸酉朔壬午,令史立敢言之。谨移劾劾状(EPT68.13) □让持酒来过候饮。第四守候长原宪诣官,候赐宪、主官谭等酒。酒尽,让欲去、 ...

• 以古史重建为己任——中国考古学的百年使命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但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手段的近代中国考古学,却是一门从国外传入的学问。西方科学方法的传播、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对中国文化的起源的追寻,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形成和发展的三种主要动力。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在安阳发掘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中国有了自己的专业考古研究机构 ...

• 王银田:北朝时期的世俗石刻

 2021年7月8日下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共建签约暨基地揭牌仪式。签约仪式结束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王银田教授做了题为《北朝时期的世俗石刻》学术讲座。这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1年第6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业务 ...

• 辛德勇读《史记》|张骞“凿空”凿出了什么来?

“凿空”,这是个常用的词汇,也是个有“故事”的词语。现在比较权威一些的汉语词书,譬如《汉语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开通道路。2.凭空无据;穿凿。显而易见,后者应是前者的引申,也就是从开通道路引申出“凭空无据”或“穿凿”的语义来。不管是随山刊木,还是浚川启航,都是实打实的事儿,怎么会引申出来个“凭空无据”或“穿凿”这样的意思来?这实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二)

四 古代都城考古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首先要究明其物化载体形式,即古代都城的主要物质文化内涵。都城首先应该是城,而城的空间形式是以城墙围绕。都城的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而形成都城之内的空间“分区”,这种分区一般是从都城之中的路网结构中反映出来的,如果把都城空间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都城之中的路网就类似“人”的“骨架” ...

• 荣新江 | 后进何人知大老!——纪念白化文先生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本文标题是白化文先生借用陆游诗句来称颂刘铭恕先生的文字。7月6日白先生以91岁高龄去世,而他“退出”敦煌学也有一定年头了,现在敦煌学界的年轻一辈有不少人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所以我就借用白先生用过的这句话,来谈谈这位“大老”的学行与贡献。白先生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鞠躬。他见到长辈时必定鞠躬,见到晚辈时也鞠躬 ...

• 遗产万象|| 为了梦回宋元古城 ——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

  曾经有专家认为:就历史遗存、文化传承、古韵重现而言,如果说汉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那么宋元就得看泉州。宋元时期的古建、遗址、文物等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留存;宋元时期的艺术、语言、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展现。  客观而言,泉州是座幸运的城市,历史上多次避过战火袭扰,大量遗迹遗存得以历经千年而保存。而从主观上,泉州人很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一)

一 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学术意义考古学是通过人类及其与之相关遗存的物化载体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别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历史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形成以后的历史。“国家”属于政治学概念,国家活动的基本平台是“政府”,考古学视阈之下的国家“中央政府”的物化载体是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说 ...

• 贺云翱:“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景观考古学首先关注的是“景观”及“文化景观”。“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 ...

• 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视频来源:泉州 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港是古代中国人的航海遗产,是中华民族拥抱蔚蓝色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2021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开幕。在众多项目中,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场见证泉州申遗成功。201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海上 ...

• 贺云翱: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贺云翱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 ...

• 石窟寺监测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正在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无论是审议已列入项目的保护管理状况,还是对新列入项目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对于文物本体的持续监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文化遗产分布面积广,类型众多,面临的威胁因素多样,尤其是石窟类遗产的监测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一个难点。我们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黎研究员针对石窟寺的监测工作撰文,提出在世界遗产 ...

• 段勇: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段勇 梅海涛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

• 动物考古揭示戍边将士别样的闲情逸趣 新疆大河古城出土马髋骨

动物考古揭示戍边将士别样的闲情逸趣新疆大河古城出土马髋骨文 图 / 王照魁 武仙竹 封世雄 长篇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如此数月,士卒日间无事,惟投石、超距为戏”,说的是古代士卒们的日常娱乐。古往今来,在士卒军旅生活中,为了打发业余时间顺带提高军事素养和凝聚力,衍生出不少战地游戏,比如“击掌”“击卡”“雷公下蛋”“击鼓 ...

• 历史唯物论与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

  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外聘专家、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随后提出“仰韶文化”这一命名。学术界往往将其作为中国考古学出现的标志,今年正好一百年。大体上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历史唯物论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思潮。中国考古学界运用历史唯物论进行社会历史重建和考古学理论创新 ...

•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时,佛教思想和图像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信众不断变化的兴趣而兴衰。在跌宕起伏的政治环境中,丝路沿线各国的政权交替、王国之间复杂而难解的关系、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等都影响着佛教艺术的传播。我们从丝路沿线与佛教相关的视觉证据,可以感受丝路上诸多互相交织的文化体系如何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亚洲地区的 ...

• 荣新江|谈谈唐长孺先生对敦煌吐鲁番研究的贡献

在2011年中华书局在北京举办《唐长孺文集》出版座谈会上,我曾经说过,唐先生(1911-1994)不仅仅属于武汉大学,唐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者,是一代宗师。我作为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一名史学研究者,也一直在跟踪阅读学习唐先生的论文和著作,幸运的是1983年曾经在避暑山庄里,参加《大百科全书·隋唐》分册的审稿会,等于听唐先生讲课。对于唐先生 ...

• 荣新江:汉唐文献对“丝绸之路”的记载

汉唐文献对“丝绸之路”的记载荣新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Silk Road)。这个名称逐渐成为指称古代联系东西方的交通道路,甚至从陆路扩展到海路。虽然古代并没有 ...

• 王炳华:深一步认识阿拉沟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深一步认识阿拉沟内容提要  以阿拉沟峡谷、天山腹地为切入点,对相关地理空间古代中西交通实际做了梳理、剖析。实际考察、近30多年来已获考古资料、参稽古籍,可判明:自去今4000年前、青铜时代以来,天山峡谷是古代游牧民族东西穿行的重要孔道,在沟通古代文明交流中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经瓦罕走廊至阿富汗、波斯的 ...

• 贺云翱: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贺云翱” “寻根”意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它让人类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感恩先民馈赠,牢记历史教训,体察人世沧桑,超越眼前利益。为此,人们经常会问: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包括吃穿住行、家庭国家、工艺技术、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礼仪风俗等等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是亘古不变, ...

• 数十位专家沪上谈商周考古新发现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原定于7月18日结束,主办方将延长展期至7月25日。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再度在上博聚首,尤堪瞩目。上海博物馆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澎湃新闻选取 ...

• 深度 | 从管理到治理——第四届世界遗产管理者论坛观察

世界遗产管理者论坛诞生于2017年,由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及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波兰国家遗产局在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前夕联合创办,并与世界遗产中心(WH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密切合作,至今已举办了4届。论坛主要面向遗产地管理者(Site Manager),他们将系统学习世界遗产基础知识,交流和分享经验 ...

• 文化遗产视野下,湖北“白起渠”如何进行保护利用?

长渠(又名白起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地处汉江中游蛮河流域,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79年秦国将军白起伐楚,筑坝开渠、水攻破鄢(郢)。秦楚战后,成为襄阳平原重要的灌溉工程,人们为纪念白起而又名“白起渠”。图一 长渠区位图长渠自西向东流经南漳、宜城注入汉江,灌溉工程体系由渠首枢纽、渠系工 ...

• 贺云翱: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贺云翱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的重大课题,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其实,人地关系研究也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说“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只有结合古环境来研究文化,才能认识古文化,才能认识人类迁徙等原因”。正因如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考古学在欧美国家广受 ...

• 对大连营城子汉墓群M76墓主人身份的初步判定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室,利用工业CT断层无损检测,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出土的锈蚀印章进行扫描,借此对龙纹金带扣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判定。图一 印章 图二 锈蚀的印面结合印章材质和刻痕深度,中科院高能所的工作人员选用自主研发的450kV ...

•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主要发现

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已经判明秦始皇帝陵区文物遗址分布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南至骊山,北达新丰塬下,东临代王街办,西界临潼城区,其中文物遗址密集区近2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数百万平方米的建、构筑物基址,184座各类陪葬坑以及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土了包括兵马俑、铜车马、石铠甲、青铜水禽、百戏俑、文官俑、各类青铜兵 ...

• 高星:寻找我们的直系祖先——真相与谬误

  对于现代人起源,尤其是对我们直系祖先的寻找,很多人都感兴趣,媒体也在不断拷问,但是在很大层面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有行动去研究、思考、传播。  我今天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媒体和社会大众经常搞不清两个概念: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很多人会说,人类不是起源于非洲吗?怎么现在又谈本土演化?这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人类起源是指我们最 ...

• 刘庆柱:中国考古学理应有颗“中国心”

  读书日公布的“2020年中国好书”年榜33种书籍中,刘庆柱先生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在其中。刘庆柱先生在这本著作中将“家国情怀”“家国一体”视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不断裂”的思想和精神基础,这与他认同的中国考古学内核也相一致,他说:“我们中国在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 ...

• 霍巍: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之举与历史性转折——西藏全区文物普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从现代学术视野而论,由于西藏在自然景观与文化面貌上的独特性,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不同地区人类文明进程、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的人文关怀不断提升,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除了前述有关学术史上的重大转折之外, ...

•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简史

秦始皇帝陵园的野外考察工作始于明代,都穆是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帝陵园的学者,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1906年,担任陕西高等学堂教官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帝陵,实地测量了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1年后,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他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 ...

• 课题追踪 | “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策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贸通道,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的道路,它以茶叶和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原华夏文明、蒙古草原文化、欧洲俄罗斯风情连接起来,集茶叶贸易沿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万里茶道”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线路,它集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 ...

• 70年考古,为何它们能代表湖南——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

 今年是中国考古百年,湖南考古70年。7月11日,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结果出炉。  考古发现,将湖南地区人类文明起源追溯到距今约50万年前,让人们发现既往印象中的“南蛮之地”原来光辉灿烂。  入选“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的考古项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湖南省文物 ...

• 穿越到大唐,如何成为一个“时尚酷女孩”

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热出圈后,许多观众都被里面可爱俏皮的“唐宫小姐姐”圈粉了。节目也带起了一股“唐风”热,不少人对唐朝女子的服饰、妆容文化开始感兴趣。李白在《清平调》中描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大唐,那里的女子身着云彩一般的华服,有着花儿 ...

• 中国考古百年|重庆考古起点何以在盐井沟遗址?

今年是中国考古事业起步发展100周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日举办了“重庆考古百年图片展”,呈现了重庆考古的起点——1921年盐井沟遗址的发掘?盐井沟遗址的发掘与周口店遗址有联系,与中国古人类的早期探索相伴相行,其发掘者与中国考古学诞生地 ——仰韶遗址的发掘者关系密切。安特生和葛兰阶,一个是地质学家,一个是古生物家,现代考古学的两大基础 ...

• 从“未知”中发现“已知”,从“不言”里书写“春秋”——专访考古人许宏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百年间,考古学家筚路蓝缕,不断地探寻着华夏文明的起源。而在不断地探寻中,考古学也逐渐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考古人许宏(图片来自受访者)  有这样一位“考古人”——在二十年考古队长生涯里,他找寻“最早的中国”、发现多项“中国之最”、探究大国崛起之肇始;如今,他书写田野阡陌亲历往事,向读者解读考古奥秘、讲 ...

• 以“人”为本的考古学

  提到考古学,大家一般会想到金银铜铁玉等遗物,房址、墓葬、窖穴、灰坑等遗迹,动物、植物、环境、年代等科技,冶金、制玉、制陶、建筑等工艺,而对人类自身的考古却很少提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众对人类自身的遗骸比较忌讳,不愿提及;另一方面可能是大众认为人类遗骸无古可考,除非出现像湖南马王堆汉墓的“老太太”或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公主”一样 ...

• 丛德新:新疆如何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域?

  丛德新,男,1963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边疆考古及汉唐考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2007至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丛德新专业领域以新疆地区史前考古、汉唐考古学研究为主,迄今已发表相关文章及报告40余篇,目前主要进行新疆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丛德新 ...

• 常怀颖:由碎而通:中国考古的路线图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建立100周年,这篇文章,正是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在常怀颖看来:年轻而小众的学科,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迅速博得学术界的青睐?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未来?作为中国考古学从业者中年轻的一员,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前景的焦虑和危机感,还是一颗纯然的好奇心,都不由自主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仅过了百年,和最初的样态相 ...

• 贺云翱:“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贺云翱 2014年3月31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 ...

• 刘兴林: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确立在传统的考古学教学中,我们将中国考古学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几大段,战国秦汉考古是断代考古中的一部分。战国秦汉考古一段的分出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考古学三段论(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和过去史学界关于“战国封建论”的研究成果。战国时期, ...

• 潘华琼:跨撒哈拉商路上的文明交流

作者:潘华琼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12日 第14版)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沙漠”,它东起红海,西至大西洋,北达地中海附近,南抵萨赫勒——阿拉伯语的“海岸”,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以致居民极少。跨撒哈拉商路是指连结沙漠的南北两端、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与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贸易通道,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商 ...

• 赵志军|传说还是史实:有关“五谷”的考古发现

作者:赵志军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10日 第10版)赵志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植物考古学。发表论文包括《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等。植物 ...

• 【民族考古】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

【作者简介】程越,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博士。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名,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经由碎叶、高昌等地进入河西,与中国贸易、通使,又同突厥、回鹘、吐蕃等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过密切的联系。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空前发达,同时也成为粟特人入居中国并走向汉化的重要阶段。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对粟特人在隋唐五代,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的 ...

• 張騫“鑿空”鑿出了什麼來?

“鑿空”,這是個常用的詞彙,也是個有“故事”的詞語。現在比較權威一些的漢語詞書,譬如《漢語大詞典》對它的解釋是:1.開通道路。2.憑空無據;穿鑿。顯而易見,後者應是前者的引申,也就是從開通道路引申出“憑空無據”或“穿鑿”的語義來。不管是隨山刊木,還是濬川啓航,都是實打實的事兒,怎麼會引申出來個“憑空無據”或“穿鑿”這樣的意思來?這實 ...

• 考古研究|| 陈淳: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认同》概览

一、前言在我国的考古研究的范式中,考古学文化仍然是一个关键分析单位。它被用来分辨史前期和古史阶段物质遗存的时空分布,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就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文化也被看作某特定人群的物质装备,在欧洲诸如史前期几个主要族群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都是以特定的考古学文化来对应。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基本上也被视为某族群的物质遗存。 ...

• 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贺云翱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在考古学上,一般把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视为国家或文明出现的典型标志。人类迄今走过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文明的出现所占 ...

• 中国考古百年 | 回望长办考古队——参与国家建设的考古学

1958年初春,周恩来亲率有关部委、省市负责人及中外专家一百多人,从武汉乘“江峡轮”溯江而上,对长江沿岸实地查勘并组织热烈讨论,形成长江流域规划报告。根据周恩来的报告,中央作出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为了配合规划中各项建设工程的进行,当年12月,中央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汉口联合召开长江流域 ...

• 理论探索 | 正视东南大陆架——关于东亚早期文化格局基底的一个蠡猜

现代人源自非洲,因为青藏高原的阻隔,分沿南方海岸和沿北方草原两条通道抵达东亚地区,并成现代中国人的主源,已大致上为基因、化石和其他考古遗存所证实。但是南北不同路径抵达东亚的不同批次现代人、东亚原有近两百万年以来的各种古人类及其文化相互间的作用和关系,都是影响早期中国人与文化进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及其文化形成过程尚存在 ...

• 朱泓老师给你推荐一本人类骨骼考古教科书

  2020年12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李法军教授所著《生物人类学》(第二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全书100万字,800余幅图片,660页,共设32个专题。 《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作者:李法军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195元  这一版与该书第一版(2007年版)已相隔13年。据我了解,在这期间,作 ...

• 《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叩问与回响

  翻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秦朝接近于编年的中间位置,1800年前茫茫禹迹,1800年后清军入关。秦朝以降,“百代犹行秦政治”,其开创的政治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秦朝以前,秦人已活跃于三代的历史舞台,助大禹治水,为商汤驾车,护平王东迁。夏、商、周、秦既是朝代的更迭,也是族群的兴衰,这些族群的交替与显隐构成了先秦历史的主脉。由此可知:其一 ...

• 贺云翱:从“考古学文化”到“考古文化学”

“文化”是人的创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质,考古学则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学科之一,而且考古学还是所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中唯一的通过“实物资料”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如果考古学离开了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和主要学术价值。前科学时代的“考古”活动还没有注意到“文化”的问题,它们是关于“古物”“金石”“古董”“收藏”的学问, ...

• “丝绸之路”一词确为李希霍芬首创吗?

“丝绸之路”一词确为李希霍芬首创吗?马提亚斯·默滕斯 撰 蒋小莉 译图1、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肖像。由米尔斯特·恩斯特(Milster Ernst)于1880年制作毫无疑问,著名德国地理学家费尔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图1)对存在一条“丝绸之路”这一观点的概念化与普及化功不可没。历史学家丹尼尔·C·沃(Daniel C ...

• 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展出的四处古墓壁画,不仅是河北古墓壁画的精粹,就全国发现的古墓壁画来讲,它们的重要性也是很突出的。现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印发的四处古墓资料,写点个人的看法。安平熹平五年(176)墓 以巨幅多层次的车马出行和庞大的宅院鸟瞰图最称壮观【1】。出行图绘于中室;门卒、属吏与坐于帷帐中手持便面的墓主人形象绘于右侧室 ...

• 考古学的生命源泉 ———田野考古实习三题

01 培养怎样的人才据说,目前国内培养各类考古学人才的高校已超过 100 所,这主要是近年的飞速发展。我读大学时,全国共有 12 所大学设有考古学专业, 其中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是 50 年代创办的,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是 70 年代初创办的。高校考古专业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

• 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但是如果追问为什么,许多人或许会一时语塞。有人说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有5000年,却也有人说中国上古历史不足信,甚至是“传说与神话”。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那么百年考古能否就“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一重大问题给出答案呢?实际上,“中华文明五千年”暗含三个细节性问题,或言可 ...

• 荣新江:丝绸之路研究热与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

丝绸之路研究热与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 荣新江 —一、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回顾与历史学中中国古代史下的各个断代史学科相比,专门史中的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要落后很多,就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来说,因为各个断代史在本科时期都有系统的教程,所以学生顺理成章进入研究生阶段;而中外关系史过去曾经作为限制性选修的课程,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成一 ...

• 考古学勾画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考古学勾画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曹兵武 在第四纪的早期,今天中国的南北就已经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各类遗迹。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南召猿人等以及西侯度、吅印⒍?熔纭⒐垡舳吹仁?鞯氐愕姆⑾郑?怪泄?晌?侵拗绷⑷嘶??臀幕?盼锓⑾肿钗?岣坏牡厍?6?颇峡?逗吐环帷⒐阄鞔笮潞土?恰⒔?蘸殂簟⒑?苯ㄊ嫉鹊馗?率莱跗诨蛏闲率

• 中国考古百年 | 苦乐年华考古人 基层田野巾帼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回想

“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作为考古一线的工作人员,听到这句话,倍感温暖和鼓舞。基层考古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艰辛令人感慨,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在默默奉献,用成绩彰显古代历史文明。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回想起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乡段考古发掘工作,记 ...

• 中国陶瓷史上的两次误读及其匡正 —兼及“釉陶”概念的源流

摘  要:中国陶瓷史上曾先后发生过“误瓷为陶”和“误陶为瓷”两次对研究对象的误读,其本源在于对“釉陶”这一学术概念的无限制引申。而继之的匡正过程,则是对这一概念的厘定。这两个误读事件及其匡正过程的学术意义,并不局限在陶瓷史领域。这种学术讨论所探索并树立的路径和学人风范,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严谨审慎的学风,以及敢于 ...

• 秦汉交通考古的又一力作——读《芝车龙马:秦汉交通文化考察》

  2020年12月,王子今教授《芝车龙马:秦汉交通文化考察》一书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24篇文章组成,是作者近几年关于秦汉交通问题的最新思考、最新成果。王子今教授在秦汉交通领域深耕数十载,成果颇丰,此书是继《秦汉交通史稿》《秦汉交通史新识》《秦汉交通考古》《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等书之后的又一力作 ...

• 贺云翱: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探讨人自身历史的重要领域

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探讨人自身历史的重要领域贺云翱” 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特征?“我”会向哪里去?这些都是千古之问。还有人说,尽管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但它由2~3万个基因组成,在世界上你找不到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奥秘。也 ...

• 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1982年中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闻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泉州考古是重要的区域考古之一。毋庸讳言,迄今为止泉州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诸多基础工作有待构建,泉州城市考古的前景看好。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笔者也是初学者,现就学习体会谈 ...

• 荣新江: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

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文 / 荣新江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的古代民族,操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一种东伊朗语——粟特语(Sogdian),他们分散生活在一些绿洲上,独立成为若干绿洲王国,如以撒马尔干为中心的康国,以布哈拉为中心的安国,以塔什干为中心的石国等等,在中国史籍还有史、何、米、曹、穆 ...

• 中国考古百年 | 中国考古法律制度纲要

中国考古法律制度从肇建至今几近百年,百年发展,百年辉煌,至今已构建起比较完备的考古法律制度体系。一、发轫:初现考古法律制度雏形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始于1921年,考古法律制度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近代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训令——《古物保存法》,关于考古发掘的重要事项有:埋藏地下及由地下暴露地面之古物,概归国有;古物采掘机 ...

• 张海: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中,从龙山时代到夏商周三代时期,以中原为地域核心的区域在文明演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与马克思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名言类似,中原天然不是中心,但中心最后选择了中原,之后由中原及至中国。而中原成为中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非一蹴而就,中原向中心演变的过程、方式、动力(中原模式) ...

• 《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 | 沈长云:五帝时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及人类学解读

五帝时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及人类学解读 沈长云     摘 要:五帝时代是中国夏代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存在是客观事实,而非人为编造。五帝的名号产生虽晚却是其来有自的,应是出自后世一些著名氏族对祖先的追忆。五帝并非古代中国前后相继的五位大一统君主,而是不同氏族部落的首领。彼此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所谓五帝谱系乃后世民族融合的产物。五帝的 ...

• 李水城:国之大宝 ——盐业考古纵横

  2021年6月10日,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在我院枇杷山书院带来题为“国之大宝-盐业考古纵横”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白九江院长主持,我院主要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水城教授首先介绍了盐矿的形成过程,陆地上的盐分通过水循环流到海中,随着海水进入内陆,因海水蒸 ...

• 西伯利亚岩刻所见黠戛斯摩尼教

✪ 杨富学 译敦煌研究院【导读】本文原题“Manichaeans in Siberia”,刊于费希尔(Walter J. Fischel)编《闪米特与东方学研究——闪米特语研究资深教授威廉·波皮尔七十五岁寿诞纪念集(Semitic and Oriental Studies. A Volume Presented to William Popper Professor of Semitic Lang

• 夏至时节,古人写字刻印消夏“十法”

今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之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是最热的天气了。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在历代书家的日常生活中,作诗、抄经、 ...

• 凌利中:重看上海千年书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

上海博物馆今年最重磅的书画特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6月22日正式面对公众展出,该展昨天举办开幕式,甫一亮相即以策展的学术性、深度与广度,以及对上海千年书画渊源的重新回望与定位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澎湃新闻在展览开幕前与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进行了对话。他表示,在展览前言中提出“一部文人画史,可 ...

• 重读《长沙发掘报告》——纪念中国考古百年和长沙发掘七十周年

  《长沙发掘报告》以前读过多次,但都是为了写文章引用资料而读,读的并不完整。今年是长沙发掘七十周年,重读《长沙发掘报告》感触颇深。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沙近郊古墓大量被盗,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对此商承祚先生《长沙古物闻见记》有较详细的记述)。长沙所出古物大多流失国外,包括著名的子弹库楚帛书,遂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中华人民 ...

• 贺云翱:考古学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创造及美的流变

考古学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创造及美的流变贺云翱 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来自于人类对真善美爱的永恒追求。许多年前,在读书中了解到,如果要知道“真”,应当去了解科学和逻辑学;要道“善”,应当去了解伦理学;要知道“美”,应当去了解美学;要知道“爱”,应当去了解宗教学。待到做了多年考古研究后,才感觉到通过对人类过去创造的物质文化世界 ...

• 李健胜|丝绸之路青海道商贸功能探析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李健胜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骨干教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兼及河湟区域历史。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6部。摘 要:丝绸之路青海道是古代丝绸、茶叶外销的重要通道,也是 ...

• 天马西来:中国北方地区的家马引入与本土化历程

【导读】殷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期。对此近代以来王国维等多位学者已经从礼制、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予以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本文认为,殷周变革以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先导,而家马引入与其在不同地理区的本土化,是导致商周春秋时期经济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在厘清家马引入与本土化进程的基础上,探讨晚商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 ...

• 徐畅:布罗代尔影响了我的唐史研究

季剑青|超越汉学:列文森为何关注中国刘文楠|在世界中发现“中国”:重译列文森的几点思考做唐代京畿乡村社会的研究,就如同要拍摄一部反映乡村题材的电影,乡村有很多特点,要展示它的哪一些图景?本书的四编,应该就是我导演的这个电影的四幕。在整体史的框架下,我希望第一编呈现的是京畿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地理,套用年鉴学派的话(或许不甚恰当),是 ...

• 考古学视野下的铜镜鉴赏

  铜镜鉴赏研究的概念界定  今天,我们的讲座主要围绕考古学视野下的铜镜展开。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有关镜鉴学的田野发掘资料逐渐丰富,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下面要说的两大铜镜展览中,就展出了一些考古发掘品。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镜鉴学。著有《鉴若长河: ...

• 汉代官员“私书”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汉代驿制的完备和成熟保障了政令传递的畅通,其管理方式的统一也使得社会机体增加了活力,可以看作政治文化进步的表现。汉代民间通信中,存在利用驿传系统的情形,官员作为社会成员,自然也有类似条件。然而,官员在占用交通工具、交通动力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使得公共资源受到一定侵害。官吏利用书信实现的具有政治色彩的“交通”, ...

• 霍巍:四川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

四川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霍巍原载于《考古》2008年第11期一唐人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下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宋书·礼志》亦记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从考古材料上看,秦汉以来的 ...

• 宜昌万福垴遗址发掘引发的思考

宜昌万福垴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白洋工业园区内沙湾路万福垴村六组, 长江左岸的一级台地上,“南与宜都市隔江相望, 西与猇亭接壤,西北距宜昌市区约35 公里,东距白洋镇约6 公里” (图一)。万福垴遗址在2012 年因施工出土一批铜器而被发现,经过2013 年的调查和2015 年的发掘, 现知遗址除万福垴外,尚有桂溪湖、中沙湾、杨家嘴等处,面积较大,堆积厚 ...

• 继往开来 关于简牍学的几点思考

简牍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那么,何谓简牍?简牍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如何推进简牍学进一步发展?为深入了解简牍学的“前世今生”,我们专访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陈伟教授。陈伟,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战国秦汉简牍整理与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 ...

• 裴李岗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

摘要:在约距今8200至7000年之间的裴李岗时代,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聚落和人口增多,物质文化显著发展,已出现较为先进和复杂的的思想观念、知识系统和社会形态,迈开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一步。关键词:裴李岗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文明起源一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成热潮。80年代中期,夏鼐和苏秉琦同时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目 ...

• 中国考古学中“古国”“方国”“王国”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国家与文明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学派师 ...

• 旧锦新样 | 唐际根:考古学证史倾向民族主义

编者按鲁惟一、夏含夷主编的《剑桥中国上古史》出版于一九九九年,代表了中国境外学者研究中国上古史在当年的顶尖水平。书中“商代考古”的一章,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贝格雷(Robert Bagley,也称贝格立)撰写。有关贝格雷教授对中国考古学具有“证史倾向”的严厉批评,唐际根回应:中国考古学固然带有史学取向,但所谓“证史学家”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在“ ...

• 张广达:唐代的豹猎 ——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

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张广达一、前言2000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的北周安伽(卒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即579年)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出土了令世人瞩目的珍贵文物——浅浮雕贴金彩绘围屏石榻。《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刊登了该墓的发掘简报《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介绍了该墓的墓葬结构、发掘情况和部分 ...

• 讲座纪要丨王青教授《山东邾国故城遗址的田野考古收获》

  2021年6月15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青教授应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之邀,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山东邾国故城遗址的田野考古收获》的报告。讲座由王立新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井中伟、王震、林森等老师及数十名研究生。  王青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师从林沄先生获博士学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